2007年12月25日星期二

ABBA_Happy New Year

ABBA LYRICS

"Happy New Year"

No more champagne
And the fireworks are through
Here we are, me and you
Feeling lost and feeling blue
It's the end of the party
And the morning seems so grey
So unlike yesterday
Now's the time for us to say...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May we all have a vision now and then
Of a world where every neighbour is a friend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May we all have our hopes, our will to try
If we don't we might as well lay down and die
You and I

Sometimes I see
How the brave new world arrives
And I see how it thrives
In the ashes of our lives
Oh yes, man is a fool
And he thinks he'll be okay
Dragging on, feet of clay
Never knowing he's astray
Keeps on going anyway...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May we all have a vision now and then
Of a world where every neighbour is a friend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May we all have our hopes, our will to try
If we don't we might as well lay down and die
You and I

Seems to me now
That the dreams we had before
Are all dead, nothing more
Than confetti on the floor
It's the end of a decade
In another ten years time
Who can say what we'll find
What lies waiting down the line
In the end of eighty-nine...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May we all have a vision now and then
Of a world where every neighbour is a friend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May we all have our hopes, our will to try
If we don't we might as well lay down and die
You and I

2007年12月24日星期一

so this is xmas

So This Is Christmas

So this is Christmas
And what have you done?
Another year over
And a new one just begun

And so this is Christmas
I hope you have fun
The near and the dear one
The old and the young.

A very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Let's hope it's a good one
Without any fear

And so this is Christmas
For weak and for strong
For rich and the poor ones
The road is so long

And so Happy Christmas
For black and for white
For yellow and red ones
Let's stop all the fight.

A very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Let's hope it's a good one
Without any fear

So this is Christmas
And what have you done?
Another year over
And a new one just begun

And so Happy Christmas
I hope you have fun
The near and the dear one
The old and the young.

A very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Let's hope it's a good one
Without any fear

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
War is over!
War is over, Now!

this morning's journey

杭州——无锡——海门——上海——杭州

merry christmas

and my paper about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

can get reference to the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Managing Risk To Avoid Supply-Chain Breakdown,
"What Managers Should Do", P59(7/10)

and it is a must to work on another paper for the CSR in supply chains. so just cheer up

2007年12月10日星期一

杭州好——《阿六头说新闻》的片尾曲

西湖风景俏,
苏堤春晓早,
曲院风荷摇,
满陇桂雨香,
还有断桥残雪飘。

耍子地方木佬佬,
西湖里划船,
城隍阁登高,
雷峰塔叙旧,
来壶龙井茶泡泡。

菜蔬不得了,
西湖醋鱼鲜,
龙井虾仁俏,
清汤鱼圆滑,
而且还有老鸭煲。

市民素质靠得牢,
尊老又爱小,
助人不计较,
勤奋多奉献,
文明懂礼貌。

朋友,蹲了杭州真当福气好。

2007年12月8日星期六

关于爱情,我们还能说什么?

关于爱情:

1.当时决定跟他/她在一起,最看重的是哪一点?
2.当时最不能忍受的他/她的缺点?现在有变化么。你自己为此做出过什么改变?
3.你们之间产生过的最大矛盾是什么?怎么渡过的?
4.你们两人在一起时最喜欢做的事?
5.你觉得你对他/她了解多少?他对你呢。
6.两个人相处得好,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什么?
7.回忆你们两人一起渡过的时光,你记得最清楚的是哪一年?
8.你怎么看两个人未来的分离和死亡?




刘九洲,男,89岁,籍贯江西,离休老红军
1948年2月我们相识,当时觉得她心眼好、忠厚,性格开朗,对工作认真。到现在没有什么改变。两个人每天在一块儿。
家里人觉得我太倔,坚持己见,不顾及家里人的想法。错误倒没有。
我14岁参加革命,当红军,一直工作到离休。 我做周总理警卫。他从各个方面都影响了我,要无私忘我地为人民服务。
她性格比较急,一直都没变。但是我可以忍耐,已经适应了。
性格虽然有差别,但是没有过什么大矛盾。家里的事情她做主。
我33岁组织上介绍结婚,之后很想要孩子。1950年大女儿出生了,我们都很高兴。
我不怕死!只是我想再陪她过20年,或者再多几年。

时艳华,女,79岁,籍贯河北唐山,离休老干部
他人品好,可靠、老实。他这一辈子做事从来不求回报,一直都没改变。我要对他更好。
他从来想不到家里人的利益,每次分房子什么的,都让给别人,也不和家里人商量。这些一直没有变。我想到他是在总理身边时间长了,只有奉献想不到自己,我也就不计较了,迁就他吧。
20岁出头的时候,别人给我介绍过高干,我没有同意。我选择他,是一个好决定。
我们性格不一样,他沉闷我活泼。1952年夏天,一次我想去看电影,他不想去,宁愿在家里待着,我好不容易说服他,结果一出门就开始下雨,我们还是没看成电影。回家之后我越想越气,端起一盆凉水从他头上浇下去,全身湿透,他也不发火,只是站起来回头看了我一眼,就走了。我愣在那里,就这样结束了矛盾。我们从没吵起来过。
解放初期,我们开始学习跳舞,当时很多中央领导都喜欢到北京饭店参加舞会,我们也很喜欢跳舞。现在没有精力了。
陪伴和照顾老伴。我现在每次出门不久,就会想,家里还有个老头呢,就赶紧回家。
1968年我开始挨整,到宁夏劳动改造。被批斗多了,想到过自杀。当时他在北京,一直在照顾我父母和家人,还每个月给我写信,寄点花生米啊、零食什么的给我,一直在想着我。后来我就挺过来了,直到回北京。
人要看开。我和老头说起过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这么一天,人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如果明天老头走了,也没有什么,我会好好活下去,去旅游,开阔眼界。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恋爱与革命(节选自郑超麟回忆录下之第七章)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19/marxist.org-chinese-zhengchaolin-1996a.htm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19/marxist.org-chinese-zhengchaolin-1996b.htm

恋爱与革命
  
  回到上海后二三个月,我个人生活起了大波动:恋爱而且结婚。

  在这个政治的回忆录里,我未能遵守自己的格式,把私人的,与政治无关的生活也写了好多。我准备删去它们。在这章里,我不准备写我的罗曼史;以后有机会写另一种性质的回忆录时再去写它。但我要写别人的罗曼史,与政治有关的罗曼史。

  “少年共产党”,从开始组织起到我离开法国为止,是那么缺乏诗意的,以致没一件罗曼史。原因很简单:没有女同志。蔡和森的妹妹蔡畅,那时尚在法国,她 是否参加我们的组织,我不记得,总之两次大会都没有她,我常往巴黎也未曾见她。她的爱人欧阳泽是我的读哲学的朋友之一,在里昂大学运动中被驱逐回国的,她 的母亲不喜欢欧阳泽,却看中了李富春,迫她在法国和李富春结了婚。我在莫斯科时,欧阳泽探听人说蔡畅也在莫斯科,就寄了一大本日记来给蔡畅看。我们收下了 这本日记,那真是一字一泪。欧阳泽在患肺病,在吐血,但一心忘不了留在法国的爱人,又听到许许多多可忧虑的传说。他在日记里,从同居生活的回忆起,到生死 观的问题止,都说到了。我怀疑字里行间沾染着血迹—从肺里吐出来的血。一九二六年春,我在上海第一次看见蔡畅,她刚从莫斯科回来,我向她提起这本日记,她 只淡淡一笑。

  在莫斯科也没有女同志,这话是说,当我在莫斯科时候,那里还没有中国女学生。从某些人的绰号里可以看出当时的同学如何盼望国内送女学生来。任弼时的绰 号就叫做“女学生”,王人达叫做“妇女代表”,同李慰农叫做“农民代表”相映成趣。王一飞介绍陈乔年(陈独秀之子)给外国同志,说这是Kutauruka (中国女人)。东方大学有高丽女人、波斯女人、印度女人、高加索女人,等等,独没有中国女人。我们都觉得没有光彩。卜士奇回国,一到北京,便向何孟雄夫人 缪伯英进攻,闹了很大风潮,连我们在莫斯科都听到了这风潮。他到上海又向沈玄庐的媳妇杨之华进攻,但没闹风潮。国内的同志觉得从莫斯科回来的人如同饿鬼一 般,幸而卜士奇后面回来的,即我们一批人,比较文明些。事实证明,我们并未比国内同志有更多的性饥渴。

  我们这批人回来好久没有人闹恋爱问题。那时仿佛是对于五四初期恋爱神圣观念的一种反动。蒋光赤代表那种五四观念,我们都嘲笑他。他和河南一个女学生通 信多年,两人关系好似恋爱小说里面的。他很得意向别人说起这件事情,但没有人欣赏他。我们都以为“恋爱是小资产阶级的”,与五四运动初期相反,从俄国回来 的人大多不反对家庭代定的婚姻了。薛世纶请假回家去结婚,留在湖南工作。何今亮从海参崴来参加第四次大会,顺便回家结婚,而且洞房花烛。任作民回家,带了 他的夫人出来,一位很贤惠的夫人,一九二六年病死于上海,我因为疏忽,见面时未曾向他表示吊唁之意,惹得他大不高兴。任弼时“女学生”,回去湖南结婚,带 了他的“小老婆”出来上海—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老婆,而是一个既矮又小的女孩子,她在中央各机关之间传递文件,显得很能干。

  我回国后,党内第一件恋爱大风潮是张太雷闹的。当事人都不是回国的莫斯科学生。江浙战争停止后,太雷把他的母亲、老婆、孩子送回常州去了,自己一个人 住在慕尔鸣路房子里,夜里在民国日报馆当编辑,此时,中央宣传部连同《向导》报编辑部都搬走了,瞿秋白和杨之华恋爱成功,另租房子同居,慕尔鸣路空出许多 房间。施存统一家便搬来居住。这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家庭,有太太,有孩子,客人来时很有礼貌招待,过新年还打麻将。存统聚精会神对着麻将牌,慕尔鸣路房子改 变了过去布尔塞维克巢穴的作风。

  可是,渐渐地张太雷和王一知(存统夫人,存统在《觉悟》上发表文章,常用她的名“一知”或“半解”)谈得投机了,二人常常去逛大世界或天韵楼。有一天 夜里,在民国日报馆编辑室里,存统伏案号啕大哭,哭了很长久。叶楚伧、邵力子摸不着头脑,存统自己又不肯说。不久,一知就和太雷正式同居了。太雷此时是 CY新任总书记,我知道有许多人攻击他,使他不能安于工作,但我不知道是哪一部分同志攻击他,也许是上海大学学生。有个时候,我听说,中央要派他去外蒙 古,做中国共产党常驻代表。秋白说:这是充军了。由秋白说情,这位CY总书记派去广州替鲍罗廷当翻译。他携带一知同去,存统的孩子也去。存统跟发了疯一 般。这是一个神经质的人。他住进医院,上海大学女学生钟复光写信给他,表示同情和愤慨。慢慢地,这位施光亮先生就“复亮”起来了。

  上面说过,这是我回国后第一次看见的恋爱风潮。后来,我在武汉同太雷一道工作时,我们曾解决湖北省委组织部一个姓魏的干事的恋爱问题。太雷提出一个原 则,说:“恋爱只要不妨害政治,就是私人的事情,团体不来干涉。”我抬起头来向太雷看看。别人自然没有注意到我的表情,他们也不知道太雷这话的一切含义, 因为他们不知道太雷自己的恋爱史。

  上面既然提到瞿秋白和杨之华,那就不妨说说他们二人的恋爱史。两人恋爱成功在太雷闹事以前,但确实没有“妨害政治”。那时,杨之华漂亮,温柔,聪明, 能干,但已是沈玄庐的媳妇。在法国与我同属于“图书馆”的无名(吴明)于里大运动中被驱逐回国,在上海主持青年团中央的工作。一次,青年团召集什么会议, 上海不方便,沈玄庐叫他们去萧山开。无名被杨之华的美色所迷,几乎发疯了,写了许多绝望的情书。可是杨之华不理他。沈玄庐大发脾气,说“共产党内有拆白 党”。沈玄庐第一次退出共产党,与这件事不无关系。可是,他的儿子和媳妇并不相爱,沈剑龙爱了一个高丽姑娘,冷淡了杨之华,之华遂给她的女儿取名“独 伊”,以表示她的悲哀,而且自己离家去上海大学读书。秋白此时新丧偶,他的爱人姓王,是丁玲(当时名蒋冰之)的朋友,害肺病死了的。他和之华怎样恋爱起来 的,我们都不知道。有一天,约在黄仁案发生,秋白和何世桢同时离开上海大学以后不久,我们晨起读报,忽然看见《民国日报》上有三个奇特的广告:一是“某年 某月某日起,沈剑龙和杨之华脱离恋爱关系”。一是“某年某月某日起,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合恋爱关系”。一是“某年某月某日起,沈剑龙和瞿秋白结合朋友关 系”。那时,上海小报中最有名的《晶报》,由主笔张丹斧(丹翁)执笔评论此事,但把当事人的姓名都改换了。沈剑龙改为审刀虎,瞿秋白改为瞿春红,杨之华改 为柳是叶,沈玄庐改为审黑店,上海大学改为一江大学,商务印书馆改为工业印书馆。我们以后好久都叫秋白做春红。有一天,我到秋白和之华的新家去,说话间来 了一个人。他们介绍说:“这位是剑龙”。秋白同他亲密得如同老朋友。之华招待他,好像出嫁的妹妹招待嫡亲的哥哥。后来,之华有一次对我说,剑龙为人高贵, 优雅,她自惭庸俗,配不上他。沈玄庐则没有儿子那种度量。玄庐背后骂秋白:“这个人面孔狭窄,可知中心奸狡。”不久之后,玄庐再度退出共产党了,不能说同 这件事没关系。但即使没有这件事情,玄庐还是要退出共产党的。

  那时北京有个轰动学生界的恋爱事件,女主角是卢隐女士的朋友,卢隐女士特为此写了一本长篇小说《象牙戒指》。现在北京陶然亭附近还留下一块奇特的墓 碑,时常有多情的人,读了《象牙戒指》之后,走去凭吊,这故事将与小说和墓碑同垂不朽。故事中的男主角是我们的同志:高尚德,字君宇。他是早期共产党员, 《向导》的一个编辑。我初到上海时,他恰在上海,我在《向导》编辑部会见他几次。以后,他就回北京去了,不久,他就死了。

  我们并不羡慕这种属于“五四”初期的恋爱形态。我们说:“这是小资产阶级的”。女主角并不是同志,这个恋爱并不是建立在革命事业上,我们则很羡慕蔡和 森和向警予的结合,称之为“模范夫妻”。向警予,矮小,始终作内地女学生装束,毫不沾染上海的浮华习气,她和杨之华成了对照。那时,她很活跃,工人运动、 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国民党运动,这一切方面,她都有份。《向导》上又常有她写的小文章,她恨死党内浪漫的男女同志。开会或闲谈时,独秀常爱拿男女关系事 情当作笑料,但向警予如果在场,她就会提出抗议或者说几句话,使得独秀不能下台。别的同志更加不敢在她面前放肆了。我们的女同志都害怕她,杨之华尤其害怕 她。由于她要规劝人或教训人,大家都称她“祖母”,或“革命祖母”。瞿秋白说:“我们党内有马克思主义的汉学家,就是李季,也有马克思主义的宋学家,就是 向警予。”

  我一回国,就同这对“模范夫妻”住在一起。起初在慕尔鸣路,后来在民厚里,后来在福生路。在民厚里末期,和森去北京养病了,警予留在上海,积极参加五 卅运动工作。中秋节前不久,我们没有等待和森回来,就迁居福生路。此时,彭述之也从医院出来。他二月间就生病,住进宝隆医院,五卅前的罢工运动,五卅时的 轰轰烈烈群众运动,他都没有参加,此时运动已经退潮,他才病愈,从医院出来。中秋晚上,为了庆贺佳节,迁居加述之病愈,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饭,晚饭后进 行“晚会”。这是我们从俄国学来的办法:每个人做一种游戏。三个主人之外,还有张伯简、沈泽民和泽民夫人张琴秋。彭述之跳了高加索舞,张琴秋唱了《可怜的 秋香》,别的人也做了游戏,向警予不肯唱歌,也不肯做别的游戏。大家都不依。最后,她念了一首李后主词“无言独上西楼……”。客人散了,我回到亭子间睡 觉,警予还在述之房里不走。天气热,亭子间房门和前楼房门都开着。我一觉醒来,听到警予还在说话,而且说了出人意外的话,即表示她爱述之。不久,她就上三 楼去了。述之到我房里来,说“怪事!怪事!”他告诉我刚才警予说的话。他说:“我做梦也未曾想到。”我警告他,说:“这件事做不得,做出会影响团体工作 的。”他说:“当然,我自己毫无意思,她也明白这件事情做不得。她说,不过把心里的话告诉我罢了。”述之说这是实在话。

  从这日起,向警予常常从三楼下来去述之房间谈话,一谈就是几个钟头。起初几日,述之还把谈话经过告诉我,同我商量“怎么办”?我看见他渐渐动摇了,便加紧警告他。以后,述之就不同我商量,他接受了向警予的爱。

  蔡和森要从北京回来了。向警予先接到信或电报,说他将于某日某时左右到上海北站。这日,我问述之:“你们的事情,要不要告诉和森?”述之说“警予同志 以为不必告诉他。”到了时间,有人敲门,我从亭子间下去开门,一看是和森,黄包车上还有行李和一篮天津雅梨。他急忙问我:“警予哪里去了?”我说:“在楼 上。”他颇惊讶,因为到车站没有看见向警予来迎接,以为出了甚么事情?第二日或第三日,事情揭穿了。向警予“宋学家”做不来瞒骗的事情。和森问她有甚么心 事?起初她还回答:“正在构思一篇文章。”以后就原原本本把事情说出来了。

  当日或次日,中央主席团在楼下客堂间开会,独秀、和森、国焘、秋白、述之都到会,还有CY和上海区的人列席,我不记得他们是谁,也不记得讨论什么问 题。我旁听,向警予也参加会议。讨论完毕,独秀刚宣布散会时,和森忽然站起来,说他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他说:“警予同志和述之同志发生了恋爱……” 当时,独秀、秋白、国焘,以及列席的人,他们的神气好像戈果理的《钦差大臣》剧中最后一幕的场面。他们好久说不出话来,因为这是如此出于他们意料之外的。 最后,独秀说:“这要看警予同志自己决定。”警予伏案大哭,一句话不肯说。独秀问警予:“你究竟是爱述之呢,还是爱和森呢?”警予总是不响。独秀又问: “你不爱和森了么?”警予又不响。在此种情形之下,中央主席团只好负起解决的责任了。中央,即独秀、秋白、国焘三人,只好决定派向警予同蔡和森一道到莫斯 科去。蔡和森从北京南下,正是为了接受使命,去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常驻代表的。向警予并不提出抗议,事情就是这样解决了。独秀嘱在场的人对于这件恋爱事 情严守秘密,尤其嘱秋白切勿告诉杨之华,大家都允诺了。但没有用。不久,就有好多人知道这件事。我相信,杨之华决不会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件事的。

  这件事情,中央处理得对不对,我很怀疑。向警予自己当然不肯决定。但她宁愿舍和森而就述之,是可以想得到的。即使当时是双方均等的,但发展下去,旧爱 一定会渐渐减少,新爱一定会渐渐增多,倘若中央决定警予同述之结合,或任其自然发展,不加干涉,则往后可以减少许多纠纷,因为这件事情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散会后,向警予斥责和森“自私自利,分明晓得中央会站在你方面,你才提出问题来讨论。”和森无法自辩。晚饭后,他不上三楼去,在客堂间踱方步。我也在 客堂间。他说:“超麟,我的心同刀割了一般。”我提议同他看电影去,他答应了。这是新奇的事情,因为他是从来不看电影或京戏的。我们到新开张不久的奥迪安 电影院去,那天放映的是一部历史片,场面很华丽而热闹,但他视而不见。幕间休息时,我请他在酒吧间喝咖啡。电影再映,他不想去看了,我只好牺牲这部片子, 陪他回家去。

  以后几天,三楼床上躺着一个人,长吁短叹;二楼床上也躺着一个人,长吁短叹。向警予在两楼中间奔走不停。我看见这个生活过不下去了,于是去找陈独秀, 请他设法解决。他想了一下,提起笔来写了一个字条,要和森和向警予立即搬到旅馆去,等待去海参崴的轮船。这字条,我带回来,和森接受了,警予和述之则恨我 入骨。彭述之还同我闹了一场。

  我说这个恋爱事件有重大后果,是指它牵连得多,而又影响于后来的党内斗争,和森和述之从此结下了冤仇。在第五次大会上,和森拼命打击述之。一九二七年 秋天,和森主持北方局,位居顺直省委书记述之之上,报告中央,说王荷波一案是彭述之告密的,或述之指使他的小同乡段海去告密的,这话连当时主持中央而在政 治上反对彭述之的瞿秋白也不相信。

  这对有名的“模范夫妻”来到莫斯科后终于拆散了。李立三和李一纯夫妇是同这对“模范夫妻”一路去莫斯科的。立三为了减轻和森的痛苦,叫一纯一路上去安 慰和森。在这安慰的过程中,和森和一纯恋爱了。有人说:立三是有意把一纯送走,为的便于同一纯的妹妹恋爱。但立三和和森仍从此结下了仇恨。一九二八年第六 次大会选出的新中央回国工作不久,就爆发了内部斗争,主要领导人蔡和森就被李立三轰下台去,由李立三取代他的位置,此事同我的工作有关,后面还会说它。向 警予在莫斯科爱了一个蒙古人,一九二七年她孤身回国工作,在武汉曾同和森扭打,并骂李一纯对不起她。她在武汉做工作很努力,武汉反动后仍坚持工作,直到牺 牲,没有再闹恋爱问题。

  但牵连更多的,还是留在中国的一支。蔡和森尚未从北京回到上海以前,福生路宣传部房子里,有一天来了一个很活泼的女学生,问我:“述之同志在这里 么?”原来是陈碧兰。她从北方携带她的爱人罗亦农的介绍信来见述之,信内亦农托述之照顾碧兰,因为她年纪轻,不懂事。我们久仰陈碧兰的大名,她是我们回国 以后才去莫斯科的。黄日葵的爱人陈碧兰,刘仁静的爱人史静仪,以及从法国来的蔡畅、郭隆真,还有其他人,成为东方大学第一批中国女学生。从此,中国学生也 可以向其他民族学生夸耀了。这几个人中,陈碧兰最漂亮,李鹤龄(即合林)、黄国佐(即黄平)、罗觉(即亦农),立即向她进攻。罗觉是领袖,是旅莫支部书 记,得到了优先权。黄国佐知难而退,李鹤龄大哭一场。罗觉先回国,陈碧兰和黄日葵的关系若即若离,因为二人的结合本是勉强的。她回国后有意避开罗亦农,亦 农在北京,她在河南,亦农赶到河南,她又跑到其他地方去了。亦农咬破指头写了血书给她,她心中不忍,才允许和他恢复关系。后来,何资深在狱中告诉我:“这 血是假的,亦农在北京和我商量,我教他这个办法:拿牛奶调红墨水写在纸上,如同血写的一般。”何资深又说,他后来在上海遇见陈碧兰,告诉了她这件事,陈碧 兰笑起来要打他。

  以后,陈碧兰常来宣传部,向警予本来认识她,她以前在上海,也曾为了倾向浪漫受过向警予的规劝和教训。可是,此次,向警予有其他的理由不喜欢陈碧兰, 陈碧兰每次来时,向警予都催她早走,因为福生路离她的曹家渡住处太远,迟则没有电车,回不去,又要在这里借住了。向警予夫妇去俄国后,彭述之抑郁,烦闷, 喝酒,醉后头痛。秋白劝他勿饮中国酒,须喝外国的白兰地,因为虽醉而不头痛。述之果真买了瓶白兰地来,连瓶子装在大衣口袋里。国焘则邀他出去散步,安慰 他,而且告诉他自己失恋的故事。原来国焘曾经追求刘清扬而未成功。可是,比白兰地,比国焘的安慰更有效的,是陈碧兰。此次则是述之向陈碧兰进攻了,他为的 是填补向警予在他心中留下的空隙,这个恋爱成了功。

  一九二五年底或一九二六年初,罗亦农来到上海,他是从北京调来上海做江浙区委书记的,推荐者是张国焘,彭述之没有反对。我们都担心会闹出什么事情,因 为亦农至今还不知道此事。区委代理书记王一飞关照我,“亦农一到,你先带他去我家里,我先同他谈一谈。”那天,述之不在家,我也有事出门去,忽然亦农闯来 了,他直上二楼去找述之,只有碧兰一人在家。他看见房内摆了两张床,又有女人用品,便问碧兰,“述之找到爱人了么?”碧兰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正在为难时 候,王一飞来了,把亦农拉走。这是我回家以后陈碧兰告诉我的。

  秋白倡议给这两个老朋友和解一下。一天晚上,在述之房间里,秋白、一飞和我都来了,亦农也来了,主人述之和碧兰先在那里,秋白先说了一番道理,中间夹 杂着对于三个当事者的批评。我只记得他给碧兰的批语是一个法文字:Ligomisshlennaya(可以译为“不慎重的”,也可译为“水性杨花的”); 秋白之后,轮到亦农讲话,亦农把这件事说得很轻微,仿佛根本没有问题。述之不同意亦农的话,他说:“亦农同志刚才说的都是冠冕堂皇的话。”“冠冕堂皇”四 个字以及刚才那个法文字,是我在此次调解会议中唯一记得清楚的。

  以后,“没有问题”亦农常到宣传部来玩,述之夫妇也常去亦农家里,大家见面有说有笑的。在独秀“失踪”期中,亦农为上海区工作请示中央,曾有几次一早 就到宣传部来找述之,两夫妇睡在床上,还没有起来,亦农就坐在床边商量事情。在第五次大会上,这两个人同受打击。武汉失败后,亦农渐渐抬起头来,起初做湖 北省委书记,后来加入中央政治局常委,后来做了长江局书记,指挥湘鄂赣三省秋收暴动,最后做了中央组织局主任,地位相当俄国党内的斯大林。述之从北京来, 向他作报告与请示,和森密告述之声中,他也投下一块大石头。

  有一天,我同若飞、世炎,及其他的人都在亦农家里说笑话,自然大家说到亦农的恋爱问题。过后,亦农问我,“今天开活动会议时,有个女同志在台下呆呆地 看我,你知道是谁?”接着,他说了一些面貌上的特征。几句话后,我就明白了。我说:“这是诸有伦,贺昌的爱人,你不要胡闹。”他说,他决不在同志的爱人中 间找爱人。他说这话,也是间接表示他对于彭述之的不满意。此时贺昌在莫斯科。过了一个时候,诸有伦和罗亦农同居了。恰好诸有伦的母亲从四川带了小儿子来上 海探望诸有伦,也就搬进罗亦农的公馆里做丈母娘,我们几个常去陪她打牌。

  为这个恋爱事件提出抗议的,倒不是贺昌本人,而是上海大学的二位教授同志:施存统和李季。施存统提出抗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提出一条原则:女同志要 另外爱一个男同志,必须先同原来的爱人正式脱离关系。李季的抗议则有些费解,他是站在党的利益上说话的,他说:“罗亦农某次演说时告诉我们:凡损害党的利 益的人,我们都要恨他,像他挖掉我们祖宗坟墓那样去恨他。现在罗亦农做出这种事情,就是损害了党的利益。”眼看上海大学师生同志要闹起来了,还是中央宣传 部长彭述之出面找他们谈话,才压下去的。

  贺昌本人则一直隐忍着,隐忍到革命失败,罗亦农做了中央组织局主任的时候。这时,贺昌才联合林育南、刘昌群等几个湖北同志去向中央控告罗亦农在湖北工 作时的几条罪状,于是把罗亦农在中央的特殊地位推翻了,连带着组织局本身也撤销了。这其间也有其他中央委员帮助,如李维汉。

  诸有伦在公馆住了一年多,就去莫斯科读书。她在那里爱上了邵力子的儿子邵至刚,一九二八年因为划船溺死在莫斯科河里。

  诸有伦去莫斯科读书,我们都为亦农捏一把汗。从莫斯科回来的人说起诸有伦的故事,我们都不敢告诉罗亦农。罗亦农确知诸有伦爱上了别人的消息,是当他做 了湖北省委书记以后,而且在加入中央政治局的时候。此时,武汉已经笼罩在反动气氛中了。以前出风头的漂亮女同志,有的离开了武汉,有的退出了党,尤其是当 地的女同志。可是有一个例外,高潮时期湖北妇女协会的负责人李哲时,在党内仍旧积极进行地下工作。她是抱独身主义的女知识分子,年纪相当大了,几个月武汉 大闹恋爱的时候,她都作壁上观。可是此次,经不起罗亦农的追求,她终于放弃独身主义了。我未离开武汉前已经知道此事,我回上海不久,罗亦农和他的新爱人也 到了上海,半年多以后,李哲时去龙华收葬了罗亦农的遗体,她以后去了莫斯科读书。

  一九二五年中秋节晚上向警予造出的因,引起一连串的果,至此才得结束。这中间闹了多少风潮,结了多少仇恨,而且引起了多少党内斗争!和森对述之,立三 对和森,贺昌对亦农,亦农对述之!在上海,新惠中旅馆,我亲见贺昌如何请周恩来谈话,如何在周恩来面前恶毒攻击罗亦农!那时我就意识到恋爱和政治之间有密 切的关系,我于是想到其他几个党内斗争也是由恋爱引起的。我这话并非说:凡党内斗争都是由恋爱引起的。大概没有恋爱关系的党内斗争,双方比较冷静些,客观 些,理论性多些,有节制些;凡是狂热的,过火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多半有恋爱纠纷线索可寻的。我曾半开玩笑,半正经地在若干朋友面前发挥这个见解。可是他 们都不以为然,说这见解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我并不专靠事实来辩护我的见解,因为事实可能是偶合的,我认为自己的爱人为同志或老朋友夺去了,即使你能诉 诸理智,把这件私事同政治,同革命事业分开,但在下意识中,很难避免对于这个同志发生反感(atnipathie),遇有争论发生,自己本可中立的,到此 也站在他的对方了;自己本站在他的对方的,到此也更进一层反对他了;自己本可以同他一致的,到此也慎重迟疑了。贺昌不一定是存心报复才如此激昂反对罗亦农 的,但他既然对罗亦农有反感,恰逢有人反对罗亦农,他就乘机发泄了,恐怕为了湖北工作要少些,为了诸有伦要多些。

  但也有例外,我至今还怀念一个朋友颜昌颐,他是如此大度,以至自己爱人被人夺去毫无怨心。他和夏之栩相爱多年,为了工作需要,一个留在北京,一个来到 上海。有一天,世炎路过上海,记不得是谁在北四川路新雅请客,昌颐也在场,那时我没有见过夏之栩,不过知道她是昌颐的爱人而已。席间,我向昌颐打听:“夏 之栩最近有信来么?”昌颐说:“夏之栩现在是世炎的爱人了。”颜昌颐这话说得很自然,倒是世炎涨得满面通红,我才明白自己失言了。昌颐决非矫情,我认识这 个人。

  乔年就没有世炎那样幸运,他和史静仪的恋爱,差不多和世炎和夏之栩恋爱同时,可是引起了很大的风潮。史静仪是刘仁静的发妻,刘仁静从家里带她出来,不 喜欢她,送她去莫斯科读书。她的文化提高了,也不喜欢刘仁静,可是刘仁静渐渐喜欢了她,她回国后,留在北京工作,不肯到上海来同刘仁静过活。刘仁静当时编 辑《中国青年》,我常到CY(共青团)中央去玩,因此也成了刘仁静的朋友,差不多每星期都给《中国青年》写文章。一九二六年秋季一个星期天,CY中央几个 青年人发起去吴淞玩,我和刘仁静也去了,刘仁静总是郁郁不乐。回来在火车站候车时,我忽然发现刘仁静一个指头用布条包扎着,我问他“你怎么伤了指头?”刘 仁静不响,别的人就把话题岔开了。我觉得很奇怪。以后有个人,可能是刘昌群,悄悄告诉我:“刘仁静把指头割破,写血书给史静仪,今天我们郊游就是带他出来 散散心的。”原来如此!这个血书就不同牛奶调红墨水写的了。

  不久之后,刘仁静就去莫斯科读书了。反对陈乔年的,不是刘仁静本人,而是在北京的湖北同乡,他们始终保持着对乔年的反感。后来湖北同志控告罗亦农时, 罪状中有一条,就是陈乔年患伤寒病时(当时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长),亦农(当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为他支出的医药费多至几千元。第五次大会之前,延年去北京开 会,知道湖北同乡的反对,他从北京回广东路过上海时,才向我吐露一些不满弟弟的话,我从来未曾听他说过这类的话。

  延年没有一丝一毫的罗曼史,直到他的死。

  同乔年一样,尹宽和王若飞也为恋爱闹了大风潮。尹宽去山东做省委书记。孔夫子礼仪之邦,男女界限分得很严。尹宽初到时,组织内只有几个女同志,每逢开 会都低着头。尹宽很费了力气,提高女同志的自尊心。他的理论,他的工作方法,他的应付手段,在山东男女同志看来,都是新的。大家信仰他,崇拜他,我们在上 海都听到他的口碑。他不闹恋爱问题,多好!他的爱人王辩是个才女,一位老先生的掌上明珠。老先生是山东的老同志,女儿也是同志。两人秘密相爱了。不久,尹 宽就被中央调来上海做江浙区委书记了。当时,五卅运动之后,工作开展,庄文恭能力不够,中央想到山东的工作成绩,才调尹宽来。我去看他,只见他的房间内有 一个女同志,矮矮的,胖胖的。尹宽介绍:“王辩同志。”这个女同志只是低着头笑,我已猜到几成了。

  不久之后,我听到山东同志写信给中央控告尹宽,说他把王辩同志拐带去上海,大家都气愤,要求中央处罚尹宽。特别气愤的是王辩同志的父亲,那位老同志, 他要携带利刀去上海同尹宽拼老命。为恋爱问题向中央控告一个同志,而且用这种语言来控告。我想这是仅有的一次,除了孔夫子家乡之外不会发生的。中央没有处 理这件事情。以后,山东同志又写信来,说王辩的父亲提出一个条件,可以承认既成事实。这就是要党中央的陈独秀和团中央的恽代英出面做证婚人。中央也没有理 会。恰好此时尹宽的老肺病复发了,吐血,不能工作,中央批准他休息,另派王一飞代理他做区委书记。当时,国际要中国派一批学生去莫斯科读书,中央也把王辩 同志派去莫斯科了。王辩和尹宽分开,固然可平息山东同志的气愤,但他们仍旧保持恋爱关系,不断地通信。

  当时,莫斯科盛行“倒戈”,意为女同志在国内已有爱人的,到了莫斯科后就在那里另找一个爱人。有爱人在莫斯科的男同志,人人自危,尹宽也是如此。去莫 斯科开会的同志,回来后常常说起莫斯科的恋爱故事。一次,李立三从莫斯科回来,我代替尹宽问他王辩有什么故事。立三气愤说:“怎么可以怀疑王辩呢?王辩一 心忠实于尹宽。”这对于尹宽是很大的安慰。

  王辩在广州暴动前不久回国,中央派她和另一个女同志去广州工作,她知道尹宽作广东省委宣传部长。她到广州时恰逢广州暴动。她和另一个女同志,在路上找 到暴动的兵士,拿证件给他们看,说要找广东省委,兵士没有理会她们。其实此时尹宽已经来到上海,代表省委向中央接头。他住在旅馆。听说王辩已经回到上海, 找不到中央,便在报上登载“寻人启事”。以后,中央派尹宽做安徽省委书记,王辩也由广州回上海,去芜湖,终于同尹宽相聚了。

  可是二人久别相聚不久,王辩就被捕,判刑,入狱,尹宽逃来上海,等候另派工作。就在这个时候,尹宽参加了左派反对派,被开除出党。王辩也刑期坐满,从 安徽狱中放出,来到上海。中央告诉她尹宽已被开除,但她要求同尹宽见面,中央让她找到尹宽。她在尹宽家里住了两天或三天,我曾去见她一次,她已是一个胖妇 人,而非娇羞少女了。

  王辩在莫斯科读书时反托的,她在芜湖和尹宽相聚时,尹宽还未接触到托派文件,两人思想没有分歧;此次在上海相聚,就没有共同语言了。她终于回到中央去。

  王若飞的恋爱也引起了风潮,不减于尹宽,但没有闹到以悲剧收场。李沛泽是保定的女学生,来到河南做工作。我未曾见她一面。人家告诉我,她有中国古典美 女的丰韵。佘立亚王若飞二人追求她,结果王若飞成功了。佘立亚于是大闹,一些同志跟着佘立亚闹。问题提到中央。王若飞由豫陕区区委书记调到上海来做中央秘 书长,自然为了工作需要,但也是为了这场恋爱纠纷的。同时,李沛泽也被派去莫斯科读书了,同王辩一样,拆开男女,分居两地,但仍保持恋爱的关系。是否能够 保持恋爱的关系到底,那就全看本人了。一九二八年,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第六次大会,王若飞以江苏省委代表团团长资格去莫斯科出席,大会后又暂留在莫斯 科做代表,便同李沛泽相聚。

  在莫斯科的恋爱一定比国内的更热闹得多,我听来的一些故事,现在都忘记了。总之,王辩,甚至李沛泽,在那里被人视为“落后的”,因为守住了国内的爱人。那里有男的抛弃了女的,也有女的抛弃了男的,只好让别人去写那里的故事了。

  在国内,那几年除了一个例外,我未见男同志抛弃在莫斯科的女同志的。这个例外就是王一飞,王一飞初回国时是饿不择食,很快就找到一个爱人,名叫张亮, 但也不久,就发现两人性格不合,不能再维持下去了。他于是把张亮送去莫斯科读书,自己很快找到性格相合的爱人。此次轮到张亮在莫斯科跳脚,痛骂王一飞了。 张亮回国,成了有力的女干部。红军长征时,她留后方。以后,她同瞿秋白一伙人由旧苏区潜回上海,不幸在福建途中全体被捕,供出瞿秋白的真实姓名。我在国民 党监狱中看到报纸刊物,有人说她是梁柏台夫人,有人说她是项英夫人,不知孰是。

  我在本章开始时说,我只要写别人的罗曼史,不写自己的罗曼史。但写到这里,发现完全不写自己,也是不行的。只好简单地写一些。

  我从武汉回上海不久,曾同蒋光赤相约在北四川路创造社出版部楼上见面,说了别后各人情况以及其他问题之后,他从怀里取出一张新出版的小报给我看,其中 记了一条新闻,大意说:郑超麟和蒋光赤二人在共产党内闹恋爱纠纷,蒋光赤的爱人被郑超麟夺去了,两人闹到党中央去,结果陈独秀判决这爱人归郑超麟所有,蒋 光赤抱头大哭。我看了哈哈大笑,蒋光赤也笑。我已经忘记了这小报的报名。我当然知道了蒋光赤有个爱人,就是他常常夸耀的那个河南女学生。可怜,我连面也没 有见过!而且那个女学生已因肺病死在庐山了。小报这个新闻虽然无稽,但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这几年间共产党高级干部之间恋爱纠纷的歪曲的反映。

  回国后,不知何故,我总觉得自己已经超过恋爱的年龄,因之没有恋爱的兴趣和准备。那一对“模范夫妻”的破产,更使我视恋爱为畏途。恰在这个时候,蔡和 森一面痛苦不堪,一面还能在楼下客堂间同杨馥兰说笑话。杨馥兰是上海大学女生,每日到宣传部来做二三个钟头的技术工作,如剪报,贴报,整理资料之类,这个 工作是我领导的。一天,我参加沪东一个工人支部会议回来,身上的工人服装尚未脱下,蔡和森正在客堂间,便对我说:“超麟,我有一个好消息告诉你。”我问他 甚么消息?他说:“等一会再说罢。”当时,杨馥兰正在低头工作。不久,她走了。和森说:“你快进攻罢,馥兰爱你哩。”他告诉我,“刚才同馥兰说话,知道她 没有爱人,便同她开玩笑,把你介绍给她。看她的表情,是同意的。”我以为和森瞎说,但从此我注意了这个十九岁女孩子,渐渐觉得和森的话也许不是瞎说。

  后来,我和杨馥兰成了朋友,常常一起出去玩。在那二个月中间,我有几次机会可以说出“必须说的话”,但终于没有说出。这个女孩子离开上海到广州去了。 她本是林伯渠的干女儿。延年来上海时在宣传部认识她,就派她在南方区委做工作,因此同我的朋友黄国佐(黄平)认识,两人不久就结成伴侣了。她离开上海后, 我对她的感情反而更加热烈起来,懊悔当初没有说出那几句“必须说的话”。我尝到了失恋的痛苦。到了世炎去广州开会回来,告诉我馥兰和黄平结婚的消息,我才 渐渐忘记了她。

  这段插话带有积极的作用,即让我明白,我的恋爱年龄尚未过去,我还能得到女孩子的爱,虽然尚未消除对于当时所见党内恋爱纠纷的反感。

  与蒋光赤一起哈哈大笑之后一个多月,即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旬,王若飞到我家里,拉我去聚丰园吃晚饭,那是一对同志结婚。新郎在江苏省委组织部工作,我 第一次见面,新娘则是旧时认识的,她原来的爱人在中央秘书处工作,半年前被杨虎捉去枪毙了。但是陪伴新娘来的还有一个女同志,也在江苏省委组织部工作,我 也是第一次见面。她短袄,黑裙,胖胖的脸,白白的皮肤,红红的双颊,带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王若飞介绍,刘静贞同志,云南人。不知怎样,吃饭时,我少注意 新娘,而多注意这位同我一般来吃喜酒的女同志。饭后,我找着若飞多问一点关于这个女同志的情况。若飞说,他今天是有意让我和她见面的,因为他知道这个女同 志对于恋爱的见解和议论和他的朋友郑超麟差不多。

  我和这个女同志之间于是开始了斗争。她并不拒绝同你见面,同你说话,但装做完全不知道你为什么去看她,去同她说话,装着对待你和对待其他同志没有两 样,话正说得投机时,她忽然告诉你准备回云南去。有几次我实在失望了,接着她说了几句或作了什么动作,重新唤起了我的希望。这一个月内,我是在患得患失的 心情中度过的。每次都是我去找她,她不肯到我家里来。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圣诞节,中央要请陈独秀讲话,派汽车接陈独秀来我家,即愚园路《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来住三天。这一天,我请了一桌酒,宴 请他们。王若飞问刘静贞:“你要看‘老头子’么?今晚在一个地方吃饭,我带你去看他。”她自然高兴去,到那里才知道是我的家,只好留下来了。饭后,我送她 回家,从愚园路底两人徒步走到静安寺,然后分坐人力车到福熙路金神父路口她的家中。在走路时,我们已经约好第二天两人到炮台湾去玩。

  中央请陈独秀讲话没有我的事。第二天一早,我就向陈独秀道了歉,接她到北站,乘火车直到炮台湾,然后去长江沙滩上散步,谈话。从此,我的心就定了。

  我们在一九二八年清明前后实行共同的生活。

  这个恋爱是确确实实“没有妨害政治的”,因为没有发生一丝一毫的纠纷。

2007年11月25日星期日

全球化的真实定义

from Liu Baohong

斯坦福大学全球项目研究合作组织的网站上看到一段描述全球化的话,挺有趣,翻译过来,以飨读者。

Finally, a definition of globalization that we can all understand...
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关于全球化的定义...

Question: What is the truest definition of Globalization?
问:什么是全球化的最真实的定义?

Answer : Princess Diana's death.
答:戴安娜王妃之死。

Question: How come?
问:怎么会呢?

Answer : An English princess with an Egyptian boyfriend crashes in a French tunnel, driving a German car with a Dutch engine, driven by a Belgian who was drunk on Scottish whisky, (check the bottle before you change the spelling), followed closely by Italian Paparazzi,
on Japanese motorcycles; treated by an American doctor, using Brazilian medicines.

答:一个英国王妃与一个埃及男朋友在法国的隧道里发生车祸。他们的车是德国造,装着荷兰造的引擎,司机是个比利时人,此公喝醉了苏格兰的威士忌(注:威士忌的苏格兰拼法与英语略有不同),后面紧跟着一个意大利狗仔,骑着日本摩托车。给戴安娜王妃急诊的是美国医生,用地是巴西产的药。

This is sent to you by a Canadian, using Bill Gates's "world flattening" technology, and you're probably reading this from a computer with a Taiwanese chip, and a Korean monitor, assembled by Bangladeshi workers in a Singapori plant, transported by Indian lorry-drivers,
hijacked by Indonesians, unloaded by Sicilian longshoremen, and trucked to you by Mexican illegal's.....

这封邮件是一个加拿大人发的(原文是电子邮件),用地是比尔.盖茨“世界扁平化”技术,你读这邮件的计算机八成装地是台湾的芯片,韩国的显示屏,由孟买的工人在新加坡的工厂里组装,印度司机开车投送,结果给印度尼西亚人劫持,由西西里的搬运工卸下船,最后由墨西哥的非法组织贩运到你手里...

That, my friends, is Globalization!
兄弟,这就是全球化。

Citation: An aonymous email forward.
来源:无名电子邮件。

2007年11月21日星期三

猪蹄冻

猪蹄4个,洗净,镊去毛。丢凉水锅里煮开。捞出,洗去浮沫,放入电炖锅,加水没过猪蹄,加葱段儿,姜片儿,大料,料酒,盐(别放多了,稍微少放一点,吃的时候还要加酱油调味),盖上锅盖,高火煮至脱骨。

待不烫的时候,捞出猪蹄,去掉骨头,把肉切小块,平铺在饭盒里。汤里的葱姜等调料捞出扔掉,把汤倒入饭盒,晾凉后放冰箱冷藏。吃之前,用勺子把表面凝固的油刮掉不要,把猪蹄冻切块,浇上用蒜末,醋,酱油,红油,花椒油,香菜碎以及少许糖拌好的调料即可。

注:1)没有电炖锅的话,也可用普通锅或高压锅来炖猪蹄。水最好一次加足,如果觉得炖好后的汤汁不够黏稠的话,可再继续开火熬一熬。

2)调料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调。

07年辩证法

07年辩证法
1、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2、钻石恒久远,一颗就破产。
3、水能载舟,亦能煮粥。
4、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5、火可以试金,金可以试女人,女人可以试男人。
6、烧香的不一定是和尚,还可能是熊猫。
7、喝醉了我谁也不服,我就扶墙。
8、我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光明,出路没有。
9、避孕的效果:不成功,便成人。
10、问世间情为何物?一物降一物

2007年11月18日星期日

实现多样化投资的诀窍 from Fidelity International

安东尼·波顿

  目前,在中国A股和香港市场持续牛市的情况下,投资者将资金集中投入到“热股”希望带来超常回报。但事实上,我过去30年的投资经历证明,将投资分散至众多谨慎选择的个股,构建多样化投资组合,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如果措施得当,我们便能构建一个容纳更多潜在绩优股的投资组合,并且在小型投资组合出现问题的时候拥有更多胜出的机会。我不能跟中国投资者说买什么股票,但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中国投资法规及A股市场在过去十年间的变化,令投资者更容易实现多样化投资,也更能凭借这种投资策略获利:上市公司的数目极大增加,令投资者在更多行业里拥有更多选择。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能在当前A股市场上实现的多样化投资诀窍。

  明智的投资组合需要投资者必须找出盈利来源不同的公司。例如,一家钢铁生产公司的收入来源与一家婴儿食品生产公司的收入来源完全不同。若同时发掘一家理想的钢铁公司——管理良好、资产负债表出色及盈利增长,以及一家高质素的婴儿食品制造公司,相比仅持有其中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时持有两者的股票将使投资组合的风险更低。

  在考虑不同的盈利来源的同时,考虑公司顾客的差异程度也非常重要。例如,如果消费者开始担忧其未来的消费能力,奢侈服装及饰物制造商的盈利预期将会受影响。同样地,一些汽车制造商也可能会受影响。尽管奢侈手提包供应商及汽车制造商的共同点很少,但投资者应研究,经济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对两家公司的股票产生共同影响。

  在众多不同公司、行业及盈利来源开展多样化投资,将使投资者得以在大幅波动的市场中构建风险较小的投资组合。例如,若市场对未来消费者收入更为乐观,奢侈个人电子设备制造商的股价可能上升,而日常药品及食品制造商的股价则可能下跌。尽管食品及药品制造商的盈利能力在市场情绪改变后并没有变强或变弱,但股票投资者会可能认为电子设备制造公司的销售增长高于预期。一个平衡配置的股票投资组合包括众多不同市场板块的股票,当市场情绪转变时,它将是一个理想的 “减振器”,在一个或多个板块大幅下跌时,它亦可减弱由此造成的影响。

  此外,投资的公司类型多样化也很有帮助。当投资者相信整体经济(或整体经济中的特定行业)很可能强势增长时,快速增长型公司在投资组合内的表现会非常理想。在未来前景逐渐看淡时,投资者成熟公司能变为市场的赢家,因为成熟公司则致力将尽量多的盈利以股息形式回报股东。同时持有快速增长(激进)公司及成熟(防御)公司,可确保投资组合内包括整体市场环境看好及看淡时均适宜投资的股票。

  了解公司是否属于激进型或防御型,也有助于投资者决定是否承受与市场环境相当的风险。我很少对市场的走势会有强烈的预感,在我的整个投资生涯里也就仅有五、六次。其中之一就是1987年10月被喻为“黑色星期一”的股市大崩溃期间。股市崩溃后,众多评论员预测,股市崩溃会造成严重的不景气甚至衰退。我当时认为市场将从崩溃中恢复,并且面临一个很好的买入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当我对市场高估或低估持有坚定的观点时,我便可改变我的激进型及防御型持股的平衡,在我感觉将要发生的变化中获取最大利益。

  如果存在其他实现投资组合多样化的机会,投资者应谨慎考虑其潜在利益。例如,一个充分多样化的中国股票投资组合可包括中国各个地区的公司,以确保投资者对特定地区的公司暂时失去信心时不会增加投资的风险。此外,该类投资组合也应分别包括满足中国国内需求的公司及满足其他国家消费者需求的公司。

  当然,厌恶风险的投资者还应考虑持有债券或现金投资。这些投资很少能提供与股票一样的增长潜力,但它们的整体风险较低。特别是债券,当股市下跌时,债券的价值通常上升。最后,若投资者有机会投资于国际市场,他们应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公司收入来源,通常异于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收入来源。国际股票投资组合可进一步多样化。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http://www.eeo.com.cn/eobserve/eeo/jjgcb/2007/11/05/86679.html

富达国际有限公司(Fidelity International Limited)董事总经理兼高级投资经理

你能对一双鞋指望什么?(Converse)

香港<明报周刊> 人物话题专栏作者的:鞠白玉  
  "坏孩子都穿匡威。"
  这样的鞋子令我的双脚永远站在主流社会之外。只有穿着它的时候我中气十足地说:我不肯!
  ALL STAR90岁的时候,我在一家店里一口气买了四双鞋,三双一模一样的女鞋分别送给两个好友和我自己,另一双黑山羊皮金色缕空透气孔的送给现任男朋友。他和我一样依赖它。
  20岁的时候我拥有一百条牛仔裤,但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牛仔裤的真命天子,高跟鞋如足尖受罪的芭蕾一样是扭曲的审美产物,女人身体和头脑的大幅解放后,仍然不能解放脚,她们以为细脚伶仃是优雅,以为脚趾们兄弟相煎就可粉饰太平。
  当我拥有第一双匡威鞋的时候,我的衣着,性格,念头全都严丝合缝地缕顺并归位,在这个城市里我们试图用破球鞋作为彼此的同类暗号,你不能让它是暂新整洁的,你不能让它正好适合你的脚,它得打出几号,用黑色鞋带束的紧紧的,你可以穿瘦极了的仔裤,也可以穿肥大的短裤,我甚至试着用PRADA黑色礼服和白色公主裙来配它,它永远是主角,标志着你的身份和流派,你向往的你想要的,你不屑的,和你最脆弱的。
  那时候我和一个摇滚乐手相恋,在树村的土地上,有两双健美的腿踩着粗布的匡威行走着,冒烟的灰土奔腾,那双大号的在舞台上跳跃,那双小号的在舞台下紧跟。即使是在分手后的今天,我的脑子里依然有这跳跃的场景。剔除掉那些原本唾手可得的物质和具象后,我最留恋的恰恰是那种虚妄,我靠什么来既活在现在,也活在过去呢?仅靠匡威鞋。
  我变成一种分裂的人,我不是摇滚乐人,却穿的像个摇滚家属,我在家里点着蜡烛听摇滚乐人最不屑的流行调子,出门却踩着摇滚乐人最爱的破ALL STAR。在一个派对上,我穿着白色紧身连衣裙,踩着半年没刷的白匡威时,很多时装编辑和明星却偏偏问我,裙子在哪里买的。
  我怀念过去的生活,但回不去,我来到了当下的现实中,用一切贵的和好的配这最纯朴的有近一个世纪年龄的白球鞋,我以为我双脚踩踏两个世界。
  当我遇到一个朋克女主唱和愤青女作家,那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小讯号,我们相视一笑。王悦和春树热爱物质,一个喜欢逛国贸一个留连淘宝网,一个喜欢麦当娜,另一个喜欢法国影星阿佳妮伊莎贝拉,用什么来找到共通呢?有时‘音乐’汇聚人群共区分类别,有时是书架上的书,当人们什么也不表达时,一双匡威鞋也是你们成为朋友的理由。
  春树当年在<北京娃娃> 里毫不避讳地表达了她对香水和匡威鞋的热爱,如今她的版税令她可以随便买范思哲黑裙和白色大衣,她站在胡同里的二八式车子旁拍照。脚下的一双匡威鞋令她神情自若。在许多场景里,人们的发型不同,衣着不同,渐渐地显出岁月的痕迹,相同的只是脚下的一对鞋子,提醒着自己从哪里来,自己是谁。
  王悦拥有着不同色彩的来自美国纽约或五道口小店的各式匡威鞋,有段时间她说她烦透了穿球鞋,因为她决定做一个“世俗中的大女人”,放弃音乐并且做一份旅游杂志的编辑,但她很快回过神来,她无法摆脱经历了整整10年的朋克青春。于是在半月前的最大型的一场演出上,她仍然脚蹬着一双白球鞋。
  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毛病----指望一双鞋来清醒着什么。
  这不足为外人道,也没人想为一双球鞋去解释整个人生观。一个IPOD或一双匡威,再如何标新立异也不至于影响整个时尚潮流。《VOGUE》从未推崇过匡威鞋,名媛和淑女是不穿胶底的帆布鞋的,一双仅两百块左右的鞋也不够证明你的身份。偏偏穿ALL STAR的人大多不矫饰,甚至刻意暴露或夸大某种气场,因为这样他可以不受任何阶层的管束和规定,可以大声讲话或把脚放在沙发上。
  我的大领导“香港老头子”穿BUBERRY毛衣、灯芯绒长裤,用英语法语粤语普通话大发雷霆,脚下却穿一双深蓝色皮质匡威鞋,且磨得极破。波鞋街不管卖什么鞋的小店,匡威总是必备鞋品。波鞋街一天能卖出多少匡威鞋呢?那些在街头疾走的少年,有多少把脚上的鞋从匡威换到耐克再换成别的牌子?是香港人,或是现在还年青的一代已经习惯借助某种物品得到安全感?反正我的大老板不久后让我分享了他的大量老唱片和他年青时在巴黎街头梳着披头士发型呲着大板牙的黑白照片。他开始纵容我的一切天马行空,并说看到了他当年的影子。
  没有做自己更舒服的事了。ALL STAR对我来说不是反潮流反商业的草根传奇,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每座城市你都有越来越多的人乐意做一个穿臭球鞋的精神流浪儿,这意味着我们将不再用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你常年穿球鞋会不会有香港脚?为什么你只有一双鞋?为什么你不多花点钱买耐克和阿迪?
  我相信我们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穿匡威的最好的时候,因为现实如此迷乱;一个穿匡威的最好国度,因为它正发生着速变;一个穿匡威最好的城市,因为北京有足够的尘土,它迅速让你的鞋不在暂新,却散发着青春清新的味道。
  
  
  链接
  匡威:创立于1908年。1917年,第一双CONVERSE ALL STAR问世。1918年,蓝球员Chuck Taylor买下第一双匡威,一直穿到成为明星球员。由于款式简单、清洗又方便,ALL STAR的帆布鞋从40年代开始,成为年青人的街头配备。在六七十年代,由于帆布材质符合嬉皮崇尚自然的态度,它更沾染了次文化的叛逆色彩。2003年,耐克以3亿美元收购匡威。

2007年11月7日星期三

Artisan Leather Messenger Bag - Bags - Men - JCrew.com

Artisan Leather Messenger Bag - Bags - Men - JCrew.com
yes, this is the bag i want

Artisan Leather Messenger Bag

$195, item 70636


Blogged with Flock

你一直在路上

你一直在路上, 风萧萧的路上, 和多少雨雪风霜; 你一定在路上, 征尘依然飞扬, 你将儿女情长, 折叠好藏进戎装。 你总说越是风浪, 越生出从容坚强, 你拍拍我的肩膀, 告诉我挺起胸膛, 我多想变得和你一样。 我想你又在路上, 你走得如此匆忙, 我沿着你的目光, 追赶你的方向, 我看到鲜花开满山岗。

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

films

美味情缘(No Reservations),Catherine Zeta-Jones
太阳照常升起,姜文作品,姜文、陈冲、房祖名、周韵、黄秋生、孔原

2007年10月30日星期二

重庆:最火爆的城市

大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时候,有个叫“巴人”的部族在川东地区建立起了以地缘为纽带的部族联盟,江州是其活动的中心。当时的江州即是今天的重庆。不过,江州这一温婉的名字鲜为人知,而另一个火爆的称谓“火炉山城”已经家喻户晓,世代相传。“火炉”是指重庆夏天的炎热,最热的那些天,早晨七八点钟吃早点汗水淋漓,如同洗了一次蒸气浴。“山城”是说重庆的道路高低不平,城中有山,山上有路。对重庆而言,地理地貌对其文化品格的形成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庆人最常吃的一种东西是火锅,这是重庆的一种地方特色饮食,吃法是人们围坐于一锅麻辣鲜的沸汤旁,把肉、菜等放入汤里,随烫随吃。相传重庆早期的火锅为毛肚火锅,在街边设摊出售,就食者多为搬运工人和拉船的纤夫,后来火锅才由街边进入店堂。而今天,街边亦四处可见飘着热气的小火锅,亦很难区分食客的贵贱高低。火锅不分季节,经常可以看到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重庆人光着上身烫火锅,喝啤酒的场景,重庆人说这是“以毒攻毒”,连毒辣辣的太阳都不怕,重庆人还怕什么。你硬,我更硬,你干燥,我更干燥,这就是大多数重庆人的特点:吃硬怕软。至于它的文明程度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说重庆人热情、梗直、敢做敢为,也有的人说重庆人缺乏理性。

这也反映了她们的性格:看似泼辣而心肠很软,只要多说几句好话,她们就会像“冰粉”一样柔情似水。
重庆人最常说的一个词是:操坝。意思是说在坝子里操练,把坝子当作社会来混。重庆的地方带“坝”字的很多,如“沙坪坝”、“菜园坝”、“李子坝”、“田坝”,这与重庆的地形有密切的关系,平地少,自然坝子就多。坝子多了就让人目光短浅,于是就有人在眼皮底下操大哥,这就是“操哥”,既然是“操哥”,手下必有几个干筋火旺的兄弟伙。听说文革的重庆“操哥”大多敢于真枪真刀打得个人仰马翻,火爆至极。当然操哥中还是有些侠义之人。但总的说来,操坝的主人操哥所表现出来的火爆并不值得炫耀,它毕竟是一种低素质的现代形态,同时也是巴人“尚武”传统的附产品。

与之对比,那些怕老婆的男人就被称为“耙耳朵”,“耙”是重庆方言,指食物煮得过烂或果实过熟。在重庆大街上,你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其貌不扬的矮小男人挽着一个漂亮的、比他高出半个头的女人。一本叫做《重庆十八怪》的书中就提到“矮小伙高姑娘爱”。

总之,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是复杂的,重庆人著名的火爆之外,其实也有温婉的一面。

Back from Chongqing

重庆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城市,我喜欢重庆。
重庆是一个有立体感的城市,一个三维展开的城市。

解放碑、好吃街、朝天门、重庆大学、海德、赛格尔

洪崖洞、人民广场、十八梯、磁器口、洋人街

旧十八怪

房如积木顺山盖、三伏火锅逗人爱、坐车没得走路快;
空调蒲扇同时卖、背起棒棒满街站、女士喜欢露膝盖;
龟儿老子随口带、不吃小面不自在、光着膀子逛大街;
街边打望好愉快、办报如同种白菜、崽儿打赌显豪迈;
矮小伙高姑娘爱、摊开麻将把客待、公交车上摆擂台;
宝气处处都存在、人名没得地名怪、丧事当作喜事办。


新十八怪

逢山开路变通途、遇水搭桥天地宽、房如积木顺山盖;
桥都江城新荣耀、一棵树前观巨变、南滨路上把客待;
洋人街里没洋人、姑娘女士分不清、当街求爱不奇怪;
街边打望好愉快、一根棒棒求生活、不爱讲价显豪迈;
空调蒲扇同时卖、不吃小面不自在、三伏火锅逗人爱;
唯独不见自行车、丧事当作喜事办、宝气处处都存在。

2007年10月26日星期五

水煮鱼的流行病

水煮鱼的流行病,王恺

三联生活周刊,20060213,2006年第5期,总第371期

水煮鱼的发祥地在重庆江北机场附近的一个荒凉的公路旁,就在旧国道旁的一家三层小楼里面,到过那里的客人说,看起来就像任何一家招待长途司机吃饭的地方一样,房前是泥地,院子里搭着塑料棚,桌子旁就是煤堆,与别的店的区别就是,这里门口停满了重庆开来的奔驰和宝马。

四川和重庆人都管这样的馆子叫苍蝇馆子,形容人一边吃饭,一边苍蝇会掉落下来,就是这家不起眼的小馆子,价格是城里的一倍,每斤鲢鱼和草鱼要30元,可是鱼一端上来,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据说没有一家能赶上这家老店的,“味道要比别的店高一个等级,大家一吃都肃然起敬”。
老板是一个30多岁的当地小伙子,他是翠云镇人,在北京开了五家分店,上海有六家,南京杭州各一家,重庆则无数分店--------招牌都是统一的沸腾鱼乡,可是这发祥地倒没有招牌,而且,鱼的味道和哪里的都不一样;鲜香辣浑然一体,据说主要原因就是用的猪油和本地产的圆海椒,外加用了广汉的青花椒,外地分店一律改良。

可是就是这样改良的水煮鱼仍然在2000年后风靡了全国。“沸腾鱼乡”之后,无数个挂着“鱼乡”牌子的川菜馆进军全国,号称是川菜的第三次攻城掠地。正宗一点的会挂上“渝北机场,翠云镇”的牌子,而大多数则直截了当地叫做川菜水煮鱼。

事实上这家小店的前身还真是一家给过路司机吃饭的馆子,小老板也没有什么出奇制胜的手艺,有次来的司机多了,他就拿大铁锅煮鱼,加料充足,真心诚意。用的是猪骨头和鸡汤熬出来的汤底,鱼还是带着泥腥味的大花鲢,海椒则是地道的二荆条,豆芽是自家发的,这些东西融会贯通了以后,用大脸盆端上来给司机们吃,众人一声喝彩。当时叫做火锅鱼的这玩意儿到了重庆后改用小盆,正是得名水煮鱼。

按照作家古清生的说法,水煮鱼乃至川菜的流行是因为一个奇怪的基础:吃康师傅麻辣牛肉面的一代成长起来了,这批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那股麻辣味道,所以对麻辣之物不像他们的长辈那样排斥,甚至是喜欢和寻找。他们就是最坚定的水煮鱼拥护者。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广州的美食专栏作者阎涛,他觉得水煮鱼中大量辣椒的存在会在人体内起到奇怪的反应,尽管大火猛攻各种辛辣佐料会对水产品起到破坏,但是那种吃客的脑垂体都在这种刺激性的味道下发生了变化,“呼吸加速,瞳孔放大,舌头肿胀,和性高潮的反应一样”。

2007年10月25日星期四

肖知兴:酒桌上的生意人

http://www.mindmeters.com/showlog.asp?log_id=6341

酒桌上的生意人
中国人之间缺乏信任、交易成本高的一个最好写照是中国人在饭局和酒桌上所花费的资源之多。按社会学家总结的信任从基于身份、基于经历到基于制度的发展过程,我们大多数时候还是困在基于身份和基于经历的两种信任之间,制度性的信任还不太靠得住,身份(血缘、地缘等)又难于在短时间改变,所以只能靠饭桌上的一起伸筷、一起喝酒、一起大醉的象征性经历来达到建立信任的目的,让交易得以顺利实现。
酒,尤其是烈性酒,在这种场合,往往扮演一种特殊的重要的角色。而且,越往内地,越不发达的地区,酒的作用就越大。外国投资者如果要衡量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好话,其法治化的程度,最好的一个替代指标就是你在这个地区做一桩生意、签一个单,需要喝下的酒精量。《中国通》的作者Tim Clissold在书里回忆他九十年代初在东北、四川、安徽等地与生意伙伴喝酒喝到进急救室的经历,一杯一杯灌下这些对于他而言散发着“柴油和香精”的味道的中国白酒,确实不容易。当初如果有张用酒瓶数量作为投资环境好坏的衡量指标的地图,他也许不会误闯这些让他不堪回首的多事之地,以至于四亿美元的投资基金像泼到沙子上的水一样消失于无形?
中国各个地方的生意人酒桌上的风俗习惯、话语体系、行为规范非常复杂,按西方强调细分和分析的学术传统,我估计写出几本博士论文来是绰绰有余。我和一些过来人大概其地分析了一下生意人在酒桌上的心理。大家在一起喝酒,一般都有几个心照不宣的目的。第一是通过所谓的“酒风”、“酒德”来分析取得关于这个人的人品、性格的信息。说到做到,一咬牙,一仰脖子,把酒喝下去的是够朋友,讲义气;说喝不喝,扭扭捏捏,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是不够交情;还有完全不接招,任凭你怎么说,就是不喝的,也是一种类型。这里酒不是一种享受的对象,而是一种很微妙、很理性地考验他人、虐待他人的工具,尤其是明明知道被考验者酒量有限,考验者本人的酒量还比对方大的情况下。一顿酒喝下来,对方是什么人,至少对方对我什么态度,大概就判断出来了。虽然这是一种成本比较高昂的收集交往对象信息的方式,但也总算是达到了部分的目的。
喝酒的第二目的是拉近双方的距离。中餐本身是一种仪式化非常强的进餐方式。大家围坐成圆桌,一桌只给一份菜单,一起点菜,一起伸筷,一起吃菜,倒退到物质没那么丰富的上一个年代,还有劝菜、劝饭、帮着夹菜、加饭等各种复杂花样,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是:我们是一家人,吃完这顿饭之后,大家就要像一家人一样互相照料了。酒的作用在进餐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这个信息。中国人平素都活在各自的小世界里,一张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交网络像蜗牛壳一样把大家限制在一个小圈子内,循规蹈矩,小心翼翼,只有通过酒精的麻醉作用,大家才能自然而然地心理戒防慢慢打开,开始推心置腹地说点心里话,所谓的“酒后吐真言”。当然,也有说过头了,暴露了不该暴露的东西,或者许了不应该许的诺,第二天,如果还记得自己说过什么的话,只好后悔不已,大呼“完了,完了!”
喝酒的前两个目的,大致而言,还是两个地位平等的当事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方式。但大多数中国的酒桌,尤其是那些热闹无比、扣人心弦甚至惊心动魄的酒桌,却往往涉及地位不对等的两方,也就是说,是地位较低的一方向地位较高的、有权、有势或有钱的一方表示尊敬、投靠、忠诚、孝敬、巴结的一种手段。所以,首先餐馆要选高档的,而在中国,高档就意味着富丽堂皇,“无翅不成宴”之类;其次,尊卑有序,座位的安排大有讲究,如果是多桌的宴席,主桌、次桌的次序也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再次,菜怎么点,是越贵越好还是需要探探主宾的口味;菜摆放的位置、动筷的次序,都丝毫不能含糊。最后是酒,喝什么酒,要不要敬酒,敬酒怎么个敬法,敬酒词怎么说,能让对方感到舒服而又不至于让同桌的其他人感到难堪,对方是需要干杯还是可以随意,甚至请秘书小姐代喝……这其中的学问啊,简直是深不可测!
当地位高的一方不是一人而是多人,有老大,也有老大的手下的时候,酒桌上的局面就变得更加复杂了。首先,不说别的,敬酒词里恭维人的分寸感就非常难于把握。都说一样的话,对方觉得,你把我夸得一朵花一样,原来你到哪都是这套话啊?说不一样的话,轻重更是不好把握,这个夸重了,那个不舒服;那个夸重了,这个又不舒服了。最可怕的是,对方阵营中有人开始当面唱起反调了,说一些不咸不淡的话了。生意圈里的朋友告诉我,这个时候,敢于说出跟老大调门不一致的话的人,往往偏偏是老大最重用、对方阵营最关键的、需要继续做工作的人物。你要是头脑简单,不对这种人表示特别的关照,而是一面倒地去附和老大那些维护场面上的气氛的那些话,那你就冤大了。
所以,酒桌上的生意人看起来潇洒无比,一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架势,其实多半都是演戏,背后都是算盘打得哗哗响的生意经。当然,这也是为什么生意场上的人为什么经常喝出胃溃疡、胃出血的一大原因,酒,只要不是假酒、勾兑酒,哪有这么大危害,实在是演得累、算得累、斗得累啊。真心爱喝酒的实诚人, “酒鬼”,碰到这种场面,肯定是无法顾及这么多的,所以,多半也就办不成什么事!

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

超正方体





http://en.wikipedia.org/wiki/Tesseract
http://www.xiaolai.net/

books

在乌苏里的丛林里
索飒:丰饶的苦难(南美洲的故事)
宋鸿冰:货币战争

露华浓

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2007年10月17日星期三

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

My New PC

Intel Core Duo 2 6550
迪兰恒进,ATI Radeon HD 2600 Pro 256MB,
技嘉,P35-S3L
Seagate, 7200RPM, 16M, SATA, 250G
金邦,千禧,2G
TT 火星9,风扇
电源,航嘉
机箱,富士康飞狐

Pioneer, SATA, DVD
&
the monitor: AOC 201V

DVD RW, NEC 7550?

2007年10月9日星期二

切·格瓦拉牺牲纪念日——三十九年后的致敬

切·格瓦拉牺牲纪念日——三十九年后的致敬

索飒

在二十世纪的历史上,切•格瓦拉永远是一个谜,一个神话。

一九九七年的秋天,时值格瓦拉遇害三十周年,难得激动、羞于表达的中国终于姗姗来迟地向这位被进步世界牢记不忘的英雄表示了敬意,我也曾在《读书》杂志发表了《切•格瓦拉:永远的怀念》。此后,由“格瓦拉”话题引起的风波,时而鼓噪,又渐平息。

但是在格瓦拉生活的拉丁美洲大陆,切•格瓦拉从来不仅是一个话题。又是近十年过去了,十年间我曾两次从拉丁美洲归来。两度匆匆旅途,我隐约感到愈是在崇拜强权金钱的二十一世纪,切的肖像反而悄然增多,不是在会议、广场等公众场合,而是在一些私人化的角落。厄瓜多尔贫民区简陋的小酒馆里,不合比例地贴着切的巨幅画像。利马拥挤的小公共车门前,墨西哥城出租车后窗上,他闪烁的面影让我的相机追赶不及。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暗语,像是一种无声的表述,频频出现的格瓦拉反驳着灯红酒绿的夜色,让人怦然心跳。

沉默终于被一个月前的一条消息打破:

人民网(二○○六)六月十三日讯:据来自拉巴斯的消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将在东南部格瓦拉一九六七年被玻利维亚军人杀害的地点向这位革命者致意。这是玻利维亚官方发布的消息。

总统府发言人孔特雷拉斯说,莫拉莱斯总统已下令在拉巴斯总统府的大厅里悬挂用古柯叶制作的格瓦拉的巨幅画像,莫拉莱斯总统将在距首都一千五百公里的伊格拉“向埃内斯托•格瓦拉司令深深致意”。纪念活动将于星期三中午在伊格拉的一所小学校里举行。一九六七年十月七日和八日,玻利维亚士兵特兰向格瓦拉开枪,格瓦拉在靠近埃尔丘罗的地点被陆军抓获,随后被杀害。几乎在一年以前,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东南部组织了一个游击运动,但遭到失败。

格瓦拉出生于阿根廷,后来到古巴参加革命,成为古巴革命的领导人之一。然后离开了古巴。格瓦拉的遗体在玻利维亚被发现后,被运到哈瓦那隆重安葬。

就像一九六七年格瓦拉之死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少理解,就像一九九七年某日播放的格瓦拉遗骸被运回古巴的午间新闻,在当晚黄金时间即被大熊猫生日一类花边新闻挤掉——中国新闻机构的这则简短冷漠的中性消息,瞬间淹没在信息海洋中。

然而这是一条应该反复读取、咀嚼的新闻,其信息量无法被几个研讨会说清,字里行间藏着深意和诡秘,像神话一样可供无限发掘。

当二十世纪结束的时候,西方秩序的代言人迫不及待地宣布“历史的终结”、“民主”的胜利。对于不肯退场的“切•格瓦拉”现象,嫉恨其魅力的侏儒们暗自想:即便他的文化衫今天满天飞舞,当年终究是一场失败的、单相思的游击战,可悲的乌托邦之梦,且让它存在吧!

然而仅仅三十九年之后,乌托邦偏偏在格瓦拉选中的地方以现实的形式上演。一个该死的、中学都没有读完的印第安土著总统,上任半年之久,就火急火燎地跑到格瓦拉殉命的伊格拉小山村,以国家元首的身份为昔日的游击队恐怖分子隆重纪念七十八岁生日。

然而,这确实是埃沃•莫拉莱斯总统要“圆”的重要梦境之一。对于一个出身卑微的印第安放羊娃来说,从农民领袖到国会议员,再到以明显优势当选总统,这已经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趋势的实现。他仿佛意识到了历史机缘的宝贵,于是颠倒乾坤的举措接踵而至:石油天然气国有化、土地改革、扫盲运动、让出身女佣的印第安妇女出任司法部长……同时,向切•格瓦拉正式致敬也刻不容缓。这是对那一声响彻峡谷的呼唤的、拖延了三十九年的公开应答。

埃沃•莫拉莱斯已经是第三次来到伊格拉村,前两次是对切•格瓦拉的私人凭吊,这一次是作为共和国总统。这位从不穿西装、不打领带的总统随身总是带着一个钥匙链,那条链子上装饰着切•格瓦拉的画像。今天,肤色黝黑的他终于代表深山老林里衣衫褴褛的印第安人大声向曾葬身于此的切•格瓦拉说:

你是我们的领袖(líder),我们的兄长(hermano mayor),你是为了我们才牺牲的。

历史在玻利维亚的这一瞬,似乎要给二十一世纪的坚硬天穹捅一个窟窿。

处处是灵验的对应。当年美国中情局和玻利维亚军方出于对亡灵崇拜的惧怕,刻意将格瓦拉和其他游击队员秘密掩埋在机场跑道上,如今在昔日的坑穴上已竖起了一尊纪念碑。当年格瓦拉被杀害的伊格拉村小学校,今天是一座纪念馆。当年格瓦拉曾鼓励一个想跟游击队走的小男孩不要放弃学习,那个要用卖母鸡的钱买课本的孩子后来因给游击队带路被政府军杀害。今天在总统主持的仪式上,十七个刚刚在扫盲运动中摘除了文盲帽子的村民获得了“我识字了”的证书。当年格瓦拉曾在仅有的一次群众大会上说:“请你们记住,当我们离开这里之后,当局才会想起有你们存在。他们也许会主动为你们建个诊所,做几件好事。但是,他们这样做,仅仅是因为我们到过这个地区。”今天,莫拉莱斯在伊格拉村小学校旁,为一所由古巴医生提供义务服务的“切•格瓦拉乡村诊所”剪彩。这个诊所不是装饰的门面,而是尊严的象征。当年切•格瓦拉在日记中记不清自己孩子的年龄和生日,今天是玻利维亚的总统吹灭了生日蛋糕上的七十八支蜡烛,将切下的第一块,递给了专程来为父亲祝寿的格瓦拉之子卡米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有考察者沿着“切•格瓦拉之路”,在玻利维亚的密林里寻访游击队的印迹。按照村民们提供的回忆,格瓦拉似乎经常在农户里这样提问:“你们以后还会想起我们吗?”而农民们的回答则是一些夹杂着想象的传说。一个农民曾问切:“您到哪儿去?”切回答说:“哪儿有水,我就到哪儿去。”如今这个农民说:“今天我只要看见天下雨,看见泉水,我就想,哦,切在那儿。”“二月份再来吧,那时候格兰德河的水涨得高高的,你们能看见游击队员乘着用藤条和树干扎成的大木筏,划呀划呀,从河的这岸划到另一岸,夜间还能清清楚楚听见切下命令的声音。”“有雾的时候,能听见塔尼娅唱歌,听见她呼唤游击队同伴的名字,向政府军士兵们喊话。”人们看护着一棵被军人砍倒又发芽的茂密大树,据说这棵树曾为切遮荫。人们在游击队员遇难地点自发堆起祭奠的石头,根据当地的说法,人会死,花草会枯败,水会变形,雪会化,风吹来又刮走,只有石头永恒,连火也烧不毁石头。

这样的描述使人感到,与其说一支发动革命的游击队曾出没密林,不如说传播希望的耶稣与他的门徒曾游荡山间。在被迫告密、胁从的同时,那些被苦难麻木了的心灵曾滴滴吮吸着记忆,怀着希望不语地等待着变化。



然而,在玻利维亚和拉丁美洲大陆上正在发生的又绝非神话。

历史的大趋势藉偶然性,神秘地向人宣示事情的本质。不到半个世纪,黑暗中已孕育出一片霞光。埃沃•莫拉莱斯在为格瓦拉庆祝生日的仪式上称他为“兄长”,这一声在西班牙语中语感亲切的hermano mayor,是比“切”更加深刻的称呼。它标志着格瓦拉的一生获得了一种肯定的宣判,它也是拉丁美洲大陆萌动着的历史大潮的啸声。

埃沃•莫拉莱斯代表着拉丁美洲社会最底层的印第安人。“民族主义”、“左翼”等传统术语,并不能涵盖埃沃•莫拉莱斯的身份含义。他的举手投足,显示了从最原初的起点“反对殖民主义”的本质。这个反殖的立场,有着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并染着印第安的文化底色。

这种历史根基和文化底色的象征之一,就是在总统办公室里并列挂着的切•格瓦拉和图帕克•卡塔里(Tupac Katari)的画像,底衬是碧绿鲜活的古柯叶。前者是二十世纪被“中情局”及其爪牙谋杀的游击队英雄,后者是十八世纪被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处死的印第安人起义领袖,而古柯叶则串联着五百年来的历史、文化、传说和斗争。

在与美国拖延多年的“毒品”问题谈判中,埃沃•莫拉莱斯跳出了由现代帝国主义逻辑制造的“怪圈”:“我们会禁止毒品贸易,但绝不会实行古柯叶的零种植”,种植古柯、利用古柯是印第安人根深蒂固的文化,是今天重要的生活内容。“要我们根除古柯叶种植?为什么不同时取缔为你们带来惊人利润的‘可口可乐’(即原料产地、原初发明和命名启蒙专利均应属于印第安人的Coca Cola)?”支持总统立场的,是老百姓更简明的逻辑:“要我们根除古柯叶?先根除了你们的鼻子吧!”资源国有化并不是莫拉莱斯开创的先例,但他解释此一决策的“话语”却使人耳目一新:“自然是神的财产,人只是神在大地上的代理,属于神的东西怎么能私有化呢?”

切•格瓦拉的祖国阿根廷,是拉丁美洲以欧洲移民为主体的典型国家。格瓦拉的血管里没有印第安人的血液,他甚至不属于拉丁美洲占多数的混血人。当切•格瓦拉年轻时,他对自己生活的大陆并不了解。因此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穷人方式进行了四次大陆之旅,其中,在安第斯山国家秘鲁和玻利维亚的旅行,对他至关重要。

格瓦拉曾与当地印第安人同乘一辆公共汽车,行进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雪山上。在汽车驶过被当地人称作“帕恰妈妈”(pacha-mama,克丘亚语“大地母亲”)的顶峰的时候,他看到了印第安人一一将口里嚼的古柯叶吐向山顶石头堆的景象,并问明了其中的缘由:早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印第安人就把“帕恰妈妈”看作“大地母神”,每当途经峰顶,他们都要丢下一块象征苦难的石头,以换取来自母亲的安慰。五百年后的今天,汽车已经代替了步行,印第安人从车窗向外啐嚼烂的古柯叶,以此代替到跟前放置石头,认为苦难已经粘在古柯叶上落到了大地母神的脚边。格瓦拉曾与外出打工的印第安农民同乘下等火车,在三千公里的潘帕斯草原铁路上缓慢前行。分手时他提着大小十四个包袱,那是一路的印第安朋友硬塞给他的礼物和食品。在玻利维亚这个被称作“捧着金碗要饭”的昔日著名白银之乡,切•格瓦拉写下了一段日记:

伊利马尼雪山戴着那顶受赐于大自然的雪亮光环,以它无与伦比的美丽终日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在曙光和暮霭中,这座孤独的山峰显得格外庄严、雄伟……我想起一位当地教师曾气愤地说:“这里是世界上唯一的、对动物比对人还好的地方。”我没有证实过这一点,但是,今天在白人的心目中,印第安人仍然和牲口差不多……

在前游击战时代的切的视野里,印第安人,这群拉丁美洲大陆历史与当代的最大受害者,已经有血有肉,棱角分明。格瓦拉带领着一支主要由外国人组成的游击队来到的,是一个印第安人占半数以上的国家。他牺牲在回响着克丘亚语、阿依马拉语的古老山林里。三十九年之后的这一声“领袖”和“兄长”重要至极,重要得连当年的胜败与否、策略得失都漶淆色褪。这是战士用一生实践换来的──战士与人民的结合、“良知”与“受害者”的结义。

绝不能低估埃沃•莫拉莱斯总统所用的“领袖”和“兄长”这两个称呼的含义。这称呼源自被以前的革命理论忽略的、对革命的更深的理解。毛泽东曾提出,以贩卖黑人肇始的资本主义一定会随着黑色人种的彻底解放而最终灭亡;而对黑色人种的罪恶贩卖史,又因掠夺和奴役印第安人而产生的劳动力短缺开始。因此,人道主义革命的奋斗,其最久远的目标,就是清算和消灭作为万恶之源的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应该从这样的深度去理解从古巴出发的、白皮肤的阿根廷人切•格瓦拉的行为、魅力和意义。往昔的世界缺乏足够的理解,是因为人们毕竟缺乏如印第安人那样切肤的感受。埃沃•莫拉莱斯总统代表的印第安人终于出世了,他深知这一点,他一语而中的,他把切•格瓦拉为之殉命的战斗,纳入了印第安人的、因而也是真正的人类解放的漫长运动之中。战士的孤魂得到了最高的慰藉,历史遗案也得到了历史大义的判决。

在伊格拉村的生日庆典上,玻利维亚副总统阿尔瓦罗•加西亚指着埃沃•莫拉莱斯对大众说:“没有切的斗争,埃沃不会作为总统站在这里。”历史没有如帝国主义豢养的知识分子一厢情愿地想象得那样“终结”,它虽缓慢,但不可遏止,它向前运行,如一条长河,如一根手挽手的绳索或锁链,并不问人的肤色,也不分人的信仰,每个战士都化自己为其中的一环,切•格瓦拉是一环,埃沃•莫拉莱斯总统又是一环。这条绳索或链条已经愈来愈结实、愈来愈粗壮和多彩。莫拉莱斯总统不是孤立的例证,不是一个牧羊驼的印第安人偶然赶上了好运气。只是由于五百年积蓄的罪孽过于深重,只是由于时至今日印第安人仍然只有被榨取剥夺的命运,所以拉丁美洲上空降下的愤怒雨点,一阵阵呈现着密集之势。

在一九九二年世界聒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之际,一位墨西哥哲学家曾这样说:“如果说在这五百周年之际我们要庆祝什么的话,那就让我们庆祝印第安人终于活到了今天吧!印第安人终于走出了被人遗忘的历史。他们进行了抵抗,现在他们登台了。帮助他们登上解放的舞台,也是他们的儿子──混血的拉丁美洲人──的责任。”

切•格瓦拉就是这样的一位儿子。有良知的白种人、有正义感的混血种人,正在帮助他们的印第安弟兄登上政治的大舞台。

在墨西哥南部,在让体制分子谈虎色变的恰帕斯地区,十几年来活跃着一支传奇的“萨帕塔民族解放军”,其发起者是知识分子出身的混血人马科斯(Marcos)。他也如莫拉莱斯总统一样,对革命的深层含义有着警醒和理解。他发起的游击队起初只有三个混血人、三个印第安人,今天已呈燎原之势。宣布“人民决定,政府服从”的、数十个印第安人“自治村”如熊熊火种,烤灼着五百年苦难深重、但反抗不绝的土地。这是一支至少到今天成功的游击队例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上述环节几经磨合的链接。人们说是印第安人改造了游击队,马科斯改称“副司令”,认为“主角”即司令必须是他的印第安弟兄。游击队的二十三位司令几乎是清一色的恰帕斯印第安人。二○○一年,当这二十四位游击队领导人赤手空拳走向首都墨西哥城去参加谈判时,跟在后面的,是滚雪球似的自发的公民队伍,其中有知识分子、公众人物、媒体职员、非政府组织成员……他们用自己的“在场”保护着印第安同胞。从玻利维亚游击战时期农民或愚昧或被迫的“告密”,到今天潜伏酝酿达十年之久(游击队于一九八三年秘密成立,串联发动,直至一九九三年才被政府当局偶然发现)的萨帕塔游击队的“保密”;从格瓦拉游击队在军事上的失败,到萨帕塔解放军在政治上的成熟,抵抗和批判的历史,其实显示了一种深刻的变化和进步。

玻利维亚现任副总统阿尔瓦罗•加西亚是一位数学家出身的社会活动家,他本人并非印第安人,但曾因支持印第安人运动入狱。当人们问他是否是印第安人的幕后策划者时,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不是策划者,而是代言人。”拉丁美洲正在获得一个重要的觉悟,一幕既古老又全新的历史正在拉开帷幕。

在今天这一幕历史中,最重要的角色还是迎面走来的埃沃•莫拉莱斯总统,和他身后千千万万觉悟着的印第安民众,以及他们身后的、来自五百年之遥的不绝如缕的印第安抗议运动。今天在拉丁美洲大陆仍生活着四千万印第安人,他们是这片大陆原住民劫后余生的后代,也是当代最底层的民众。

反抗非正义和一切异化,是事物的本质,反抗的方式则是变化着的手段。那种以不分是非的“反恐”否定事物本质的谋略终将自取灭亡。莫拉莱斯在切•格瓦拉的生日庆典上这样说道:“我们今天的斗争是二十世纪斗争的继续。在过去的那些年代里,拿起武器是捍卫正义与平等的唯一手段,但是在人民醒悟了的今天,比如在玻利维亚,人民通过选举的胜利收复了领土和自然资源。今天,倒是帝国主义想用武力来制服人民。但是,玻利维亚人民也随时准备用武器来保卫变革的进程和已取得的胜利。”墨西哥萨帕塔游击队是一支聪明的、善于学习的队伍,他们在一九九四年的一声枪响使全墨西哥都听到了“一个我们‘缺席’的墨西哥再也不会存在!”的呼声。然后,他们依然蒙面,却藏起了枪支。他们用“火与语言”赢得了墨西哥公民社会、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和保护,让七万围而不剿的政府军进退两难。

拉丁美洲的埃沃总统们、萨帕塔战士们很可能还会失败,就像阿连德总统的悲壮牺牲,就像古巴微妙的前途,就像尼加拉瓜以“民主”的方式丢失的政权,就像委内瑞拉背水一战的勇气。但是已经无须悲观;远远地跟随着孤军苦战的切•格瓦拉游击队,那些五百年里命如草芥、但未屈服的印第安人,那些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巴勒斯坦人和伊拉克人,他们想传达给我们一个明确的信息:一个人害怕的东西越多,他自己就越渺小;一个人选择的敌人越厉害,他自己就越高大。这也是“副司令马科斯”从他的印第安引路人那里学得的一个道理。于是,我们看见了卑贱的弱者与巨大敌人的勇敢对阵,看见了他们的成长壮大,看见了遥远地平线上的一片曙光。

埃内斯托•切•格瓦拉生于一九二八年,死于一九六七年,在人的舞台上匆匆走过了三十九个年头。当他在灵的舞台上周游了又一个三十九年之后,不期而遇地迎来了一个光辉的新生。在残酷的历史、人生中,权势、富豪往往仰仗貌似强大的实力,弱者、穷人常常托靠冥冥之中的求祈。也许,于三十九年这个宿命般的符号里,隐藏着新一轮沧桑的机密?

二○○六年七月

写于切•格瓦拉十月九日遇难三十九周年前夕

切·格瓦拉:永远的怀念

切·格瓦拉:永远的怀念(10月8日被俘)

索飒


在这个所谓的“后冷战”时代,在这个被自由资本主义的理论家宣布为“历史终结”的二十世纪末,多数中国人可能还不知道,世界目睹了一场纪念一位六十年代英雄的隆重场面。这绝不是是世界几个地点的几次游击行动所能解释的现象,仅纪念活动的规模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拉丁美洲纪念活动的中心分别在古巴、阿根廷和玻利维亚这三个与切•格瓦拉最有关的国家。十月八日——切•格瓦拉被俘的日子,一部由阿根廷人导演的传记片《直到最后胜利》在布宜诺斯埃利斯举行了首映式,四万人云集的首都足球场上,人们为来自各国著名歌手们的深情演唱不断欢呼;由现任总统个人倡议,阿根廷发行了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纪念邮票。在玻利维亚,两支由拉美青年组成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聚集在烈士遇难的伊格拉小山村,一支从古巴出发,一路汇集北部拉美国家的自愿参加者;一支由切的故乡阿根廷的罗萨里奥出发,一路接收南部国家的青年。在向烈士默哀的人群中,有玻利维亚一位前总统的两个儿子,有许多欧洲来访者,包括西方著名人权主义者、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遗孀。墨西哥萨帕塔运动命名了一个“反叛者切•格瓦拉镇”,葡萄牙离首都二十五公里的卡斯卡伊斯地方政府命名了一条“切•格瓦拉街”,伦敦加勒里学院挂出了展示切•格瓦拉一生的照片,西班牙大学校园里燃起了无数堆祭奠的篝火……无法一一尽数拉丁美洲、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的种种纪念活动、出版物、音像制品。
由触机引发的历史场面一定有它的历史积蓄,就像火山的喷发与熔岩的运动,只是后者往往没有引起人们足够注意。三十年来,切•格瓦拉的影子从来没有离开世界。在每年十月八日这一天,总有青年学生和各种人物来到寂静的伊格拉村,为英雄点燃一支守夜的蜡烛,献上一束朴素的鲜花。直至九十年代,在先后爆发于罗马、巴黎、柏林、马德里的上百万人的各种抗议游行中,切•格瓦拉的肖像仍被高高举起。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爱者一方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沉默寡言的:一束花,一张肖像,一支心中反复吟唱的歌,一本翻旧了的《日记》。相反,恨者一方一直动用着他们强大的财力、势力:诋毁的文字不计其数,歪曲的影像接二连三,庸俗的商业网络也竭尽大众文化之消解能力。然而,竟然是无言战胜着喧嚣。切•格瓦拉像一个不朽的谜,这个谜的力量来自人们的感情和直觉。我发现,这种力量的强大甚至也打动了相当麻木的中国人。不久前,一般中国人对切•格瓦拉的知识大概仅仅是一本六七十年代被批判的“灰皮书”,即被界定为“游击中心主义”的《切在玻利维亚的日记》,以及两本七十年代初内部翻译的切•格瓦拉传记,其中美国人詹姆斯写的一本恰恰是最右翼的一本,甚至受到其国内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批评。尽管如此,不少从事西班牙语工作的中国人在与拉丁美洲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心里渐渐滋生出一种对切•格瓦拉的敬仰,这只能说是受到了那股巨大的感情潜流的感染。
在传记问题上,也表现出这种爱的沉默和恨的宣泄。有关专家们在十年前做过一个统计,在本世纪,切•格瓦拉可能是死后最受关注的人物之一。截止一九八八年,一共出现了二十六种切•格瓦拉传记,其中十六种出版于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年之间。但正面评述切•格瓦拉的仅有一本,那是前苏联人写的,即我国七十年代翻译的两本传记中的一本。作者虽然对切充满了感情,但也不忘渲染苏联的功绩。
九十年代以来,这种一方的沉默似乎被打破了,切的生前战友们、美洲大陆上自豪地自命为“切•格瓦拉主义者”的人们开始大量发言,其中某些作品在巴黎的销量达到上万册。与此同时,另一类似曾相识的传记也不失时机地在“周年”出现。国内已有两篇书评以相当可观的篇幅介绍了一本美国人J•L•安德逊据说花了五年时间写成的《切•格瓦拉:革命生涯》。我没有看过这部传记。但如果两篇书评的引用和综述可靠,这部传记不过是在重复三十年前的同一主调:格瓦拉是一个性格怪僻的病人,一个极端的职业革命家,一个为政治目标不惜牺牲普通人利益的战争狂人,一个冷战政治的牺牲品。
如果书评中的结论性语言所依据的就是这部传记的内容,那么看来这部传记有许多无视历史事实的地方。比如,在涉及古巴背景时,书评中写道:“美国因其财产被古巴国有化和古巴向外输出革命而对古巴实行经济封锁”。然而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是,古巴革命政府开始并不希望与美国关系紧张,还曾派人到美国去通报情况。为了加速社会改造,古巴政府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没收了许多与前独裁政权有关的资产。由于美国在古巴的资产很多是挂在古巴人名义下的,这一
政策必然影响到美国财团的利益。革命政府答应付给美国投资商赔偿证券,美国政府坚持要古巴政府提高赔偿标准,古巴予以拒绝。于是,来自美国的各种颠覆活动包括空袭开始了。一九六○年,美国宣布停止购买古巴蔗糖,切断对古巴的原油供应,严重影响古巴国民经济,于是,古巴宣布没收全部美国资产,美国宣布对古巴实行全面禁运。一九六一年,美国宣布与古巴断交,一千美国雇佣军入侵古巴,被歼灭。一九六二年,美国开始对古巴实行全面经济封锁和军事封锁。
这一历史过程不应被歪曲和简单化。还必须考虑一个深层因素:古巴在革命前对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全面附庸地位,也即美国在古资产的合“法”不合“理”问题。另外,美国在谴责别人“输出革命”的同时无法解释自己历史上无数次对别国的公开武装干涉和直接颠覆行为,而在古巴已从国外撤回了全部军援并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的九十年代,美国不顾联合国大会连续六年通过的谴责决议,继续对古巴实行变本加厉的所谓制裁。
书评中有一个细节暴露了这部传记的粗糙和作者不负责任的态度。切•格瓦拉在古巴革命刚成功的第一年担任国家银行行长时,有一则他自己承认的笑话:卡斯特罗在一次领导人会议上问“谁是经济学家”,走神的切误听成“谁是共产主义者”,就举起了手。在西班牙语里,“经济学家”与“共产主义者”的发音很相近;而在书评里,后者变成了发音与前者风马牛不相及的“革命家”。当然,不知是传记的美国作者在把西班牙语译成英语时出的错,还是中国的评介者在念英文时弄错了。
一九九六年,墨西哥出版了该国作家帕科•伊格纳西奥•泰伯二世写的新传记——《也被称为“切”的埃内斯托•格瓦拉》。作者阐明自己的方法是充分叙建立在大量调查基础上的事实,大量并完整地引述切•格瓦拉本人的论述和文字,让读者在此基础上思考自己的结论。作者在前言中提到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与另一位意见不尽相同的墨西哥作家——他也发表了一部关于切•格瓦拉的新传记——的商讨、争论,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围绕切•格瓦拉的有价值的分歧在于对相同史实的不同认识。更引起我重视的是,这部传记附有一个详尽的分章资料来源,具体到有名有姓的被调查人,并把各种相左的材料、说法如实列出,然后谨慎地表明个人的基本看法。相对于上述美国人写的传记,这位态度严肃的墨西哥作家使我觉得更可信。下文中的部分内容引自这位墨西哥作家用西班牙文撰写的切•格瓦拉传记。
回到切•格瓦拉本人。围绕切有两个基本命题:人、革命。
我一再强调蕴藏在拉丁美洲人民心中的对切的怀念。如此感情是罕见的。当帝国主义者制造种种荒谬的谣言时,民众只是沉默地怀念;当理论家们冷漠地分析“格瓦拉现象”时,民众只是固执地怀念。这似乎不够理性。其实坚持常常暗含着没有被表述的真理。相反,仇恨也是一种教育。当某些人竭力把切•格瓦拉描写成病人、狂人、疯子时,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内心的虚弱,他们所害怕的往往是与他们所描写的截然相反的东西——人的爱和被爱的力量。“爱”大概是这个虚伪的世界上被言说得最多的词,而世道的扭曲又使“爱”成为极难被人相信的事。连切•格瓦拉都不得不这样说:“让我冒着让人嘲笑的危险说出来吧,引导真正的革命者前进的,是伟大的爱。”
在青年格瓦拉对拉美大陆进行的四次打工式长旅中,他学会了热爱美洲,热爱底层人民。他在水泥水管中与一个流浪的乞丐一起过夜时,后者听说了他的旅行计划,惊奇地问他:“您就这样白白地浪费力气吗?”这句淳朴的问话使他懂得了什么叫“穷人”。他在玻利维亚看见农民代表在拜见部长前,被门卫往身上喷洒滴滴涕。他在智利矿区一对矿工夫妇家过夜时,发现他们盖的被子根本无法御寒,就把自己随身带的被子给他们盖上,后来他回忆道:“那夜我虽然被冻得发抖,但我感到了自己是全世界被压迫者的兄弟。”从医学院毕业后,切放弃了难得的从医机会,第四次踏上长旅之路,告别时,他突然从火车上向亲友喊道:“一个美洲的战士出发了!”从此后,他不断地“在爱的引导下”一次又一次地出发。
古巴革命成功伊始,担任各种要职的切天天惦记着给哈瓦那一个贫穷的居民区。切每天都在工地上像一个普通劳动者一样参加各种劳动,一向讨厌被拍照的切,那次被一位著名的摄影师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在艰苦的建国岁月里,切常常每个季度义务劳动二百四十个小时。在这样忘我的工作中,切给自己留下的,几乎只有读书和睡觉的时间,一位有心的摄影者拍下了切来不及系好鞋带的一张照片。为了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切在担任国家银行行长时,向经济专家学习请教;在出访外国时,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对方的建设经验;在担任工业部长时,坚决撤换所有没有按他的规定通过文化考试的各级干部;面对美国的封锁,切亲自带领人们设计、试验甘蔗收割机。尼加拉瓜神父E•卡德纳尔访古时,一路搜集了人们主动讲述的无数例。难怪多少了解这些情况的中国人,在读到上述书评之一中“为什么格瓦拉偏偏不能理解人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这句话时,都愤慨得按捺不住沉默。
切•格瓦拉不是一个孤立的神话,他是一种精神的杰出代表。在他辞去古巴党、政高级领导职务后于一九六六年再次赴玻利维亚丛林打游击时,自愿与他同行的有十七位古巴革命者,其中有四名古共中央委员,这十七人中没有一个年满三十五岁,而且都有家室和子女,他们也都分别给亲人们留下了深情的告别信。
十七人中有十四人英勇牺牲,其中一人在被俘后为了避免在昏迷中说出游击队的秘密,要求医生在给他做手术时不要使用麻药。游击战士在牺牲前如果来得及,都将自己的手表摘下,请切转交给他们的子女;一九六七年九月,即切•格瓦拉牺牲前一个月,有人记录下,在他的挎包里有四块手表。
敌人在切的遗物中发现了一本手抄的诗集,其中有一首是西班牙诗人莱昂•费利佩的诗,人们当时误传为是切写的诗。诗中写道:“基督,我爱你,并非因你自一颗明星降临,而是因为你向我揭示:人有热血,泪水,痛苦,钥匙,工具,去打开紧锁着的光明之门。是的:你指点我们说,人是上帝……”切•格瓦拉被杀害时,伊格拉村附近有一位多明我会神父,当他听说切被关在伊格拉村时,立即找了一匹马赶往那里,他想对切说:“上帝一直相信着您。”神父在半路上听说切已经被杀害,只得赶到被当成屠场的小学校教室现场,默默擦去地面上的烈士血迹。
格瓦拉的一位也叫格瓦拉的古巴同事曾问切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血缘联系,切在给她的回信里说,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亲戚,但是,如果你也像每个格瓦拉那样,每逢世界上发生非正义事件时就气愤得发抖,那么我们也许是亲戚。切在出征玻利维亚前留给孩子们的信中也这样写道:“你们应当永远对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非正义的事情,都能产生最强烈的反感,这是一个革命者最宝贵的品质。”关于切•格瓦拉是否在当年的导弹危机时说过“如果按钮在古巴人手里,导弹很可能就发出去了”的话,甚至用不着去查。切的恨只是一种表达,他恨的是作为压迫者的敌人,而不是个人。在打退美国雇佣军入侵古巴的吉隆滩战役后,一位欧洲女记者在一旁观察切如何温和地开导一个黑人俘虏兵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在玻利维亚尤罗山谷战斗中被俘后,切向敌军军官要求允许他为政府军方面的伤员医治伤口,而他第二天即被残酷地杀害……
有一种说法,认为作为个人,切•格瓦拉是伟大的,但是他所从事的事业是错误的。我认为,切•格瓦拉的人格是不朽的,他从事的革命也是不朽的。在后来人采访切•格瓦拉战斗过的玻利维亚山区时,农民们转述了切对他们讲过的话。三十年过去了,今天再次采访这一地区的记者们发现,人民仍像当年一样贫穷,为了抵消游击队的影响曾有过的一点改善,又都衰败了。其实早在当年,当“切为了帮助穷人而牺牲”的消息一经传开玻利维亚农民就已经开始变化,无论悬赏再高,残存的游击队员毕竟没有被告发,甚至受到了保护。
这些朴素的事实说明,革命的衰亡取决于非正义的社会的衰亡,只要非正义继续存在一天,革命在本质上的合理性就存在一天。今天的世界继续用事实这样教育着我们。至于用什么方式革命,那是人民的选择,但对道路的选择并不能否定人走路的权利。智利前总统阿连德在七十年代主张通过议会道路进行社会变革,后来被美国支持的右翼政变军人杀害。在拉丁美洲人民心目中,切•格瓦拉和阿连德成为一对形像的兄弟,互补互证,都代表着正义的事业。一九六七年身为参议员的阿连德还曾亲自从智利首都赶到智、玻边境,准备营救被打散的切•格瓦拉游击队队员。
再有一种说法,认为切的人格是伟大的,革命是正义的,但切选择的革命战略是错误的。这个问题涉及人们议论得最多的问题:切为什么要离开古巴到玻利维亚再次打游击?
有人说切•格瓦拉是一个天生的冒险家,其实他的玻利维亚之举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见《环球》一九九八年第二期《格瓦拉离开古巴的前前后后》)。这一行动不是扑朔迷离的阴谋,而是光明磊落的阳谋。在一九六七年自玻利维亚丛林写给三大洲会议的《致世界人民的信》等文章和许多公开发表的言论中,切•格瓦拉详细说明了他的战略考虑: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代表,只有削弱它的力量,人民的事业才有希望;处于弱势的人民从技术上是无法与它抗衡的,但是可以把它拖出本国,开辟两个、三个乃至许多越南,在它所不熟悉的土地上到处打击它,在长期的战斗中削弱它的士气,同时期待美国本国人民的革命。
回顾当年的世界形势,切•格瓦拉这种思想逻辑难道容不得我们一点理解吗?这与帝国主义为了扩张和奴役他人而干涉他国的行为能够同日而语吗?当今世界上霸权主义的强大阴影和它对弱小势力分而治之、逐一蚕食的策略,难道不能使我们从反面重新咀嚼一下当年切•格瓦拉式的忧虑吗?切勇敢地实践着自己的战略,以一支不足百人的队伍对付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做好了长期战斗和牺牲的准备,这种必胜的信念和勇气,对于渴望正义的弱小者难道不是一种永世的鼓舞吗?至于切的这个行动是否含有难言的苦衷,可以留待时间去给以最终的澄清。
但是,切的行为绝不是被迫的,而是对理想的实践。关于切的具体策略,每一个善良、严肃的人都在反思。切活着,他是来得及自己去纠正错误的。
在切的玻利维亚之举中,有一个无可指责的美的行为,它是切一生的必然归宿,也是切一生的光辉升华。那就是他辞去了高官和权力,重新走向一个包含着艰苦和牺牲的开始。
青年格瓦拉于一九五二年结束第三次美洲之旅时,在日记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将站在人民一边。”切经历了七八年的社会主义时期,也当了七八年的国家领导,七八年中他没有一刻背叛过自己的初衷:他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官”,在他的身上没有“特权”的阴影。每一个热爱他的人都是因为这一点,中国人也许更应该理解这一点。他留下了一连串当官不像官的美丽传说。他参加劳动可不是铲一锹土、种一颗树,他砍甘蔗一砍就是一个月,于是被人照下了那张晒黑了脸、一副农民模样的照片。他像矿工一样赤着膊、穿着裤衩、光着脚在井下视察工作,体验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工作条件。他把裤脚从天天穿的靴子里拉出来参加“正规”的外事活动,他在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上签上人民送给他的绰号“切”
……这一切都是他本能抵制“官僚化”的显露。他在给阿根廷亲人的信中曾用玩笑的口吻自我嘲讽道:“我已经成了一个大腹便便、习惯定居式生活的合格官僚,头上戴着对孩童时代向往的光环。”切不仅用自身的行动,也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表达他的思想:在革命逐步走向体制化的过程中,“我们手中最主要的制动器是一种担心:担心任何一种形式的东西使我们脱离群众,忽略具体的人,忘记革命的最高、最终理想是使人摆脱异化,走向自由。”使人震动的是,在一次对公安部门的讲话中,他要求各级警察“不要只是汇报可能存在的阴谋——因为我们有全体人民帮助我们监视着,而要经常汇报人民对某个部长以至整个政府工作的反映;了解这些不是为了记下谁的名字,惩罚提意见的人,而是为了纠正我们的工作……人民永远不会错,会犯错误的是我们。”
切•格瓦拉在《古巴的社会主义与人》这篇文章中(见复旦大学出版社《传奇式游击英雄切•格瓦拉》附录)相当充分地说明了自己的想法——通过革命和革命后的革命使人战胜各种社会里的异化,走向彻底的自由。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反复思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不仅是革命者的义务,而且是革命者的需要。”切可能本能地感到,只有用再次放弃安逸、走向牺牲的行为才能给蜕变者以鞭挞,只有血才能擦亮人们的眼睛。二十世纪的革命潮起潮落,敏锐的政治家先后预见到了革命之后权力的阴影。“新阶级”、“新思维”等理论所欲推动的变革都在社会本身的压力下发生严重的扭曲异化,而切•格瓦拉的献身行为却繁衍为永恒的精神。如果说对人民的赤子之爱使切•格瓦拉在拉美穷人中获得了一种尘世基督形像的话,那么,这种以个人牺牲实践革命理想的彻底行为,使当代伟大哲学家萨特称他为“完人”。欧、美进步青年三十年不变向往的,就是这种“完人”形像。在他的身上,革命精神是自由精神的体现,革命并没有悲惨地遭到异化,革命与人,两者已经没有矛盾。
切•格瓦拉的人格是一个被人广为议论的话题:他的哮喘病和他战胜痛苦的超人意志,他的勇气和刻己精神,他的圣徒般的容貌和个人魅力。仇恨和害怕他的人千方百计把他丑化成一个扭曲的病人,但这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效力。许多人都提到切是一个美男子。所幸的是,切又是一个坚定地站在受苦民众一边的人。
在这个被秩序统治的世界上,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例证,将美和正义写在了一起。

2007年10月8日星期一

郑愁予: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2007年10月7日星期日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2007年9月26日星期三

天津召开领导干部会 贺国强张高丽戴相龙等出席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7-03/26/content_5897627.htm

天津召开领导干部会 贺国强张高丽戴相龙等出席

…………

贺国强在讲话中强调,天津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是华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和商贸中心,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地位特殊而重要。近年来,张立昌同志团结带领市委一班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中央精神与天津实际相结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可喜成绩。1994年提出并实施了“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2002年又确定了新世纪前10年天津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坚持“经济发展不欠社会进步的账”,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经过努力,全市经济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市面貌显著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党的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特别是滨海新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在推动天津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历届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也凝聚着张立昌同志的心血和汗水。中央对天津的工作是满意的,对张立昌同志的工作是满意的。张立昌同志长期工作生活在天津,为加快天津的发展辛勤操劳,与天津广大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天津人民是不会忘记的。立昌同志虽然不再兼任天津市委主要领导职务,他仍会继续关心天津的发展、支持天津的工作。我们向立昌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会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

张立昌在讲话中说,我完全拥护中央的决定,对张高丽同志调天津任市委书记表示热烈欢迎。我们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用中央的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全力支持张高丽同志的工作,齐心协力把天津工作做得更好。

张立昌说,贺国强同志对天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深受感动,也深感不安。这些成绩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的,凝聚着各级领导干部和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也得益于全市老同志们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我虽然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但也深知还有许多不足,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张立昌说,我的成长进步,是党多年培养教育的结果,人民给了我智慧和力量。我和同志们一起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市委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大家相互理解,真诚相待,形成了愉快融洽的氛围。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和各级领导班子,密切配合,形成了同心同德干事业的强大合力。大家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立昌强调,天津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期,今后的工作还很繁重,任务还很艰巨。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解,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希望大家一定要牢记党的宗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关注民生、善解民意、善待百姓,把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永恒的职责,永远不脱离群众。希望大家一定要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在新的上升期有更大的作为。

…………

2007年9月25日星期二

信用卡在如何腐蚀你的钱包?

一张信用卡完全能很好的体现你的个人理财能力,所以有人会对信用卡充满恐惧,而有些人则却顶礼膜拜,不管你是那张人,都可以安慰的读读下面关于信用卡的理财忠告!

1.如果你开了很多张没用的卡

办信用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一般有1-2张信用卡已经足够。不要单纯为了享受银行的开卡优惠,而去办很多信用卡,因为每张卡实际上都有年费,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刷卡标准,就不能免收年费。

有两张信用卡也有其好处,因为有的信用卡没有密码,可以选择提供签名、密码功能的卡片,例如中信卡。如果你经常出国,可以办理两张卡:一张人民币卡,一张主要在境外消费,为外币卡。

现在国内银行基本都发行了双币卡,对一般不常出国的人已够用,但对于国际空中飞人,还是选择一张境外银行的信用卡才会更加方便。对一般人,即使有两张卡,也建议主要使用一张,另一张备用。

2.如果你没有按时还款

信用卡的最低还款额是为那些无力全额还款的人准备的,一旦你按照最低还款额还款,也就动用了信用卡的循环信用——本月未足额还款的部分,将计入本月的信贷,银行将针对所有欠款从记账日起征收利息。但在对账单上,你并不会看到相关提示。这样的后果是,循环信用的利息非常高,如果你每月只支付最低还款额(目前多数银行执行l0%的标准,也就是说你欠款6000元,只要还600元即可),下个月也是如此,下下个月也是如此,你最终会发现,你支付的总利息可能会有借款的一半那么多。信用卡的利率按照年息l8%收取,是所有信贷业务中利率较高的一种。此外,如果你的还款账户内不足欠款的10%,银行还会收取高额的滞纳金,并可能将你的不良记录写入信用报告。

3.如果你的消费超过了最高限额

使用信用卡消费还要当心超限费,也就是指持卡人刷卡消费的金额超过信用的额度上限后银行对超过信用额度部分收取费用,银行一般对超限额按5%收取超限费,最低人民币是5元或1美元,在你因为某项大宗消费而申请临时超限额度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4.如果你没注意信用卡的年费问题

如果你没有听取理财专家前面的忠告,还保留了很多信用卡,那么现在把你不使用的信用卡注销吧。及时注销睡眠卡,避免缴纳年费。你很有可能在别人的劝说或者办卡优惠的诱惑下多办理了几张信用卡,之后却一直没有使用,其实就是它们在无形中腐蚀你的钱包。

信用卡不激活仍会产生的年费,将以欠费的形式记在用户的账户上。银行会采用信件和电话的方式与用户沟通,告知欠费。你没使用信用卡,而银行还要收取了年费,这就不划算了。而如果不支付年费,还会被纳入恶意欠费的黑名单,就更得不偿失。

现在各家银行在信用卡上竞争激烈,年费也普遍越来越低。但要注意,同一家银行会发行不同的信用卡,年费也是不同的。例如招商银行去年发行的MSN Mini信用卡,虽然有一定收藏价值,不过年费的收取标准提高了不少,如果已经有了满意的信用卡,就不要再办理更多信用卡。

5.如果你轻易用信用卡取现

用信用卡借取现金和刷卡消费其实是两码事,提取现金不仅需要收取利息,而且利率还不低。大多数银行规定,信用卡提取现金不仅没有免息期,而且每天收取万分之五的利息,并且从ATM机上每借一笔钱,还要收取3%的提款手续费。

所以一定不要轻易使用信用卡借取现金,如果你借款1万元,即使只借1个月,也要支付450元利息。而1万元钱存一年的定期存款,扣除利息税,一年也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可见信用卡借款的利息是非常高的。

6.如果你把信用卡当作了借记卡

信用卡不是借记卡,更不等于活期存折,所以往信用卡里面存入太多现金也是不明智的做法。为什么呢?如果你想把存入的钱取出来,是要支付提款手续费的而且存在信用卡里的钱没有利息。你只要按时放入足够还款的钱就可以了,这样对更多的积累你的信用额度有很大帮助。所以,使用信用卡的正确方法是,既不要向里面存入太多的现金,非迫不得已,也不要用信用卡取现金和借现金。

7.如果你不把积分活动放在眼里

了解你的信用卡情况,并且灵活地使用,你会得到很多惊喜。首先信用卡的促销品种繁多,积分可以兑换礼品,像咖啡机、微波炉等,而有些和航空公司联合推出里程积分的银行,能用信用卡消费积分兑换飞行里程,攒够一定数量,可以用里程兑换免费机票。

当然也要提醒您,千万别冲动消费,为了小小赠品,去花大钱买一些自己基本上用不到的东西,这是不可取的。

其次要提醒您,有些信用卡不单纯看你刷卡的金额,其实刷卡的笔数也很重要。所以,过一段时间让你的卡运动一下,哪怕到超市购买一些小东西,也是非常合算的。

而且很多银行在节假日都会推出促销、双倍积分等优惠活动,你就可以把平时不急需的购物计划集中到节假日,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8. 如果用信用卡做虚构交易来套现

不少人喜欢使用信用卡做虚构交易来套现,其实这也并不太可取。有些人也通过网络购物等方式,虚构交易套取现金,但这样做风险非常大。中国银监会3月发布风险提示,要求银行提防套现行为。如果持卡人被认定涉嫌非法套取现金,银行会采取催收、降低授信额度等措施,请持卡人要谨慎。




让你享有更多信用卡优待的忠告

1、交替刷卡用足免息期

》如果你已经有了信用卡,而且你每个月都基本稳定刷卡不少钱,你可以用两张信用卡交替使用,用足免息期,但是前提是你要处理好这两张信用卡还款日的差距问题。

》假设A银行卡对账单日期为每月5日;银行还款日为每月25日,B银行信用卡对账单日为每月20日;银行还款日为下月10日,这样的组合是很不错的——两张信用卡的还款日差距大约是半个月。如果5月1日你需要刷卡,就要选择对账单日晚的一个,A银行卡还有4天就要记账,B银行卡则有19日,应该用B卡。这样,你就可以充分使用信用卡的免息还款期。

》目前,一般信用卡的最长免息还款期都是50天,也就是说,刚刚过了一张卡的对账单日,那么就用这张卡消费最划算了,计算好时间可以让你的消费安排更合理,享受更长的免息期。

2、确保你的信用度不会流失

影响你的信用分数的关键因素有:
》欠款数额,和你的信用额度相比越多越好;
》是否按时还款;
》拥有信用记录的时间;
目前信用信息系统已经全面建立兵器实现全国联网,一旦信用卡还款达不到最低还款额,就可能被载入银行信用记录中,影响以后其他信贷业务的办理。

建议你通过下面四个办法避免遭受损失:
》明确所持卡银行的还款计息方式;
》在信用卡还款之前通过对账单、ATM机、电话银行或者网上银行查清要还款的确切金额;
》提前在信用卡中存入一些现金,虽然这些现金是不计息的;
》建立一个与信用卡相匹配的储蓄帐户,让银行自动划款,会省很多麻烦。

3、如何获得高额度的信用卡

2007年9月16日星期日

孤独

http://www.guiguke.com/2007/08/loness.html

孤独

刘宝红

身处闹市,心感孤独。不仅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而且是青天白日下。因为没有归属。

号称朋友很多,其实是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有意也罢,无意也罢。因为你知道,能真正说话的人没几个,甚至一个也没有。

号称很忙,其实不过是在掩饰内心的孤独,有意也罢,无意也罢。因为你知道,心闲下来,会更孤独。

周游世界,见过的人成千上万,但他们都跟你没任何关系。漫漫世界,还是你一个。甚至连最亲近的人也没法排挤心中的寂寞。

越是富足,越是寂寞,越是孤独。人需要一定程度地相互依赖。感情上的纽带往往因为过分独立而消失。难怪美国这个最富足的国家,人们的情感问题这么多。因为寂寞,因为孤独。

孤独,是因为迷失了方向。多年奋斗,一朝功成,快感相信不会保持多久。因为伴随成功而来的,往往是方向的迷失。没了方向,没了动力,心就空了,成了寂寞和孤独的巢。成功者大都坚强,坚强者大都要强,要强者大都不愿意承认现实,承认自己的迷失,承认自己的孤独。于是,轻者是自己欺骗自己,重者甚至借助酒精、毒品。看看有多少当红的明星、体育运动员、企业家,有多少沉迷在酒精或毒品中?因为孤独。

你可以拥有整个世界,但那不能排遣心中的孤独。大众眼中的成功者大多没有看上去那么成功,因为他们孤独。没有恐惧,没有寂寞,没有孤独者,才是真正的成功之人。

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

The love that I have is yours

一首英文诗,是一个电影里的女间谍,被纳粹枪毙之前写给她恋人的。

就像顺口溜一样,念起来还是蛮沉痛。

The life that I have is all that I have.

The love that I have is yours.

The love that I have of the life that I have

Is yours, and yours, and yours.

The sleep I shall have is the rest I shall have.

Yet death will be but a pause.

For the peace of my years in the long green grass

Will be yours, and yours, and yours.

2007年9月3日星期一

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严查40部网络淫秽色情小说

四十部网络色情小说

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严查40部网络淫秽色情小说,下面是名单:

江湖淫娘 红楼绮梦 骆冰淫传 夫妇乐园 阿里布达年代记 爱神之传奇 不良少女日记 沧澜曲 创世之子猎艳之旅 东北风情熟女之惑 风骚侍女 海盗的悠闲生活 黑天使 黑星女侠 混蛋神风流史 狡猾的风水相师 狂风暴雨 俪影蝎心 梦中的女孩 秦青的幸福生活 四海龙女 逃亡艳旅 我的性启蒙老师 现代艳帝传奇 星光伴我淫 倚天屠龙别记 淫术炼金士 十景缎 往事追忆录 舌战法庭 少妇白洁 风月大陆 风尘劫 美少妇的哀羞 阿兵哥言语录 遥想当年春衫薄 王子淫传 神雕外传之郭襄 睡着的武神 少年阿宾

via:子说

谢谢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通知大家。

2007年8月28日星期二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诗是宋朝一个和尚的偈语。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两句是境界极高的佛家偈语。

前一句,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会有佛性,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会有明月。

后一句,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做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解一: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摘自宋代《嘉泰普灯灵》,)是两句表现佛家至高境界的偈语,江不分大小,有水便有月;人不分贵贱,有人便有真灵性。

解二:
一般佛教徒讲到悟道和般若的部分时,很喜欢引用到这句诗。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照到地上的千万条江河,每条河里都有一个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的晴空,如果没有一点云的话,整个的天空,处处都是无际的晴天,所以万里无云万里天。这两句都说明悟道讲究自然之心,一切不必苛求。据说很多禅师们因这些境界而悟道。

___________
柏林禅寺
___________

拔剑四顾心茫然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2007年8月15日星期三

books

你好汪曾祺
汪曾祺谈师友
华北的农村
滴血的仕途

2007年8月12日星期日

王宁:谈SSCI和A&HCI

编者按:随着中国加入WTO,各行各业都朝着一种国际标准看齐,在我们学术界也不例外。学者们或者瞄准本学科的国际前沿课题从而努力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或者试图与国际学术同行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每年都要发布我国学者收录在SCI检索系统的论文数量,据统计,目前中国科学家每年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的发文量明显地居世界较前地位(除英美两个英语国家外)。相比之下,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发文量则大大落后,不少学者甚至对人文社科领域内的检索系统都不知道。为此,我们特地采访了清华大学外语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宁教授。作为在国际英文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收录于A&HCI和SSCI检索系统论文最多的中国人文学者之一,王宁教授将对此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介。

葛:王教授,我注意到您近期在谈论文化全球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国际上权威的SSCI(社会科学论文索引)和A&HCI(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索引),有关这两大检索系统,国内读者还不太了解,能否请您介绍一下?

王:好,这正是我目前研究的一个课题,也即如何加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国际化步伐?采取何种策略使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迅速进入国际前沿?我想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本学科领域的前沿?这方面的国际顶尖刊物有哪些?这样我们才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迅速进入这些刊物,通过和国际学者进行直接的讨论和平等的对话而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因此我首先对目前国际公认的两大人文社科权威检索系统作一简略的介绍。既然这两大检索系统是沿袭SCI(科学论文索引)而创立的,那么我们也应当对前者略有所知。SCI全称Science Citation Index,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于1945年创立的,后不断调整来源期刊,最近一次调整和扩大是在1994年,后于1999年又作了局部调整,现收录各种主要语言文字发表的科学技术期刊6,041种,其中有5,800种主要期刊涉及164个自然科学分支学科,这里面包括120多种中国大陆出版的中文期刊。SSCI全称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创立于1956年,后于1994年和1998年两次扩大调整来源期刊数量,现收录1,765种社会科学期刊,主要涉及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少数用社会科学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的教育学、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期刊也收录其中,共覆盖50个社会科学分支学科。同时,为了防止疏漏,该检索系统还包括个人推荐选择的确有学术价值、但发表在其它著名的国际性科学、技术和人文杂志上的优秀论文,共涉及6,500多种刊物。A&HCI全称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最初创立于1975年,后于1994、1999和2002年三次增减调整来源期刊数量,现收录1,121种国际著名的艺术与人文类期刊。同时,为了防止疏漏,该检索系统还包括个人推荐选择的确有学术价值、但发表在其它著名的国际性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杂志上的优秀论文,共涉及7,000多种刊物。
应该指出的是,在上述三大检索中,英文刊物占压倒多数,而相比之下,在后两种检索系统中,至今没有中文期刊,只有少量的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出版的英文期刊。这显然对中国学者是不公平的,对此我已经联合了一些国际人文社科领域内的著名学者在多种场合进行了呼吁,并直接致信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希望有一些优秀的用中文发表的中国期刊进入这两大检索系统,这样,它们才能真正名副其实地成为具有国际性标准的权威性检索系统。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们的共同努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会遥远。

葛: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人文社科研究者,每年都会发表许多新的研究成果,近年国内也推出了CSSCI(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索引),这一索引已被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视为评价其学术成果的重要标准,您认为这一索引与国际上权威的两大索引在学术规范、学术评价机制等方面有无差异?

王:我虽然不是CSSCI的评估专家,但对其程序还是略有所知。我认为这一中国检索系统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中国的人文社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在某些方面是接近国际标准的,比如说首先框定一些来源期刊,而且这类期刊数每年都不是固定的,这就给各种收录期刊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它们始终处于动态的竞争状态。但它的缺陷则在于某些学科的一些刊物受到了忽视,而且每年对论文从发表到收录之间的间隔时间太长,这显然是不利的。再者,不少人对所收录期刊的权威性也提出了质疑,其理由在于:(1)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期刊都没有实行匿名评审,更谈不上国际范围内的匿名评审了,往往只是几个编辑就可以决定是否刊用一篇论文;(2)与国际检索系统相比,专家参与的成分较少,这样就无法弥补刊物本来就存在的种种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缺陷。但我认为,对这一新生事物我们也无须横加指责,而应当不时地向主持这个项目的机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努力使之完善,最终真正达到与国际权威检索系统的互补和接近。在此,我仅提出一个建议,CSSCI是否可以改名为CH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索引),并且成立一个动态的专家库,这样一来就更加具有权威性并符合学科的实际情况了。

葛: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CSSCI与国际上通用的、使用英语作为主要语言的SSCI、A&HCI是否有接轨的可能?中国学术机构能否使用国际两大索引作为评价其学术成果的标准?这其中是否隐含文化霸权的意味?

王:我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CSSCI正在朝着与国际上通用的、使用英语作为主要语言的SSCI、A&HCI的方向努力,如果美国科学情报所一旦接受我们的建议,打算收录一些中文期刊,那么他们首先将会参照CSSCI所收录的400多种期刊,并在很大程度上从中筛选论文,当然,为了防止疏漏,他们也回包括个人推荐选择的确有学术价值、但发表在其它著名的中文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杂志上的优秀论文,甚至他们也还会在国际范围内邀请另一些专家再推荐一些其价值尚未被发现的中文学术期刊。如果那一目标实现,其中隐含的英语文化霸权的因素便被消解了,而在现阶段,这种语言霸权无疑还是存在的。我想,如果我们将两大国际检索再加上CSSCI相互参照,作为学术评价的相对客观的标准,应该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有可能会漏掉一些发表在虽未列入检索系统的来源期刊但确有影响的刊物上的重要论文。因此,以上述两大检索再加上CSSCI为标准是可行的,但决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因为有些论文的价值需要一定的时间考验和实践来证明。

葛:SSCI、A&HCI对中国人文社科研究有何借鉴意义?中国学者应该如何利用这两大索引?

王:我想在这方面多谈一些。首先,了解这两大检索系统,使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瞄准对象和奋斗目标。我多次在国外大学演讲时声明,中国是一个人文社科大国,中国不仅应当在全球经济的发展方面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同样也应当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应当在国际学术界发挥重要的影响。但究竟如何发挥这种影响呢?首先应该使别人了解你,听到你的声音,然后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你的影响。因此我们所说的与国际接轨决不意味着与西方的接轨,我们要区分国际化和西化这个界限。我曾在另外的场合多次指出,我们一提到国际化,就会有人认为这是不是另外一种全盘西化的变体。我认为,当前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要走向世界,并不仅仅是向西方靠拢,而是真正和国际上最先进、最有代表性的前沿理论进行对话,这样才能够促进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当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就全球化在大众传媒领域内的巨大影响而言,它使得世界以外的人们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世界上要想有效地生存下去,不会英语恐怕寸步难行,你根本无法得到互联网上的信息,因为互联网上的信息据说90%左右都是通过英语传播的,所以你要想得到信息,就不能等待别人去为你翻译。如果仅仅等待别人翻译的话,你就会失掉很多东西。确实,在当前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知识可以转为信息的形式,而信息则是一种财富,所以你如果不能够及时地获取信息的话,就等于失掉了很多财富。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我们文学理论批评界,曾出现过这样的担心:一些人认为,我们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失语了,中国的学术患了“失语症”,也就是说,在我们中国的学者中,能够在国际论坛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者寥寥无几,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我们中国人的声音几乎是难以听到的,或者即使有时能听到一些,其声音也是非常微弱的。那么这种状况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当然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造成的,但是我认为这不完全是一个语言的问题。首先是我们是不是已经提出了目前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前沿话题;第二,我们是不是能够用符合学术规范的语言把它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还是说仅局限于在部分层次(例如在中国问题研究领域)上跟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如果我们和国际同行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对话,那么这种对话便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最后才涉及到语言的问题。因此,在目前我国的科学情报机构尚未拿出一个足以与上述两大检索相对等的检索系统的情况下,充分地利用它们来传播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

葛:中国学者如果采用了SSCI、A&HCI的标准是否会促进中国学术更快地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为人类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我想应该如此,而且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努力目标。但是,在现阶段一下子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困难。我这里仅举我所从事的文学和文化研究为例。一部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即使是用汉语写出的,西方的汉学家也会用英语把它翻译出来,用英语把它转述,用英语把它表达出来,或者国外的研究者也可以来主动找你进行讨论和对话。而在学术研究领域则不然,不少西方的汉学家不屑去花时间翻译中国学者的论著,他们只是借鉴其中的一些有用的资料,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论视角分析阐释并用英文加以表述,最后便成了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所以说,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失语现象在相当一种程度上也是存在的,也就是说,造成的后果是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学理论批评遗产,竟然不为世人知道,当然除了少数汉学家以外。我们知道,汉学在国际学术界是非常边缘的,欧洲的很多大学都没有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美国也只有一些主要的大学的东亚系,还有更多的一些学院,才有中国语言的课程,而教授中国文学和文化课程的大学则很少。对许多外国人来说,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的语言?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了解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真谛,而只是为了和中国人做生意,所以他们在学了一点汉语之后,立即就转到其他的经贸和商业领域去了,真正留在学术研究领域里的人是极少数的。所以我们如果没有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和国际学术前沿对话,只是被动地等待西方的汉学家来发现我们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优秀作品的话,显然就会处于一种滞后性。其结果自然就会造成失语的状况。
因此,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与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与西方接轨,而是意味着与西方进行对话,通过这种对话逐步达到理论和学术的双向交流,而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的学者才能逐步对西方的学者产生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全球化的时代,几乎人人都在学习英语,试图用这种具有世界性特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声音,那么我们的人文社科学者将有何作为呢?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我们的科学家已经非常自觉地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用英语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出来。而在我们的人文社科领域,却有相当一大批的学者还不能够和国际学者进行直接交流,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翻译的中介。实际上,有些东西是不可译的,比如说中国古典诗词和一些写得含蓄且技巧要求很高的作品就是如此,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些东西会失掉,所以我们要想使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迅速地进入国际前沿,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不得不借助于英语的中介。我认为,在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的时候,即使我们有时用的全球普遍使用的语言---英语,但是话题的内容和观点却是中国的,也就是本土的,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会被西方文化殖民。倒是与其相反,它会更为有效地使我们将中国文化学术的一些具有独创性的观点逐步介绍到全世界,从而一方面使得中国的人文学者在国际论坛上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强劲,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5527

2007年8月6日星期一

汪曾祺:七载云烟

汪曾祺:七载云烟
  
  天地一瞬

  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昆明以外,最远只到过呈贡,还有滇池边一片沙滩极美、柳树浓密的叫做斗南村的地方,连富民都没有去过。后期在黄土坡、白马庙各住过年把二年,这只能算是郊区。到过金殿、黑龙潭、大观楼,都只是去游逛,当日来回。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市内。市内又以正义路及其旁出的几条横街为主。正义路北起华山南路,南至金马碧鸡牌坊,当时是昆明的贯通南北的干线,又是市中心所在。我们到南屏大戏院去看电影,——演的都是美国片子。更多的时间是无目的地闲走,闲看。

  我们去逛书店。当时书店都是开架售书,可以自己抽出书来看。有的穷大学生会靠在柜台一边,看一本书,一看两三个小时。

  逛裱画店。昆明几乎家家都有钱南园的写得四方四正的颜字对联。还有一个吴忠荩老先生写的极其流利但用笔扁如竹篾的行书四扇屏。慰情聊胜无,看看也是享受。

  武成路后街有两家做锡箔的作坊。我每次经过,都要停下来看做锡箔的师傅在一个木墩上垫了很厚的粗草纸,草纸间衬了锡片,用一柄很大的木槌,使劲夯砸那一垛草纸。师傅浑身是汗 ,于是锡箔就槌成了。没有人愿意陪我欣赏这种槌锡箔艺术,他们都以为:“这有什么看头!”

  逛茶叶店。茶叶店有什么逛头?有!华山西路有一家茶叶店,一壁挂了一副嵌在镜框里的米南宫体的小对联,字写得好,联语尤好:

  静对古碑临黑女

  闲吟绝句比红儿

  我觉得这对得很巧,但至今不知道这是谁的句子。尤其使我不明白的,是这家茶叶店为什么要挂这样一副对子?

  我们每天经过,随时往来的地方,还是大西门一带。大西门里的文林街,大西门外的凤翥街、龙翔街。“凤翥”、“龙翔”,不知道是哪位擅于辞藻的文人起下的富丽堂皇的街名,其实这只是两条丁字形的小小的横竖街。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这是来往滇西的马锅夫卸货、装货、喝酒、吃饭、抽鸦片、睡女人的地方。我们在街上很难“深入”这种生活的里层,只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这是生活!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卖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

  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新校舍。

  骑了毛驴考大学

  万里长征,

  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

  衡山湘水,

  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

  情弥切……

  ——西南联大校歌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陋而辉煌的,奇迹一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联大!

  像蜜蜂寻找蜜源一样飞向昆明的大学生,大概有几条路径。

  一条是陆路。三校部分同学组成“西南旅行团”,由北平出发,走向大西南。一路夜宿晓行,埋锅造饭,过的完全是军旅生活。他们的“着装”是短衣,打绑腿,布条编的草鞋,背负薄薄的一卷行李,行李卷上横置一把红油纸伞,有点像后来的大串联的红卫兵。除了摆渡过河外,全是徒步。自北平至昆明,全程三千五百里,算得是一个壮举。旅行团有部分教授参加,闻一多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闻先生一路画了不少铅笔速写。其时闻先生已经把胡子留起来了,——闻先生曾发愿: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另一路是海程。由天津或上海搭乘怡和或太古轮船,经香港,到越南海防,然后坐滇越铁路火车,由老街入境,至昆明。

  有意思的是,轮船上开饭,除了白米饭之外,还有一箩高粱米饭。这是给东北学生预备的。吃高粱米饭,就咸鱼、小虾,可以使“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的流亡学生得到一点安慰,这种举措很有人情味。

  我们在上海就听到滇越路有瘴气,易得恶性疟疾,沿路的水不能喝,于是带了好多瓶矿泉水。当时的矿泉水是从法国进口的,很贵。

  没有想到恶性疟疾照顾上了我!到了昆明,就发了病,高烧超过四十度,进了医院,医生就给我打了强心针(我还跟护士开玩笑,问“要不要写遗书”)。用的药是606,我赶快声明:我没有生梅毒!

  出了院,晕晕惚惚地参加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上帝保佑,竟以第一志愿被录取,我当时真是像做梦一样。

  当时到昆明来考大学的,取道各有不同。

  有一位历史系学生姓刘的同学是自己挑了一担行李,从家乡河南一步一步走来的。这人的样子完全是一个农民,说话乡音极重,而且四年不改。

  有一位姓应的物理系的同学,是在西康买了一头毛驴,一路骑到昆明来的。此人精瘦,外号“黑鬼”,宁波人。

  这样一些莘莘的学子,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奔到昆明来,考入西南联大,他们来干什么,寻找什么?

  大部分同学是来寻找真理,寻找智慧的。

  也有些没有明确目的,糊里糊涂的。我在报考申请书上填了西南联大,只是听说这三座大学,尤其是北大的学风是很自由的,学生上课、考试,都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我就是冲着吊儿郎当来的。

  我寻找什么?

  寻找潇洒。

  斯是陋室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自建的,集中,成片的校舍叫“新校舍”。

  新校舍大门南向,进了大门是一条南北大路。这条路是土路,下雨天滑不留足,摔倒的人很多。这条土路把新校舍划分成东西两区。

  西边是学生宿舍。土墙,草顶。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昆明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肥皂箱,很便宜,男生女生多数都有这样一笔“财产”。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也有占了一个床位却不来住的。有的不是这个大学的,却住在这里。有一位,姓曹,是同济大学的,学的是机械工程,可是他从来不到同济大学去上课,却从早到晚趴在木箱上写小说。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夕,堪称知己。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识的。我和那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铺,却很少见面。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我是个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即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寝时,他已经在校园树下苦读英文了。

  大路的东侧,是大图书馆。这是新校舍惟一的一座瓦顶的建筑。每天一早,就有人等在门外“抢图书馆”,——抢位置,抢指定参考书。大图书馆藏书不少,但指定参考书总是不够用的。

  每月月初要在这里开一次“国民精神总动员月会”,简称“国民月会”。把图书馆大门关上,钉了两面交叉的党国旗,便是会场。所谓月会,就是由学校的负责人讲一通话。讲的次数最多的是梅贻琦,他当时是主持日常校务的校长(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梅先生相貌清癯,人很严肃,但讲话有时很幽默。有一个时期昆明闹霍乱,梅先生告诫学生不要在外面乱吃,说:“有同学说‘我在外面乱吃了好多次,也没有得一次霍乱’,同学们!这种事情是不能有第二次的。”

  更东,是教室区。土墙,铁皮屋顶(涂了绿漆)。下起雨来,铁皮屋顶被雨点打得乒乒乓乓地响,让人想起王禹的《黄岗竹楼记》。

  这些教室方向不同,大小不一,里面放了一些一边有一块平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木椅的设计可能还是从美国传来的,我在爱荷华——耶鲁都看见过。这种椅子的好处是不固定,可以从这个教室到那个教室任意搬来搬去。吴宓(雨僧)先生讲《红楼梦》,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到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

  这样的陋室之中,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联大五十周年校庆时,校友从各地纷纷返校。一位从国外赶回来的老同学(是个男生),进了大门就跪在地下放声大哭。

  前几年我重回昆明,到新校舍旧址(现在是云南师范大学)看了看,全都变了样,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东北角还保存了一间铁皮屋顶的教室,也岌岌可危了。

  不衫不履

  联大师生服装各异,但似乎又有一种比较一致的风格。

  女生的衣着是比较整洁的。有的有几件华贵的衣服,那是少数军阀商人的小姐。但是她们也只是参加Party时才穿,上课时不会穿得花里胡哨的。一般女生都是一身阴丹士林旗袍,上身套一件红的毛衣。低年级的女生爱穿“工裤”,——劳动布的长裤,上面有两条很宽的带子,白色或浅花的衬衫。这大概本是北京的女中学生流行的服装,这种风气被贝满等校的女生带到昆明来了。

  男同学原来有些西装革履,裤线笔直的,也有穿麂皮夹克的,后来就日渐少了,绝大多数是蓝布衫,长裤。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瘩。这样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

  教授的衣服也多残破了。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时期穿了一件一个亲戚送给他的灰色夹袍,式样早就过时,领子很高,袖子很窄。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氆氇的一口钟(大概就是彝族察尔瓦)披在身上,远看有点像一个侠客。有一个女生从南院(女生宿舍)到新校舍去,天已经黑了,路上没有人,她听到后面有梯里突鲁的脚步声,以为是坏人追了上来,很紧张。回头一看,是化学教授曾昭伦。他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鞋(后跟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趿着),因此发出此梯里突鲁的声音。

  联大师生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精神,人天可感。

  当时“下海”的,也有。有的学生跑仰光、腊戌,趸卖“玻璃丝袜”、“旁氏口红”;有一个华侨同学在南屏街开了一家很大的咖啡馆,那是极少数。

  采薇

  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

  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未用尽,有些同学和家乡邮汇尚通,不时可以得到接济,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汽锅鸡、过桥米线、新亚饭店的过油肘子、东月楼的锅贴乌鱼、映时春的油淋鸡、小西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厚德福的铁锅蛋、松鹤楼的腐乳肉、“三六九”(一家上海面馆)的大排骨面,全都吃了一个遍。

  钱逐渐用完了,吃不了大馆子,就只能到米线店里吃米线、饵块。当时米线的浇头很多,有闷鸡(其实只是酱油煮的小方块瘦肉,不是鸡)、爨肉(即肉末、音川,云南人不知道为什么爱写这样一个笔画繁多的怪字)、鳝鱼、叶子(油炸肉皮煮软,有的地方叫“响皮”,有的地方叫“假鱼肚”)。米线上桌,都加很多辣椒,——“要解馋,辣加咸”。如果不吃辣,进门就得跟堂倌说:“免红!”

  到连吃米线、饵块的钱也没有的时候,便只有老老实实到新校舍吃大食堂的“伙食”。饭是“八宝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菜,偶尔有一碗回锅肉、炒猪血(云南谓之“旺子”),常备的菜是盐水煮芸豆,还有一种叫“魔芋豆腐”,为紫灰色的,烂糊糊的淡而无味的奇怪东西。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诫同学: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

  一九四四年,我在黄土坡一个中学教了两个学期。这个中学是联大办的,没有固定经费,薪水很少,到后来连一点极少的薪水也发不出来,校长(也是同学)只能设法弄一点米来,让教员能吃上饭。菜,对不起,想不出办法。学校周围有很多野菜,我们就吃野菜。校工老鲁是我们的技术指导。老鲁是山东人,原是个老兵,照他说,可吃的野菜简直太多了,但我们吃得最多的是野苋菜(比园种的家苋菜味浓)、灰菜(云南叫做灰菜,“”字见于《庄子》,是个很古的字),还有一种样子像一根鸡毛掸子的扫帚苗。野菜吃得我们真有些面有菜色了。

  有一个时期附近小山下柏树林里飞来很多硬壳昆虫,黑色,形状略似金龟子,老鲁说这叫豆壳虫,是可以吃的,好吃!他捉了一些,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了一点花椒盐,就起酒来。在他的示范下,我们也爆了一盘,闭着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有点像盐爆虾,而且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这种昆虫只吃柏树叶,别的树叶不吃。于是我们有了就酒的酒菜和下饭的荤菜。这玩意多得很,一会儿的工夫就能捉一大瓶。

  要写一写我在昆明吃过的东西,可以写一大本,撮其大要写了一首打油诗。怕读者看不明白,加了一些注解,诗曰:

  重升肆里陶杯绿,(昆明的白酒分市酒和升酒。市酒是普通白酒,升酒大概是用市酒再蒸一次,谓之“玫瑰重升”,似乎有点玫瑰香气。昆明酒店都是盛在绿陶的小碗里,一碗可盛二小两)。

  饵块摊来炭火红,(饵块分两种,都是米面蒸熟了的。一种状如小枕头,可做汤饵块、炒饵块。一种是椭圆的饼,犹如鞋底,在炭火上烤得发泡,一面用竹片涂了芝麻酱、花生酱、甜酱油、油辣子,对合而食之,谓之“烧饵块”。)

  正义路边养正气,(汽锅鸡以正义路牌楼旁一家最好。这家无字号,只有一块匾,上书大字:“培养正气”,昆明人想吃汽锅鸡,就说:“我们今天去培养一下正气。”)。

  小西门外试撩青,(小西门马家牛肉极好。牛肉是蒸或煮熟的,不炒菜,分部位,如“冷片”、“汤片”……有的名称很奇怪。如大筋(牛鞭)、“领肝”(牛肚)。最特别的是“撩青”(牛舌,牛的舌头可不是撩青草的么?但非懂行人觉得这很费解)。“撩青”很好吃。)。

  人间至味干巴菌,(昆明菌子种类甚多,如“鸡”,这是菌之王,但至今我还不知道为什么只在白蚁窝上长“牛肝菌”(色如牛肝,生时熟后都像牛肝,有小毒,不可多吃,且须加大量的蒜,否则会昏倒。有个女同学吃多了牛肝菌,竟至休克)。“青头菌”,菌盖青绿,菌丝白色,味较清雅。味道最为隽永深长,不可名状的是干巴菌。这东西中吃不中看,颜色紫赭,不成模样,简直像一堆牛屎,里面又夹杂了一些松毛、杂草。可是收拾干净了撕成蟹腿状的小片,加青辣椒同炒,一箸入口,酒兴顿涨,饭量猛开。这真是人间至味!)。

  世上馋人大学生。

  尚有灰堪漫吃字。(云南读平声。)

  更循柏叶捉昆虫。

  一束光阴付苦茶。

  昆明的大学生(男生)不坐茶馆的大概没有。不可一日无此君,有人一天不喝茶就难受。有人一天喝到晚,可称为“茶仙”。茶仙大抵有两派。一派是固定茶座。有一位姓陆的研究生,每天在一家茶馆里喝三遍茶,早,午,晚。他的牙刷、毛巾、洗脸盆就放这家茶馆里,一起来就上茶馆。另一派是流动茶客,有一姓朱的,也是研究生,他爱到处溜,腿累了就走进一家茶馆,坐下喝一气茶。全市的茶馆他都喝遍了。他不但熟悉每一家茶馆,并且知道附近哪是公共厕所,喝足了茶可以小便,不至被尿憋死。

  关于喝茶,我写过一篇《泡茶馆》,已经发表过,写得相当详细,不再重复,有诗为证:

  水厄囊空亦可赊我们和凤翥街几家茶馆很熟,不但喝茶,吃芙蓉糕可以欠账,甚至可以向老板借钱去看电影。

  枯肠三碗嗑葵花茶馆常有女孩子来卖炒葵花子,绕桌轻唤:“瓜子瓜,瓜子瓜。”。

  昆明七载成何事?

  一束光阴付苦茶。

  水流云在

  云南人对联大学生很好,我们对云南、对昆明也很有感情。我们为云南做了一些什么事,留下一点什么?

  有些联大师生为云南做了一些有益的实事,比如地质系师生完成了《云南矿产普查报告》,生物系师生写出了《中国植物志·云南卷》的长编初稿,其他还有多少科研成果,我不大知道,我不是搞科研的。

  比较明显的、普遍的影响是在教育方面。联大学生在中学兼课的很多,连闻一多先生都在中学教过国文,这对昆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

  更重要的是使昆明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五日

2007年8月3日星期五

流水帐

起床

碟片:地海战记(宫崎吾朗)、夏略特的网、荣耀军剑(丹尼尔·克雷格)
早餐:粥+三个包子+秋林红肠
收邮件、上网、阅读
体坛周报
信用卡还款
午餐:锅品面吧——玻璃瓶可乐、荷包蛋、烧鸡公宽面
理发
买:IT经理世界、三联生活周刊、哈佛商业评论
脊椎保养@念奴娇
买:石康新作
回学校
阅读:BBC Chinese、RSS、FT chinese, Wallstreet Journal Chinese
世贸海鲜自助晚餐

2007年8月2日星期四

我买了,我吃了,我看了

首饰盒、望远镜、酒壶、黑龙江地图、秋林红肠、大列巴
我拍了照片
我吃了很多鱼和肉,我吃了德莫利活鱼,我吃了白菜豆腐粉条肉,我吃了吴记老号酱骨头,我吃了黑龙江江鱼,我吃了鱼子酱,我喝了哈尔滨啤酒,我吃了红烧茄子,我吃了很多饺子,我吃了炸蚕蛹
我用望远镜看了黑龙江对岸的俄罗斯女人,她们穿着比基尼。
待续

德莫利炖活鱼


原料:活鱼一条、豆腐一块、宽粉200克、猪肉皮一块、葱丝15克、姜丝15克、干辣椒5个、花椒7粒、大料3杖、豆瓣酱30克、盐10克、白糖20克、油40克、醋5克、料酒10克、

作法:把鱼收拾好后,从中间分开后备用。

在锅中倒入40克油烧热后放入葱丝、姜丝、干辣椒爆香,然后再把花椒和大料也放进去,接着放入收拾好的鱼,两面都煎一下。煎的时候再把料酒、白糖放进去。煎好后倒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烧开后,放入泡好的宽粉和豆腐块还有肉皮,再把盐和豆瓣酱、醋、加进去,再次开锅后,开始记时,17分钟后即可关火,最后撒上切好的香菜末





我回来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体会深刻。
飞机还没有降落,就开始怀念哈尔滨的酱骨头、德莫利活鱼、黑龙江边的江鱼,对了,还有哈尔滨啤酒。
还是北方口味好吃,在杭州真是痛苦。
杭州上空肮脏的雾气遮挡了下面的风景。
继续工作吧。

2007年7月26日星期四

哈尔滨

哈尔滨在我的想像里有一种贵族气息。
在凯莱吃早饭的时候,看到了对面大名鼎鼎的太阳岛,还有抗洪纪念塔,想起了那首“太阳岛上”。
中午和师弟在一家叫波特曼的地方吃西餐,鱼子酱味道很重,很怪,有点腥。
哈尔滨就像一个没落的沙俄贵族,希望它能够重新焕发。
中央大街和凯莱周围都在修路,很不方便。
大列巴、红肠,感觉比沈阳好,不过我对这个城市并没有深入了解。

沈阳:老边饺子,下次去吃。

黑龙江

我在黑龙江。中俄边境,对面就是黑龙江。
这里天高云淡,对面是一望无际的森林,寂静,广漠,神秘。
德莫利活鱼在途中吃到,非常好吃。粉条、豆腐、鱼。
路上的风景迥异于江南。无边的玉米田、水稻田,起起伏伏。高速公路迤逦其中。
哈尔滨-佳木斯-富锦-绥滨-忠仁-290-20队,朝发夕至,真是千里迢迢。

2007年7月21日星期六

lost@shen yang

我在沈阳。
2007.07.19下午到达。
for a consulting program @brillance
我吃了李连贵熏肉大饼,我吃了黄麻子大饼。
我在沈阳很孤独,我见了黄师弟。
沈阳天气很凉爽,天空高而远,而且很蓝。
我在李连贵那里吃了饼卷起来的熏肉和蘸酱的葱,还有海鲜酸辣汤,那里的服务员小伙子们很可爱,因为我叫了6、7人/次给我倒水,我都没有喝到水,后来我跟在一个服务员后面,直到他给我倒水。
我在黄麻子那里吃了驴肉和羊肉馅的饼,但是还是没有馅的饼好吃。我还吃了酱大骨,一瓶啤酒。很便宜而且好吃。可惜我太累了,没有足够的精力享受美味。
我还拍了照片,我会再发上来。

我准备后天去哈尔滨,也就是7月23日。

迷失东京

2007年7月15日星期日

老港正传,牯岭街杀人事件,蜘蛛侠3

老港正传,黄秋生、毛舜筠、莫文蔚、郑中基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张震
蜘蛛侠3,Kirsten Dunst

2007年7月6日星期五

books and videos

上学记,何兆武
结构模型方程,侯杰泰

狙击手,Shooter
落叶归根,赵本山
夜·上海,赵薇
跟踪,任达华、梁家辉、徐子珊
黑三角,曾志伟、任达华、杜汶泽

2007年6月11日星期一

公安局说:抢劫不如炒股

关于互联网,一个网友的评论

由互联网管制想到的

作者 dreamer

只要是身在大陆对互联网有所了解的人对互联网管制都不会陌生,对于GFW这个东西更是痛恨不已。维基百科在国内无法访问,Google进入中国市场不得不做出妥协,国外许多网站诸如Blogger经常上不去……等等不一而足,都是互联网管制的结果。如果单单是过滤一下国外的网站也就罢了,在国内还要建立网站备案制度,很多论坛上也经常有网络警察在巡逻。还有前些日子提议的博客实名制,也是政治性成分比较大吧?像我们这样一个依旧贫穷落后的国家,一个还处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遗余力地封锁和过滤所谓“有害信息”,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悲哀。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地球正在演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在这种趋势下,试图从极为庞大的信息中过滤掉某些特定信息无疑是一种可笑的螳臂挡车的行为,然而我们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还始终做着这一方面的努力,并充分显示了“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决心。Google Blogger的某个博客中有敏感信息,于是Blogger整站被封;国内某个角落里有人用Google搜索某个关键词时,对不起,整个大陆地区暂时无法访问Google;维基百科某个页面中有“不良信息”,于是我们只能通过代理去查资料……国内的站点更无须多说,稍有不慎服务器就可能被搬走。假设有一天我们能访问的网站全都是以.gov.cn结尾的时候,官员们是不是就可以放心睡大觉了?在学校的一次有关“当代政治”的讲座上,我就这个问题向主讲人提问过,教授给我的答复是:“中国现在是历史上言论最自由的时期”,言下之意是让我知足。这个答案显然不能让我满意,假如我们带着手铐脚镣活了几千年,忽然有人把手铐除去了,我们便要拖着脚镣感激涕零欢呼自由么?
提到互联网管制,很容易让人想到对传统媒体施加的新闻审查制度。看看现在我们的媒体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吧,中央台总是颂歌不断,“震惊全国”的大案没有一个不被破获的,每年的英语四六级答案泄漏都是莫须有的;地方台则常年“好男儿”“超级女声”,全部娱乐主打,至于时事新闻,直接转播中央台。至于各大报纸,对于一些东西也是讳莫如深,真实的东西不敢报道,怕“扰乱人心影响团结”,怕上面怪罪,最近的厦门PX项目事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听说《凤凰周刊》居然也没有报道,不得不让人感到伤心,看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大公报》已成绝响。新兴的网络媒体为了生存也不得不自行阉割妥协于强大的压力,百度贴吧没有“刘少奇吧”,没有“文革吧”,甚至连“马克思吧”封了,各大搜索引擎都有一个过滤关键字列表,有些博客服务提供商还会有专门的编辑将敏感的日志删除,比如新浪。前天我告诉一个同学新浪会专门找人删除日志,但是他不相信,于是我便“煽动”他发了两篇关于GFW的文章,结果第二天就收到他的短信:“果然被删除了”。不过这里顺便提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在这种严格的过滤机制下也促使网友发明了一些大家心知肚明的代名词,比如“ZF”、“D员”、“中#”等,人民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
诚然,我们承认国内“受众”的承受能力是比较弱的,但是如果一直把“受众”保护在襁褓之中对于其承受能力是没有丝毫帮助的,反而会使他们更加仇视身上的枷锁。我们一直在说:“要努力建设法治社会”,但是当新闻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受到侵害,当公民的知情权被赤裸裸地剥夺了的时候,我们要建立怎样的法治社会?

2007年6月8日星期五

香港观察:香港这片福地;舒非

香港观察:香港这片福地

香港观察
舒非

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已经快十周年

十年前的七月一日,我跟大部分香港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面,百感交集地看着香港主权的交接仪式。

窗外下着倾盆大雨。白天就像黑夜,厚重的云层就像泼上了墨,沉重似铅,彷佛要压到头顶上来,你没法想象怎么会有无穷无尽的水,从天上倾泻下来,一连几天,好像永远不会完。

天文台发出了"黑色暴雨"警告,人们不能上班上学,甚至不能上街。人们的心,就像天上的黑云一样,沉甸甸黑压压,有种莫名的惶恐和不安。

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中国人来讲,分离百年的土地回归祖国的怀抱,显示国家强盛了,中华儿女吐气扬眉,本应可喜可贺。但是为什么大多数的香港人,当年听到回归的消息时,没有奔走相告,欢欣鼓舞,而是忧心忡忡呢?

因为几十年来,祖国母亲给我们的印象,并不那么可亲可爱。相反地,香港这块由英国人统治的地方,给了我们的,却是那么多。

自家人欺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欺负中国人,不管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还是苏联人,都再也不敢踢中国人的屁股,在中国国土上耀武扬威。

但很快人们就知道,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比给外人踢屁股更糟糕的,就是给自家人欺负、打压、迫害、折磨,甚至砍脑袋。

很快人们就知道,我们的祖国母亲,对不听话的子女,手段可以比外国人更加凶狠,更加残忍。

抗日战争,中国人死了一千六百万,仇深似海,我们没齿难忘。

可是我们自己的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文革,以至六四,死掉了多少人,没有人知道。

香港大半的人,都来自中国大陆,来到这片英国人管治的小小土地,求一片安身之所,求一种免于恐惧的生活,求一个可以发挥自已智慧能力的环境。

对生活在这里的几百万人来说,香港真是片福地。

生活的空间

老实说,英国人不可能对香港有很深感情。他们也没有为我们做什么,但他们给了我们生活的空间,给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改善生活的机会,没有要求我们干革命,没有要求我们去为什么主义奋斗献身,如此而已。

但香港真是片福地,在这些只求一席之栖和一口饭吃的人们经营下,一天一天地繁荣起来。就在我们自己也不知不觉之中,口袋里的钱一天天多起来,居住环境一天天好起来,城市也一天天发展起来,社会也一天天进步文明起来。就在我们不知不觉中,香港成了华人社会中最富足、最繁荣和最自由的城市。

香港人真的比在中国的同胞聪明、勤劳和有赚钱的天份吗?当然不,我们不过是有了香港这片福地而已。

在这片福地里,人们不用担心有什么伟大领袖的宏图伟略,不用担心有史无前例的群众运动,不用担心英明政府的种种方针政策。人们知道,只要遵守法律,你在这里怎么干,也不会政府或甚么有特殊地位的人来找你麻烦。只要有本事,你要赚多少钱也可以,花多少钱也可以,生多少个孩子也可以。

香港是片福地,有多少次,香港看来大难临头,但最后都化险为夷。

一九四九年,解放军横扫全国,兵临罗湖桥头,英国人已准备撤退,毛泽东把手一摆,解放军就此止步,为其后的以百万计中国人,留下了一道"逃生门"。

一九六七年,文革炽热,香港左派暴动被港英镇压,要求收回香港的呼声铺天盖地。但又是毛泽东,手一挥,香港又逃过一劫,不单为锁国的大陆留下了一扇"南风窗",更为十多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资金和人才来源。如今想及,仍不得不佩服毛泽东的"高瞻远瞩"。

但香港回归中国,英国人这道"防火墙"没有了,香港这片"福地"神话还可以延续吗?

这正是香港人对回归不喜而忧的原因。

一夜破灭

虽说中国已跟文革时大不相同,但经过"六四"一役,香港人对共产党"自我完善"的希望一夜之间破灭,知道不经民主选举产生的政权,人民的福祉决不可能超越于党和领袖利益之上。

果然回归以来,香港经历了不少黑色的日子:金融风暴、沙士、楼市崩溃、上海步步紧迫……香港的优势似乎正在消失。

幸好几番风雨之后,这两年香港终于从谷底走出来,渐渐回复往日的繁华。

香港真是片福地。

但不少人也看到,形成香港往日福地的条件,正一天天在减弱。西方的社会形态、法治、开放、公平、专业精神,正被中国式的生活方式和运作模式慢慢侵蚀,香港和其它中国城市的差别,在一天天缩小之中。

万幸的是中国也在往好的方向努力,积极跟世界接轨。未来的香港,跟内地的发展密不可分。

香港还会是福地吗?过去有好多次,都有人说香港神话将会消失,但每一次,香港都平安度过了,而且更上层楼。

这一次如何呢?大概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答案了。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6720000/newsid_6729600/6729693.stm

books, 20060607

逯耀东,寒夜客来,三联书店

酒人酒事,三联书店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宋,杜耒,《寒夜》

2007年6月4日星期一

秋江 张火丁

《秋江》
听潘郎远走赴科考,
满怀焦急似火燎。
难忘琴挑曲玄妙,
相思萦绕那几春宵。
多情也有多情恼,
我越是懊恼越难抛。
人海茫茫将他找,
不顾水急浪滔滔。
忙把老翁高声叫——
顺流直下你快将船儿摇。

2007年5月27日星期日

白居易:《东林寺白莲》;苏轼:海棠;高启:梅花

白居易的《东林寺白莲》写道: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惭尘垢眼,风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回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苏轼《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梅花九首 高启

其一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箫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其二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暝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其三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藉倩谁收。
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几看孤影低回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其四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香温。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再三更挂月邸。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其五
云误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住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其六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栽玉偏,月寒深浦泣珠频。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其七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帘外钟来初月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未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其八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其九
断魂只有明月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季羡林:清塘荷韵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切的数目。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蓇葖①,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油的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注释:
本文选自199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①〔蓇葖(gūtū)〕花骨朵儿

2007年5月22日星期二

books

中国的新革命,凌志军

考吃,朱伟

谁说大象不能跳舞,Louis V. Gerstner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Malcolm Gladwell
中文书名翻译得真土,《决断2秒间》

2007年5月21日星期一

给新入股市的大爷大妈们的建议

1. 投入股市的钱应该是即使全部输光了也对您今天和未来的生活质量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那部分闲钱,或者其中的一部分。

2. 在投入之前想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解闷。如果是前者,做好不赚钱的思想准备。如果是后者,享受过程重于得到结果。

3. 每个人都想知道中国股市这波行情还能走多远,其实没有人知道。但总有些人号称他们知道。因此,如果有人告诉您说现在入市没有风险,要么他在忽悠您,要么他已经被别人忽悠了。

4. 无论经济如何增长,市场结构如何变化,股权分置改革如何成功,世界上没有只升不落的股市,如同没有只升不落的太阳。永远没有。(连毛主席他老人家不也与世长辞了吗?)

5. 从根本上说,整个股市是否有泡沫,取决于绝大多数个股是否有泡沫;而个股是否有泡沫,取决于它们今天的股价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公司在可预见未来的业绩。说通俗点,你买的股票是贵还是便宜,不取决于一只股票的股价同一斤猪肉价格的比较,而取决于这只股票所代表的未来盈利。

6. 个别上市公司今年做到业绩翻番是有可能的;很多上市公司同时做到今年业绩翻番一定比股评家还不靠谱,因为我们的GDP增长虽然很快但没有那么快。

7. 您如果非要进股市,最好买已经有历史业绩证明的大基金,并且最好在不需要排长队的时候买。

8. 如果您周围的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都已经买了,您最好就暂时别再买了。如果他们是卖房子卖车东拼西凑借钱买的,您一定不要再买了。

9. 如果非要自己选择个股,您最好对那只股票所代表的那家企业有一定的了解。在都不了解的情况下,选有名有姓的。

10. 对于您所选的公司,您至少要了解它们靠什么赚钱(通过什么获得利润)。如果您不知道他们靠什么赚钱,您至少要知道他们靠什么挣钱(通过什么获得收入)。

11. 如果可能,您最好了解它们未来能够挣的钱和赚的钱。如果不了解未来,您至少要了解它们过去已经挣的钱和赚的钱。

12. 在绝大多数领域的绝大多数时候,一家明天很赚钱的公司今天起码应该比较赚钱。如果一家公司今天还亏得和鬼似的却硬说明天能赚得比皇圣还多,这样的公司不能说一定没有,但不应该是您的首选。

13. 如果您对他们挣的钱和赚的钱的数字都不太了解,您至少要知道您以及您周围的朋友愿意心甘情愿地成为它们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者,并且愿意向更多的人推荐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14. 一句话说不清自己是做什么的企业,别选。因为有得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犯不着费那劲。

15. 存在大量关联交易的公司,别选。因为您永远不知道关联交易那些背后的“关联”。

16. 靠一个合同或者一个交易赚了很多钱的公司,别选。因为上帝没有那么好让他们每年都能被馅饼砸着。

17. 永远不要指望从所谓的“内幕消息”赚钱,因为第一,万一真的是内幕消息,查出来要坐牢;第二,连普通百姓都知道了的“内幕消息”又能有多“内幕”呢?

18. 如果您相信大市向好,那应该是因为上市公司的业绩成长和市场中近乎疯狂的滚滚钱流,而不应该是十七大或者奥运。因为十七大也好,奥运会也好,都没有支撑中国股市长期背离市场规律的义务和责任。

from http://blog.sina.com.cn/u/47665bc1010008y7, wang ran

2007年5月19日星期六

温家宝同济大学演讲录

同学们、老师们好!(鼓掌)

没有讲稿的讲话容易讲心里话,(鼓掌)讲错了也不要紧,大家可批评讨论。

我刚下飞机就来同济大学,这是我到上海的第一个考察项目,(鼓掌)之所以这样安排,有两个目的。第一,我来的时候恰逢同济100周年,我是来给老师们、同学们祝贺的!(鼓掌)百年沧桑,同济走过了一条光辉的道路,培养了数十万工作在祖国各条战线的人才,你们经常提到的知名的院士贝时璋、李国豪、裘法祖、吴孟超,其实不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在座的同学们还会出现作出更杰出成就的人才。(鼓掌)我祝愿同济大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鼓掌)之所以这样安排的第二个目的,我觉得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考察历史,许多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是同办教育特别是办大学分不开的。中国什么时候有大学,历史学家有考证,我知道起码在西汉时期或者还早,在孔子的时候,我们称太学也可以叫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我们看看西方发展的历史,意大利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有近千年的历史,法国的巴黎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大学在培养人才,造就国家栋梁中都起过重大作用。

我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要靠三个方面,第一是人、人才,人的智慧和心灵。第二是要靠能够调动和发挥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第三要靠科学技术和创新的能力。而这三者都离不开人、人才,离不开现代大学的培养。在同济百周年的时候,我想提几点祝愿。

第一,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同济,同舟共济,在古籍中最早见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讲,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助也,如左右手。大家记得这话吗?(鼓掌)其实,许多事情非常巧合,孙子兵法讲的吴越之间,就在这里,(鼓掌)北边是吴,南边是越,中间是震泽或者叫太湖。同舟共济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呢?就是要把学校的命运,每一个老师和同学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鼓掌)无论在困难的时候,还是在顺利的时候,都要与国家、人民、民族同舟共济,(鼓掌)都要为国家、人民、民族学习和工作。
第二、学校要办出特色。我们要求的学校绝不是千人一面,而应该是各具特点。我坐在飞机里想,同济有什么特点。(鼓掌)除了她的精神以外,就是她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结合。就是她学科与社会的结合。我概括的不准确,但是我提出了一个题目,这篇文章,你们可以继续做。(鼓掌)无论什么样的大学,都应该有综合性。有一位老前辈说的好,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这就是说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全面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大学出来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我又给他加了一句话,应该是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而不是自私自利的人。(鼓掌)这就是我对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所提的一点希望,就是希望你们也要学习人文科学、学习文化和艺术。同样,学习人文科学的和学习文化艺术的也要学习理工科学,(鼓掌)也可能这就是大批杰出人才成长所走过的道路。钱学森是这样、李四光也是这样的,钱学森能画很好的画,李四光谱写了中国家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第三,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里我特别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老师的启发教学。(鼓掌)我常引用孔子的话,叫“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对老师讲,也是对学生讲的,学生尤其要重视独立思考。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大脑、自己的智慧、有自己的创造能力,要使他们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期间,知识要广博,但是必须善于独立的思考和创新的思维,这样你才会有真知,也才会有灼见,与众不同的见解。哲人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困难得多,就是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追求真理,追求真知。我今天看了同济大学生科技成果展,我觉得同学们都是很有创造潜力的。(鼓掌)我们这个民族确实需要一大批人才。有一句哲言,一个民族多一些经常仰望天空的人,这个民族就大有希望,(鼓掌)而一个民族总是看自己脚下的事情,那她很难有前途。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我们的同学应当经常的仰望天空。(鼓掌)

第四、要开放办学。一个民族的进步,只有开放才能够海纳百川,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技术和知识。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前人,继承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要眼睛盯着世界的变化,盯着世界每一项新的发明成果和新的进步,这样的学校胸膛是广阔的,这样的老师和学生胸膛也是广阔的!(鼓掌)同济因为历史的原因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意大利、德国、法国,当然和德国的渊源更深。我希望你们与这些国家一些优秀大学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第五、要勤俭办学。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鼓掌)这就是精神、这就是大学的精神,也是同济的精神!(鼓掌)人们告诉我,有一千年历史的博洛尼亚大学,现在的墙壁四周还是断壁残垣,有的地方不得不用一根水泥柱顶起来,防止它倒掉。当然,它一方面保护了千年的古迹和文化,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一种精神,(鼓掌)一种美德。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要认真的做人,刻苦的做学问,要长真本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更不得来半点的虚伪和骄傲,来半点的弄虚作假。(鼓掌)真理,一切文化和科学的成果,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经得住考验,最终的判断是实践、是历史。我希望同济借百年校庆,发扬你们光辉的历史,规划你们美好的未来,大步向前走!(鼓掌)

同济的未来是美好的!

谢谢大家。(鼓掌)

2007年5月12日星期六

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和你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有关

好莱坞大片隐含着很多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推敲起来很有意思,《蜘蛛侠3》整个片子就在讲一句话――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和你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有关。

《蜘蛛侠3》中的角色都经历了好人和坏人的双重转换,人性不是非黑既白而是有多面性是这片耐看的原因之一。外星寄生物的降临大概是毒品的隐喻,当它寄生到一个人的身体上,就会无限放大宿主的阴暗面,他变得更加自我和盲目自信,或者换句话说“更真实”。蜘蛛侠彼得有两件紧身衣,一件是传统的红色,一件被外星寄生物侵蚀后变成黑色,他渐渐变得对黑色的那件欲罢不能,因为穿上后他就可以自如使用这个世界的下流游戏规则而不受到良心的谴责,其实就是脱下文明和教养的外衣做出人之本性的选择。且看他穿上黑色的紧身衣后做的几件事(每当他变“坏”,他的发型就变成希特勒式):看到女朋友被别人戗了,把情敌暴打了一顿;带着女人到变心的前女友工作的地方闹事;和女同事调情,给房东冷脸子;威胁说不把门修好就不交房租;很飘飘然地在街上走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工作被人戗了,他当场揭穿对手造假新闻的内幕,对方恳求他手下留情,因为这样一来他就要被整个新闻界抛弃,蜘蛛侠说,“你在那么做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个结果”。

好小孩蜘蛛侠的阴暗面不过如此,好人变坏有个度,因为他平时太老好人了看着挺压抑的,偶尔坏一下看着挺解气的。这个度拿捏的正合适,所以电影好看,如果他疯到决定炸点什么自我沉沦了,那就会让曾经历过心理重创的美国观众陷入绝望,电影也就没人看了。这里面蕴涵的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技巧中国导演根本整不明白。蜘蛛侠做的“坏事”相信有的人看起来觉得挺正常,但美国主流价值观不鼓励人变成那样,它要教人善良。善良是什么,善良是孔夫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蜘蛛侠是个有自省意识的人,他很快发现自己正在变成一个不想成为的人,于是用强大的意志力戒断了外星寄生物。然而,被蜘蛛侠扔掉的外星寄生物落在了本来心术就很坏的人身上,那就麻烦大了,尽管他们平时隐藏得像个正常人,但在寄生物的作用下,心里的恶魔被放了出来。坏人和蜘蛛侠最大的区别就是贪婪,他最后就死于贪婪,那种对贫穷和失去的恐惧是整个社会压力给他造成的。还记得《星战前传》中,令阿纳金转投黑暗势力的原因吗?受母亲离世的刺激,他很害怕失去阿米达拉。对失去的恐惧,让他产生控制的欲望,而欲望令人贪婪,贪婪就会引起大问题,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考验。

这电影除了受北京沙尘暴启发创造了新角色沙人,另外还受了道家老子的启发,不再宣扬以强攻强,而是以柔克刚,在武力上,蜘蛛侠不如沙人和被外星寄生物控制的坏人,但后来他以两样非常柔的东西打败了他们,这也可以隐喻美国文化政策。美国主流价值观中有些好东西,比如惩恶扬善,比如教人把妻子放在第一位,而且这电影比以前好莱坞大片有进步的是,他让你理解坏人的坏怎么来的,片中的沙人说,“我不是坏人,只是运气坏”。他去抢钱因为女儿生病了,蜘蛛侠不仅理解他,还原谅了他,他立刻被感化了。但这个世界的真实规则是,不管你是出于什么动机,只要做的事情是坏的那就是坏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不太喜欢好莱坞大片的原因是它的大美国英雄主义,经常利用配角埋汰非美国人,跟走马灯似的,上次一倒卖芯片的大片是中国人,这次轮到法国人,好在只是拿他们开个小玩笑而已,看着这样电影长大的我们的小孩大概会觉得,怎么好人都在美国呀。


http://www.mindmeters.com/showlog.asp?log_id=5331
苌苌

2007年5月8日星期二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新手段

南存辉和中国企业家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hezhigang 发表于 2007-5-8 14:01:00


正泰集团的南存辉最近向媒体披露自己跟施耐德电器这些年来的交往过程,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是,一旦双方谈判破裂,施耐德就会起诉正泰电器。“每次谈判未果后,施耐德都会以正泰产品侵权为由起诉正泰集团:1994年,施耐德提出以现金方式收购正泰80%的股权,谈判失败后的1995年1月,施耐德就在杭州起诉正泰产品侵权;1998年,施耐德又提出要控股正泰51%,谈判失败后,1999年1月,施耐德又在北京提起诉讼;2004年,施耐德与正泰第三次走到谈判桌前,这次的方案是50%∶50%的方式合资。最终,双方在品牌、董事会发言权等事项上没有达成一致。2005年,施耐德再次在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发起对正泰的知识产权诉讼,并给正泰的多家国际客户发出销售警告,以及印有蒙娜丽莎和猴子图样的暗示性歧视竞争对手的宣传画。

“从我与施耐德的合作谈判过程来看,我觉得施耐德不是一只狼,而是一个披着合法外衣的‘狩猎者’。”南存辉这样评价曾经想与他合作的施耐德。“跨国公司惯于用标准、专利、收购、诱惑、威胁、污蔑等一切手段来达到目的。”南存辉说,“这真是‘流氓’手段。

”“流氓手段”似乎可以表达南存辉对施耐德公司气愤。曾经见过一位施耐德的员工,他从国内的一家IT企业跳槽到施耐德,感觉仿佛到了可以养老的地方,原来所在的那家公司天天忙的要死要活。而且去了施耐德半年多了,这家那么有名的跨国公司也没有给他配上早该有的电脑。他觉得这种公司基本上不具备任何竞争力,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上,但是他也奇怪,为什么这样的公司还能活下来,而且支付给他比原来要高一些的薪水。

像施耐德这样的跨国企业,其竞争能力已经不再体现在产品和市场层面了,它们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自己全球的资源优势,在任何一个市场上获得足够高的利润,如何阻挠竞争对手的发展,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手段。

最近一直闹的沸沸扬扬的娃哈哈和达能公司的事件,也是这样的道理。达能的能力绝对不在产业经营上,更多是在并购上,在于其全球性的谈判能力,全球性的议价能力。对于一个急于寻找全球性合作伙伴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达能知道自己的优势何在,即使它没有这些优势,照样可以装得像有一样。

南存辉、宗庆后等人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很多中国企业家面临的问题。中国全面入世之后,政府的作用被限制的很死,在涉及具体企业的层面上也不敢做出过多的干预。WTO真是一个不错的组织,尤其是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它可以帮助它们缚住政府的手脚。事实上,谁都知道,对于一个新兴市场来说,国家和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于本土企业来说,应该有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如今倒好,跨国公司在中国收购企业倒是轻松自如,没有任何障碍,而我们的企业则处处受到反倾销、知识产权诉讼,等等。

对于还没有太多全球市场运作经验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显然是一个不太公平的局面。南存辉、宗庆后这样的企业家也许应该从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中来调整自己的战略,同时对于所谓的合资、并购等问题应该有更为清醒的认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免费的资本,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公害。

如今的中国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博弈中应该更为自信,也更为灵活才对。实际上很多跨国公司在与中国企业竞争时,更多的是恐惧,因为它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崛起速度。

南存辉和中国企业家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贺志刚

technorati 标签:

使用 Flock 写作

2007年5月6日星期日

清韵·饮食

清韵·饮食

使用 Flock 写作

慕容雪村:吃遍中国(看得流口水)


:: 周刊:吃出美文吃出书 ::

兰州烧羊肉

宁夏烤羊头



一、西北:羊的N种吃法

  出兰州机场后,我问出租车司机:“兰州有什么好吃的?”他扯长了嗓音说:“当然是羊—羔—肉咧。”
  兰州羊羔肉最正宗的做法在十三公里,从市中心打车前往,二十几块钱。还没下车,就看见一排排炝火冒烟的平房,笑声隆隆,香气四溢,红脸蛋的西北大妞儿在车外招手揽客,举手投足透着热情。
  我们选了一家门脸大的,两个大妞儿象绑架一样把我硬搀进去。里面摆着二十几张大台,很干净,台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酱油、醋等调料,鲜红的辣椒酱,白胖的大蒜头。
  六个人要了六斤羊肉,三斤酒,我点菜时的气概可以类比武松,差点就吩咐小二:“打二角酒,切二斤熟牛肉,找个齐楚阁儿,让翠花唱《十八摸》!”感觉颇有豪气。
  十几分钟后,大师傅在窗口内以《信天游》的调子唱:“羊肉(那个)起锅咧!”众大妞清脆地回应:“哎!”
  羊肉煮成红褐色,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上面洒着一层碧绿的香菜末。肉都是大块的,小酒杯大小,四四方方,肥厚多汁,装肉的盘也是大茶盘,红花白瓷,里面的羊肉堆出一个尖来。
  他们喝白酒,我喝啤酒,朋友们都说吃羊肉就要喝白的,我不听。挟起一大块煮得象凉粉一样的羊筋放进嘴里,咪起眼来品味道。羊筋煮得火候正好,嚼起来很脆,嘎吱吱响,浓香,微咸,带一点淡淡的膻味。众人赞不绝口,筷箸纷飞,喝一口酒,吃一块羊肉,嚼一瓣大蒜,座中有个胖子大汗淋漓(冬天啊),上衣都脱了。
  六个人吃了六斤羊肉,三瓶白洒,一瓶啤酒。人人胃囊隆起,剔着牙打着饱嗝结帐,老板憨憨一笑,报出的价钱便宜得让人不敢相信:128元。

  西安有一家泡馍馆,两层楼,黑木匾上金光闪闪的字号。我们去的时候是晚上九点多,肚子里咕噜噜地叫。中午在山西运城吃了饭,然后就直接开车到西安,中间还上了一趟华山,九个多小时粒米未进,闻见肉香就开始流口水。
  这家酒楼最拿手的有两样,一是羊排(是排骨),半尺多长,颜色黑红透亮,肉煮得极嫩,舌头一卷就可以刮下一截来,几乎有点“入口即化”的感觉。咸鲜味的,异常可口。众人连连呼“爽”。
  垫了垫肚子,然后开始掰馍。按规定要掰成黄豆粒大小,掐得我指头疼。中间伙计跟我吹牛,说他们是老字号,生意兴隆,全仗一锅汤。
  到厨房里去,看见一口巨大的黑铁锅,咕嘟嘟地冒着热气,没有用液化气,用的木炭火,伙计说这样才能“煮出蒸(真)味”。锅里内容丰富,随水浪和蒸汽上下翻滚。伙计介绍说里面有老母鸡、从没有过性生活的童子鸡,有各类海鲜、各类山珍,有五牲下水、五禽肝胆,据说这锅汤的配料有上百种,而配方只有老板一个人掌握。
  牛吹完了,馍也掰得差不多了,开始上汤,汤是乳白色,里面有粉丝、煮得嫩黄的白菜心,面上浮着碧绿的葱花。我还往碗里舀了一大勺辣椒酱,胃口大开,美美地吃了一大碗。
  不知是饿了还是真的好吃,反正那次的羊肉泡馍感觉很美,以后又吃过几次,再也吃不出那种味道了。

  银川的烤羊头不可不提。
  出差到银川,也是晚上八点多了,让出租车司机开到吃小吃的地方,叫什么广场,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那里灯火通明,搭着无数凉棚。街上来来往往,很多都是戴白帽的伊斯兰教徒,那时候还不知道本拉登呢,看着他们也不害怕。
  烤羊头要急火,火苗从烤炉里窜起多高。羊头煮得半熟,一刀剁成两半,放在烤炉上还瞪着眼睛呢 。老板刷上一层羊油,就吱喇喇响一声。整个工序很复杂,我在旁边数着,共计刷油九次,刷酱油两次、醋两次、孜然两次,辣椒油三次,洒茴香粉一次、胡椒粉一次、芝麻一次,加葱花一次,香菜末一次,加洋葱末一次。半个小时以后,羊头烤熟端上桌来,紫黑色,香气扑鼻。
  入口的感觉更好,羊眼脆而多汁,羊脑软嫩香滑如豆腐,羊皮撕下来抛进嘴里,有一点糊味,越嚼越香,羊脸肉吃起来就象是北极贝。佐以大蒜,冰凉的啤酒,越吃越想吃,我平时不喝酒的,那天都喝了一瓶多。
  还有兰州的拉面、西安的酸汤水饺、粉蒸葫芦头、乌鲁木齐的大盘鸡、新出锅的羊肉馕,都让人情不自禁地流口水。太原有一种叫做“贴尖”的面食,拌上蕃茄鸡蛋卤,非常可口。山陕地区有一种黑黑的莜面,搓成筒,在蒸笼里蒸熟,泡在鲜美的汤里,那种感觉让我念念不忘。大学时去五台山玩,在同学家里吃过一种面食叫“抿(面)疙瘩”,形状与北京的炒疙瘩类似,偶尔吃一吃,也是别有风味。


二、西南:麻辣心情

  我平生做菜的次数屈指可数。主要是因为懒,另外,也有一些技术上的原因,我不会炒菜,不会洗菜摘菜,洗碗也洗不干净。上大学时众人烧酒精炉做菜,谁都不愿意让我入伙,这也罢了,最可恶的是有一个东北佬,馋我的同时还说我是个废物,让我伤心欲绝。
  毕业后,常常会有美女问我:“你会做菜吗?”我想这大概是在调查我作为一个丈夫的基本素质。
  我一本正经地回答:“会,而且有一道菜特别拿手。”
  “是什么?”
  “糖拌西红柿。”
  这个笑话的效果总是特别好。
  有人说做菜是种享受,但在我看来就纯是受罪,一屋子油烟,到处都是油腻腻的,冬天水冰凉,夏天一身汗。所以我坚决抵制做菜,在我的管辖范围内,也不允许别人做菜,长年累月在街上吃,包括年夜饭。如是十余年。

  在西南住了几年,那里好吃的东西简直数不清。
  首先要提的就是乐山的小火锅,又叫做串串香,外地人呼之曰麻辣烫。写到这里,我已经开始流口水了。
  我们闻名前往,去到乐山一条古色古香的巷子里,夜里一点钟,长街上灯火通明,每一处都有沸腾冒气的火锅。背后就是著名的乐山大佛,嘉陵江、岷江和青衣江三江汇合,从大佛的脚下浩浩东流,不舍日夜。清凉的江风吹到身上,感觉神清气爽。
  深夜一点钟也要排队。旁边卖卤鸭子的、卖炸鱼的、卖五香花生新鲜毛豆的、卖茉莉花球的、卖报的的大声叫卖,擦皮鞋的向你点头微笑。一派热闹景象。
  没有座位,先吃点别的,买半只卤鸭子。红色,皮皱皱的,剁成小块,放在嘴里慢慢啃嚼。鸭肉细嫩,微微有一点甜味,有一点烟熏的糊味,非常好吃。
  终于有人走了,飞跑过去占座位。老板换锅,我去拿菜。
  菜放在一个个塑料筐里,都串着竹签子,菠菜、通心菜、莴笋叶碧绿,金针菇、黄花菜金黄,鲜竹笋、土豆片、藕片雪白,笤粉灰而长,魔芋肥而嫩,这是素菜;有各类家禽,有鸭舌、鸭脚板、凤爪、鸡翅、生抠鹅肠,也有裹着芡粉香菜的鸡肉串,有各类家畜,牛肉串裹着葱花和香菜、羊肉串鲜红、黄喉在盘子里颤动、有毛肚,有兔腰……
  锅已经烧开,红彤彤的,辣椒、花椒和各式菜肴上下翻滚。在作料碗里加上香油、加上碎花生米、香菜末、青椒丝、蚝油、醋、味精和盐,调匀,从锅里不拘什么拿起一串来,蘸着作料送入口中,那感觉,啧啧,我又流口水了。
  吃得八九分饱了,到旁边的店里去要一碗细嫩的西坝老豆腐,切一盘薄脆透明的马边猪耳朵,吃一勺老豆腐,挟一块猪耳朵,滑嫩细腻爽脆,各种感觉都有,不管带谁去吃,都会赞不绝口。

  成都有一家陈氏兔头,没有固定的店铺,每天下午三点钟左右,在街边上挂起“陈氏兔头”的蓝招牌,用小车推着卖,生意非常好,经常要警察来维持秩序。
  兔头分两种:五香味的和麻辣味的。放在两个大白铝盆里,兔头卤得紫黑色,油汪汪的。买的时候论个,一个五块钱。把兔头拣好了,一个秀气的小姑娘给你浇上蒜汁、芝麻酱、红油和一碗黑黑的复合作料(据说那就是陈氏兔头的秘方),装在厚纸袋里递给你,不忘关照一句:“你慢走哈!”
  有个极胖的朋友,每天都要去买四个兔头,他的吃法也很经典。
  回家后,把兔头倒在盘子里,先去洗手。倒一杯蓝剑纯生啤酒,把兔头拿起来,先吮吸兔眼里的汁液,然后把兔头一掰两半,用小勺挖兔脑,蘸点姜醋送进嘴里,闭上眼睛品味道。吃过兔脑后吃兔肉,这厮的动作极娴熟,不超过两分钟,一只兔头就只剩下骨头,比剔过的还干净。四只兔头吃完,端起金黄的啤酒一饮而尽,打个响亮的饱嗝,然后看看我们,幸福地叹一口气说:“每天四个兔头,一杯啤酒,夫复何求?”。
  一个外地的朋友到成都玩,没有买到陈氏兔头,我带他到新华宾馆的楼下吃“冷淡杯”,也点了四个兔头,吃完了以后他说:“再来两个。”很快又吃光了,他就自己招手:“再来两个兔头,要切开的!”
  那天花了我三十多块钱,但这家伙吃得拍着肚皮打饱嗝。

  青城前山有很多“农家乐”,农民把自己的家装修一下,加几张台,吊一些彩纸彩灯,骗城里人到他们家里来吃吃喝喝,赚点辛苦钱。
  那是98年4月份,桃花刚开,我们开车到青城山去玩,中午就在这样一个农民家里吃饭。
  先上茶,茶是青城后山上的高山云雾茶,喝起来很香,众人啧啧称美。
  放眼青山如黛,空气中有幽幽的花木清香。山上的游人如在云间行走,坐在竹制的躺椅上给眼睛放假,真是心旷神怡。不要以为农民没文化,瞧瞧门上这一幅对联:
  觑神佛如蝼蚁
  寄厚味于淡泊
  上联说酒,下联说茶,回家翻过书后我才知道那还是诸葛亮的名言。

  菜都是地道的农家菜。
  活宰鸡,我多了一句话:“你这鸡是土鸡吧?”
  老板不高兴了,“这还有假?我们从来不喂它饲料,你看看,你看看!”
  一鸡三吃,辣子鸡堆满盘,红彤彤的辣椒,粉嫩嫩的鸡肉,好吃;竹笋和干豇豆烧鸡,竹笋甜,干豇豆微酸,肉味鲜美。豆花鸡,一大碗金黄色的豆腐脑,加上青菜、鸡肉,看着都有食欲。
  一兔五吃,具体名堂不记得了,还有鱼,养在鱼缸里,泼辣漂亮的老板娘伸手进去,一把捉住那条最大的,提起来问我们:“这条要不要得?”
  “要得!”我们齐声回答,都大笑。
  老腊肉炒西兰花也很有特色,腊肉是几年前的,用松针熏过,外面黑,中间红,咬起来有点硬,松香味浓郁。这种腊肉在成都市面上卖几十块钱一斤。
  新磨豆花,蒸的时候在碗里放上几块鹅卵石,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豆花韧得用筷子都挟得起来。
  青菜是纯正的野山菜,其中有一道叫作“没名堂”,嚼起来有点脆,带点苦味,很清爽。老板自己都不清楚它的名字。
  吃完饭后,还有个固定的仪式:跟老板娘合影,一般性的搂搂抱抱没关系,动作过分了老板娘就会笑着骂你:“狗日的,你想做啥子?”老板也不发火,在旁边嘿嘿地傻笑,一幅大智若愚的精明劲儿。

  四川好吃的东西真是数不清。到西昌,在邛海边的吊脚楼烤鱼,炉火滋滋地响,香气缕缕漂浮,楼下风声猎猎,海中渔火点点,让人忍不住想长啸;重庆的乌江鱼、清水鸡、归元鸡、泉水兔、邮厅鲫鱼,吃到你舌头都吞下肚去;南充的米粉细软,当地人都说是“吸米粉”,在里面泡上两个爽脆的“油根儿”,吃起来别有风味;峨眉山的油炸蚯蚓,没几个人敢吃,但吃过之后再也不会忘记……
  四川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安闲的气氛和美味的食品,不管在成都重庆,还是小县城小乡镇,你随便找一家街头小店走进去,炒个回锅肉,要碗肥肠粉,一块钱来粉泡萝卜,都能吃得很美。或者早晨起床后,揉着睡眼到小摊上来碗一块五的小面,香甜可口,吃得五内俱爽,比广州的早茶舒服多了。


三、广东:幸福的滋补

  我的同龄人大多都已经娶妻生子,作员外作寓公了。生活的形式决定生活的质量,所以很多人开始发福,而我却日渐消瘦。广州有个朋友向我这样描述他的一日三餐:早点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午餐在办公室里吃盒饭,老婆定的上限标准是8块钱;休息日的午餐在街上吃,以小吃为主;晚餐先来一碗老火汤,菜有荤素有冷拼有热炒,照例还要喝上半瓶啤酒。平时一般在11点左右睡觉,如过了11点半还没睡,就要再吃上一点宵夜。
  我打呵欠,他也对我的饮食习惯表示不理解,“常年在外面吃,我觉得不卫生,另外吃得也不舒服。”
  我告诉他:“我们两个的生活各有所长,你过得比我幸福,我过得比你潇洒。”
  他点头称是。

  到广东快两年了,对这里的生活渐渐有了一些了解。广东人是中国人中心态最好的,敬天畏命,能吃苦,讲究养生。这从饮食习惯中也看出来,广东人坐在餐馆里,第一件事永远都是用热茶洗碗筷。据报载这种方法根本不能杀菌,但他们都说:“即使不能杀菌,心理上感觉也会好一点”。
  早上起床后,老广东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喝早茶。
  茶市总是人满为患,互不相识的人同座一台,各占一角,靓女(女侍应生,不能叫“小姐”)过来问:“生,喝乜茶?”
  或菊花,或乌龙,或铁观音,这是我常喝的三种。坦白说我一直不知道茶比白开水好喝在什么地方,但在饥饿的早晨,空腹饮下一口热茶,确实感觉舒坦。
  茶润肠生津,看见好吃的要流口水了。
  早茶有粥,白粥、皮蛋瘦肉粥、猪肝粥、鸭粥、百合粥、鱼粥……,种类繁多,粥都放在明炉上的小砂锅里,咕嘟嘟冒着热气,不象北方的粥一煮一大锅,这里的粥都是现熬制的,热得烫嘴。
  有肠粉,猪肝肠、猪腰肠、鸡蛋肠、牛肉肠、牛腩肠……数不胜数,两片蒸得嫩嫩的面皮,裹着不同滋味的馅儿,碧绿的菜心,看起来很可口。
  也有荤的,蒸的凤爪、排骨、猪肚、百叶,有各类面点,叉烧包、蟹黄包、豆沙包、莲蓉包,我最爱吃的,是虾饺。
  广东话说“虾饺”听起来就象是“瞎搞”,所以每次我一走进茶市,就会告诉靓女:“我要瞎搞。”听见的人都笑。
  虾饺是用蒸笼蒸出来的,一笼四个,半月型的饺子里面,包着四个透明鲜嫩的鲜虾仁,一口咬下去,爽脆甘美,虾肉在口中愉快的舞蹈,口齿留香,感觉很是美妙。狼吞虎咽地吃完四个虾饺,我就高高地扬起手招呼:“靓女,我还要瞎搞!”

  坦白地说到现在我也没吃惯广东菜,受不了它的寡淡。这里非常在意菜本身的“鲜”味,尽量少用油盐,以免夺其本味,结果就是一点味道也没有,我如果连续三天吃粤菜,就会心儿发慌,眼放绿光,嘴里淡出个鸟来。
  广东的青菜论“条”,一条菜,两条菜什么的,倒也名符其实,因为这里的青菜除了保持原味,还要保持原形,从来都是整条上桌,再长也不切开。象我这种“北佬”乍见这种情形,都会大发感慨:唉,广东人真野蛮。

  粤菜贵,除了材料本身要求较高外,对营养价值也非常在意,每家粤菜酒楼都有几种拿手的滋补菜,用料考究,作工精致,味道怪异,当然,价格不菲。
  有一次在一家高档酒楼里腐蚀人民公仆,请他们吃“木瓜王炖雪蛤”,木瓜有小橄榄球那么大,外皮金黄,瓜肉鲜红,雪蛤几乎透明,漂浮在乳白色的浓汤之中,颜色搭配得非常好看,象件艺术品。吃的时候手拿木勺,掏出糯软清甜的瓜肉,舀上微带药香味的雪蛤和浓汤,感觉象在吃水果,象在吃药,象在喝糖水,就是不象吃菜。酒楼的领班在旁边用粤语介绍这道菜的好处,我支楞着耳朵,勉强听出大意,原来这道菜吃了之后如此受用,可以滋阴养颜、壮阳补肾、强身健体、去火消肿,还可以防治淋病。我当时就对负责买单的同事笑,说“这道菜的价格肯定比伟哥贵”。他阴着脸,点头如捣蒜。
  还有一次吃椰子蒸水鱼,这道菜是名符其实的“恶吃”,属于《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点打击范畴。具体的作法如下:椰子上盖锯开,椰肉、椰汁全部保留,将小乌龟放入清水盆48小时以上,加入适量烧酒,让其吐尽泥沙。然后将乌龟放进椰壳,上蒸笼文火蒸两个钟头,出锅后就是汤鲜肉嫩、椰肉甘甜的上好滋补佳肴了。

  我经常跟朋友开玩笑:“听说你发财了,请我吃个什么斑吧。” 粤菜海鲜中,凡是叫什么斑的都是极品,比如老鼠斑、果子斑、将军斑等等。2000年下半年去汕头,朋友请吃饭,那是个走私分子,开着野宝马,性情粗豪。当天菜有龙虾,酒有五粮液,喝高兴了,走私贩叫过服务生,点了一条什么斑,上来之后,他指着那条灰不溜秋的鱼向我们炫耀:“这一桌全部都加起来,也没有它值钱!”
  这个斑那个斑都不是我们平民百姓的消费对象,所以我的朋友经常这样答复我的玩笑:“请你吃个雀斑好不好?”
  不过也有平民化的。前两天在广州酒楼里吃饭,朋友点了两只大闸蟹“尤母”(读音LA,轻声,意思是“母的”),膏肥肉美,每只九块八。后来请几个同事到附近的回民餐厅吃饭,那里更便宜,大闸蟹每只仅售五元,我一个人就吃了三只。大头虾,每斤13块,下面还有一句广告语:平到心痛。这种虾味道不好,但价格确实很实惠。

  说到广东,顺便也说一说广西。我前后去过南宁、北海、玉林、梧州、柳州等城市,感觉广西在吃上总体要比广东逊很多风骚,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米粉。在广西的日子我叫苦连天,跟一个拘谨的中年妇女走在一起,她不舍得吃,我也就不方便据案大嚼,只好跟着早也米粉,晚也米粉,吃到见了米粉就眼花腿软。广西的米粉与云南的米线同质而不同名,价格低廉,但味道确实也不敢恭维。只有在玉林的时候稍好一些,米粉店老板往碗里放了几块新卤的马肉,紫黑色,闻着喷香,吃起来微酸,韧,有嚼头,米粉筋叨,爽滑可口,滋味还算不错。

四、东北:俺们那疙瘩

  广东有个朋友问我:“你们那疙瘩平时都吃什么啊?是不是天天都猪肉炖粉条?”
  这厮有个黑瘦的下巴,我当时很想有人一拳将之打落,看他还以后敢不敢小看俺们那疙瘩。
  东北菜口味一般都很重,浓香浓甜浓咸,吃来大有豪侠气。
  现在经常会想念东北农村的铜炉火锅。冬天的夜里,窗外大雪纷飞,青山染素,天地间鸦雀无声。如果有人从雪地里走过,就会有一行行脚印直到天边,来去茫茫,仿佛生命中蜿蜒的叹息。
  几个人盘腿坐在温热的土炕上,架起小桌,点起铜炉,水咕嘟咕嘟地开了,放进酸菜、粉条、猪牛羊肉、冻豆腐、腐竹、血肠,端起白酒喝两盅,掰乎一会,想想自己当年的好勇斗狠和百战生涯,也笑也烦恼。
  锅开了,几个人同时举杯,滋溜一声,一股热气直通丹田,挟起一块冻豆腐,蘸着作料,烫烫地送进口中,这豆腐在雪中埋了几天了,冻得满是网眼,咬起来竟然有肉的感觉。
  铜炉火锅的作料颜色缤纷,有粉红的腐乳酱、鲜红的辣椒酱、葱绿的韭花酱、褐色的芝麻酱,搅匀了吃上一点,谁都会咂咂嘴:香。
  这是寒夜,北风呼啸,鹅毛如雪,如果有朋友顶风冒雪来看你,那是最高兴不过的了。扑掉头上身上的雪,赶紧上炕上桌,罚过三杯酒后,连连让客人吃菜,那热情劲儿,恨不能直接挟着菜送到别人口中。
  现在火候正好,酸菜酸甜爽脆,粉条柔软滑顺,大片的猪牛羊肉煮得香香嫩嫩,但其中最好吃的,还是血肠。
  血肠切成片状,里面是猪血,外面是猪肠,颜色红白相间,煮熟后,猪血嫩如豆腐,猪肠柔韧耐嚼,吃来奇香。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每个人的脸都红了起来,说话也象是在吵架,不要介意,这才是真正的关东汉子。

  长白山区有一种野生蘑菇叫“榆黄蘑”,丛生的,一长一大蓬,千头并立,颜色是纯正的金黄,象盛开的太阳花。这种蘑菇可以炒,可以煮,可以蒸,可以烫一下拌凉菜,最妙的是,这种蘑菇还可以包饺子。
  榆黄蘑包饺子要先烫熟,最好保持原状,不要剁碎,另在饺子馅里加入葱花、香菜、芝麻油、少量猪肉,包好下锅。
  北方面食总体质量比南方要高,而这种蘑菇馅的饺子,更是北方面食中的精品。
  煮好的饺子小巧精致,胖乎乎的,皮薄得几乎透明,隐隐可以看到里面金黄的颜色(如果火候掌握得好,榆黄蘑熟后颜色不变),玲珑可爱。



使用 Flock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