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以数字说明不存在“国进民退”。数据如下:
中国私营企业和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同比(今年比去年叫同比)工业增加值,私营企业是18.7%,国有企业是 6.9%。总资产或者说资产合计,私营企业增长20.1%,国有的是增加14%。从业人数,私有企业增加5.3%,国有企业增加0.8%。主业务收入,私营企业增加18.7%,国有企业降低0.2%。企业利润方面,私营企业的总利润增加17.4%,而国有企业负4.5%。
关于国退民进,我的观点如下:
1、可得性误区。行为决策学里面有一个名词叫“可得性误区”。意思是说,人们往往会高估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那些事件的发生概率。而偏偏“国进民退”属于那种比较吸引人眼球的事件并往往会登上报纸头条,如山西清理煤矿资产令很多浙商损失巨大,如中粮收购蒙牛,如济南钢铁收购日照钢铁集团。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国进民退”的说法。
2、为时尚早。当然,正如赵启正所说,其实,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还应该看大趋势。正如周恩来在回答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的看法时所说的那句名言,“为时尚早”。所以,我们在这里也不妨借用,现在谈“国进民退”也为时尚早,或许要看五年、十年甚至是更长一段时间内的趋势。此外,也要看行业。
3、公正的市场环境。其实,国进民退的背后无疑就是在说,政府部门没有给国企和民企的竞争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期间,在资源配置比如资金和政策上过多地向国有企业倾斜。所以,政府当前需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国进民退”就不会是一个问题,也不会成为一个话题。
4、做蛋糕。跳出来看,这个话题可能有点狭隘,这是一种“分蛋糕”的思维。“国进民退”无非是在说,蛋糕就这么一块,国企在“政府妈妈”的偏心帮助下,多分到了一点,而民企少分到了一点。然后就吵闹不休。其实,换个角度看,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分蛋糕”变成“国民共进”,变成“做蛋糕”呢?国企和民企一起努力,把这块蛋糕做大,大家各取所需,这才是最理想的结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