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5日星期六

films

hugo,雨果,2011
丁丁历险记,2011
血与蜜之地,2012,Julie Angelina
战马,2012
The Grey,人狼大战,2012
高海拔之恋,2011
The Muppets,木偶×××,
2011 Carnage,2011,
杀戮,朱迪·福斯特,凯特·温斯莱特
Coffee,咖啡,【韩国】
超脱,Detachment,2012,
美国 Project X
我十一,王小帅
桃姐
赛德克·巴莱
Intouchables,无法触碰
昂山素季, The Lady,2011
The Music Never Stopped, 音乐永不停息
Sherlock Holmes: A game of Shadows, 2011
春娇与志明,2012
Shame,2011
The Brest Fortress, 布列斯特城堡,
2011 逆战,The Viral Factor,2012
爱,2012
与时尚同居
晚秋,汤唯、元彬,2011
Three Monkeys
The Iron Lady,铁娘子,2011
后人,乔治·克鲁尼
桃花期,Moteki Chi The Grey, 2012
诸神之怒,Wrath of the Titans, 2012
白雪公主之魔魔镜,Julia Roberts, Lily Collins, 2011
痞子英雄之全面开战,杨颖,赵又廷,黄渤,戴立忍,杜德伟,2012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From Kokuriko Hill, 2011
黄金大劫案,2011
爱经,2011
空战英豪,Flyboys, 2006

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茶亦有道乎—万象


茶亦有道乎万象

(一)中国茶道
听到茶道二字,许多中国人都推举为日本文化的产物,甚至说中国会喝茶,日本精茶道。言下之意是,中国虽然喝茶的历史悠久,却只是满足口腹之欲的,没有上升到的境界。而在日本,喝茶除了解渴,除了品味,还有晋升到精神超升领域的茶道,有严谨的仪式,有复杂的规矩,有冥想的沉思空间,有悟道的心灵感应。因此,日本的茶道,日文所说的茶之汤Chanoyu),才是饮茶的最高境界,是中国难以企及的。
这种说法表面上似乎有点道理,其实是昧于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的历史发展,更忽略了中国茶道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及多元脉络,以近百年的特殊情况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评断,只看眼前这一点,不顾历史文化的宽广面。只看近百年,则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在在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都残破衰败到了极点,兵燹四起,革命不断,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饭都没得吃,还谈什么文化,什么茶道!然而,这百年的窳败,并不能抹煞中国一千多年来茶道发展的历史,也不能断绝中国茶道复兴的生机。所以,现代的中国人有必要了解中国文化过去的辉煌,有必要正视中国文化当前的窳败与堕落,更有必要参与重建中国文化未来的灿烂,而中国茶道的复兴也正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一环。
说起茶道的创制,还得归功于唐代的陆羽,因为他对茶发生了与前人不同的浓厚兴趣,把种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以及相关的人物事项,全都当成学问,作为文化艺术来钻研与投入,在公元758年左右写了《茶经》一书,使得喝茶超越了只是为了解渴、解乏、提神这样的实用功能,开展了饮茶之道的精神领域与审美境界。他不但创制了二十四种茶具,还规定了饮茶的仪式,让喝茶的人按部就班进入茶饮的天地,进入一种净化心灵的程序,由此得到毫不参杂任何功利的纯粹欢愉。这种饮茶之道,真是史无前例,开辟了茶饮的新天地,不就是茶道的开始吗?在一千三百年前,陆羽以毕生的追求与执着,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增添了一页新篇,就是,喝茶也有文化。
有人说,日本茶道有四规七则,讲的是和敬清寂,仪式比较完整缜密,参加的人也心存敬意,循规蹈矩,态度认真,随着茶人的点化,进入沉寂而虔诚的心灵净化过程,这是茶道。中国人喝茶则不同,吵得很,尤其是广东人在茶楼饮茶,大呼小叫,我要一壶寿眉,你要一壶普洱,他要一壶香片,要叉烧包,要鲜虾饺,要小笼包,这一桌要烧卖,那一桌要肠粉,此起彼落,闹哄哄像齐天大圣闹天宫,算是哪门子茶道?
说得固然有理,却是以偏概全,只取当前的某种特定场合来比较。一是以广东市井生活的饮茶吃饭,与日本古典精致的茶会来对照;二是以饮食文化已经窳败之后的中国日常餐饮,与日本十六世纪(相当明末时期)流传下来的精英茶道艺术相比,当然会出现中国粗俗,日本精致的结论。你为什么不看看日本现在大多数人喝茶,喝的是贩卖机里打出来的罐装乌龙茶;而中国在明末江南,文人雅士喝茶时,光是饮茶的场合就要讲究: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棼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聪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场合不适当,就无法正正经经喝一杯茶。这种讲究雅趣的现象,其实就是茶道的第一步,先要有喝茶的环境,才能进行茶道。日本茶道首先讲究庭园与茶室的设计与布置,不是同样的道理吗?
再讲回一千三百年前的陆羽,他不但创制了茶道,规定了茶仪,讲究场合,还告诉我们,茶性俭,不宜广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提倡minimalism,讲究简约与德行,也可说是和敬清寂的滥觞。

(二)喝茶要择水?
苏东坡贬居海南的时候,曾写过汲江煎茶一诗,前四句是: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这首诗显示了东坡乐观豁达的性格,善于在困境中发现生活情趣,即使是贬谪到天涯海角的荒陬,还会找到一处清澈的流水,自己从突出江面的钓矶上,大瓢小杓地汲取清流,以之烹茶。现代学者解诗,往往只强调诗情画意的文字构筑,很少认识到东坡所写的情境,反映了他实实在在的生活面,讲究的是日常情趣:要喝好茶,就要择用好水。
喝茶要择水,陆羽《茶经》就说的很明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所谓山水,是深山幽谷的流泉,因其透过适当岩层的过滤,既清澈又富有矿物质,烹茶最为适宜。瀑布激流,挟泥沙污秽而下,不适宜饮用。没有佳泉之时,远离人境、不受污染的江水,也还清冽甘美。而大多数的井水,是渗聚而成的地下水,流动性小,易受污染,因此属于下等。
陆羽之后半个世纪的张又新,着有《煎茶水记》,说到刘伯刍善于品水鉴茶,列出天下之水有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张又新说,他按照这张名单,一一试过,果然不错。不过,他经过富春江桐庐严子陵钓台时,取清澈的江水煎茶,发现其鲜馥芳香远过于扬子江南零水。后来又发现,永嘉的仙岩瀑布(当指雁荡山之龙湫瀑布)也是水质佳美,不减天下第一南零水。富春江水清冽味美,在唐代沿岸既无工厂,又无驰名世界的小商品市场,想来一定如此。连吴松(淞)江都名列天下第六,可见一千多年前的江河水质,尚未经受人定胜天的努力,真是现代人难以梦见的美好。
张又新还举出另一张天下名水名单,据说是陆羽自定的,罗列了天下二十处名水,如: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吴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这张名单中,名列第一的是庐山水帘瀑布水,与刘伯刍所列的不同;无锡惠山泉仍列第二,算是当时品鉴水质的共识,造就了所谓天下第二泉;扬子江南零水大大落后,成了第七;而张又新本人尝得心花怒放的富春江桐庐滩水,则沦落到第十九。
苏东坡的老师欧阳修认为,张又新所举的两张名单都是妄说,都与陆羽评水的标准不符,因为把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个基本标准混淆了。欧阳修在《大明水记》一文中特别指出,陆羽明确告诉我们,别去喝瀑布水,喝了会生病,显然不会把瀑布名列天下名水,而所谓陆羽名单中居然出现这么多瀑布,真是匪夷所思。因此,欧阳修在《浮槎山水记》中痛斥张又新,说他是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恐怕是假借陆羽之名,瞎编的名单。
虽然经过欧阳修的驳斥,这两张天下名水名单,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到今天还有人相信是陆羽亲定的。不过,要现代人相信吴淞江(即苏州河)水清冽甘甜,是天下名水,适宜烹茶,大概不容易。

(三)唐朝瓷器 上上品
说起唐朝的瓷器,浮现在大多数人脑海里的,是唐三彩,彩色斑斓绚丽,造型生动夸张,让人一见难忘。可是,以严格的定义来说,唐三彩不是瓷器,而是上了彩釉的陶器,以陪葬品居多。笼统而言,称之陶瓷可以,称为瓷器就不符合瓷器的标准了,因为瓷器烧制的火度要高,胎质要坚密不吸水,玻化程度亦高。除了唐三彩外,唐朝瓷器的制作,南北都有,在形制、胎质、釉色的发展上,也是辉煌灿烂,多姿多彩的。
陆羽《茶经》卷四,论茶饮用具,有一段说到茶碗的使用,分析不同瓷窑所出茶碗的高下,列了一个排名榜。他虽然没说谁第一谁第二,可是按照次序一一列举,名次却十分清楚:越州瓷第一,鼎州第二,婺州第三,岳州第四,寿州第五,洪州第六。名次排完了,他又提出别人的不同看法,说邢窑可以媲美越窑,由此而论述了瓷器的审美标准,强调瓷色与茶汤的呼应关系。最后的结论,显然把茶色与瓷色的对应作为品评标准之一,却也提出了明确的品第评级基础,把邢州白瓷打入另册,还是越州青瓷第一。
陆羽比较邢瓷与越瓷的差别,举了三条标准: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从瓷器本身的质地而言,邢瓷色白,如银如雪,越瓷色青,如玉如冰。拿洋人的比喻来说,就是橘子苹果,各美其美,各有其追求的完美,比不出什么高下的。陆羽评比的杀手?是第三条,茶色。因为唐朝的茶,制作工艺比不上今天,制成茶饼再研磨成末,烹出的茶汤多呈暗红色,所以盛在邢瓷白碗里,呈丹红色,不好看,盛在越瓷青碗里,则有雨过天青的愉悦,当然就胜了一筹,成了第一。经过陆羽这么一评,把视觉的美感与味觉的美感并合,再加上茶香的嗅觉,抚摸越瓷如冰如玉的触觉,色香味触融合为美感的聚合,越瓷之美当然就天下无敌了。
陆羽的评比方式,并非强词夺理,而是有其社会共识与文化基础的。唐诗中就有不少篇章,吟咏越瓷之美,都跟陆羽一样,把瓷色与茶色连系在一起。如陆龟蒙的《秘色越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又在《茶瓯》诗中说:岂如珪璧姿,又有烟岚色。明确指出,越瓷的千峰翠色烟岚色与饮茶有关,给人带来了美感。晚唐诗人徐夤还有一首《贡余秘色茶盏》说起越瓷,更是浮想联翩,把大自然的美景全都编成了诗的意象,转而形容越瓷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这些形容大自然的美丽词藻,全都用来点缀越瓷了,越窑的上上品秘色瓷,当然是天下第一。

(四)唐代的茶碗
不久前到大阪参加学术会议,住在城中的中之岛,晨练闲逛,居然碰上了东洋陶瓷博物馆,便抽空去观赏一番。藏品十分珍贵而精彩,有不少展品标作国宝国家文化财,其中有一只唐代邢窑侈口白瓷茶碗,引发了我的兴趣与联想。茶碗不但造型匀称,而且釉色极好,白得发亮,澄澈皎洁,水平绝对不输二十一世纪的陶瓷工艺,乍看之下,就像大丸或高岛屋百货里摆放的现代瓷器精品,难以让人相信是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文物。我不禁冥想,用这一只唐代邢窑茶碗,冲泡明前龙井或白茶,坐在晚风轻拂的敞窗之下,眺望夕阳西下的海湾,会是多么惬意。一旗一枪的叶芽,或是雀舌一般的嫩尖,漂浮在白瓷碗的茶汤里,澄澈淡雅,映照出一汪湖绿色的涟漪,该是品茶的极致了。
然而,茶圣陆羽在一千多年前,也就是出产邢窑精品的唐代,明确告诉我们,邢窑不是茶具的极品。要品赏茶饮的审美情趣,要体会喝茶的最高境界,使用的茶碗不是皑如山上雪, 皎若云间月的邢窑白瓷,而是浙江越窑的青瓷。他在《茶经》里明确说过,邢瓷不如越瓷。
陆羽着眼的是饮茶的整体美感,同时重视茶汤的口感与茶具的色调,特别强调了味觉与视觉审美的统一。他举出三大理由,说明为什么邢窑茶碗比不上越窑:第一,邢窑瓷器洁白澄澈,像银器一样美观耀眼,但是,不如越窑瓷色来得润泽,像玉器那样内蕴灵气;第二,邢瓷虽然皎白如雪,釉质却缺少越窑那种如冰的晶莹;第三,邢瓷茶碗雪白,衬出的茶汤是暗红色的,不如越瓷釉色青绿,衬出的茶汤是一片绿色,像大自然的千峰翠色。陆羽的茶具审美标准,推崇越窑青瓷而贬抑邢窑白瓷,在唐朝成了共识,连皇室也采用越窑青瓷作为皇家茶具。
过去的学者从文献上推知,唐代珍赏的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却苦于没有实物证据。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实物及账册,就清清楚楚印证了皇室用的茶碗就是的秘色瓷。近二十多年来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青瓷器物,经过对比研究,也明确证实,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皇家秘色瓷茶具,就是来自浙江慈溪、余姚一带的青瓷。我在今年春天,还特别由浙江考古所的陶瓷专家陪同,到慈溪上林湖去考察青瓷窑址,在水波潋艳的湖边堆积中,翻检出不少残破的青瓷器皿。映着初春柔煦的阳光,我手持缺了半壁的瓷碗,拂去了上千年历史蒙上的尘土,细细观赏青瓷的釉色,的确是温润如玉,晶莹如冰。也许是我的想象作祟,还隐隐透露出内蕴的灵气,符合陆羽的茶具审美标准。
三年前有个国际茶学研讨会,我在会上探讨了陆羽饮茶审美对陶瓷釉色的影响,以及贬低邢窑白瓷的原因。有位国家一级品茶师(也是某大学的副教授)听了,大不以为然,当场质疑,认为陆羽根本不懂茶汤色泽。他说,雪白的瓷碗是辨识茶汤最恰当的茶具,青瓷的釉色会影响我们辨识的标准,所以,当然是邢瓷要高于越瓷。最明确的例证就是龙井或碧螺春,以白瓷碗冲泡,茶汤碧绿,最合乎评鉴茶汤的标准。我说,我们讨论的是唐朝的茶碗与茶汤,不是明清以来的炒青绿茶。陆羽的时代,制茶技术远不如今天,他说得很明白,那时制出的茶茶色丹,茶汤偏红不好看,所以用青瓷碗的千峰翠色补其不足。品茶师说,我不懂历史,可是懂得品茶,懂得辨别茶汤,陆羽说得不对,你也错了。我这才认识到,有的品茶专家原来完全不懂茶饮的历史发展,也难怪有人会说中国没有茶道,日本才有。
在东洋陶瓷博物馆看到这件邢窑茶碗,令我有今古交错之感。

(五)明前、雨前
清明前后,刚好在杭州讲学。好友与龙井村的茶农相熟,一定要送我最上等的明前茶,就亲自开了车,带我到茶农家里挑茶叶,约好要清明之前风和日丽那天采的。宾主寒暄了几句,就翻开贮存茶叶的石灰缸,里面一包包茶叶装在塑料袋里,清楚标明了日期。茶农挑了一包,说这一天风清气朗,早上还有露水呢,即采即做,份量不多,大概有一斤多,都给贵客吧。他取出一张桑皮纸,放在秤上,十分利落地匀好,裹起,像包粽子一样包得相当严整,外面罩上塑料套,封紧,再用一根塑料绳一扎,交给我,说这是今年最好的明前龙井,都给你了。我提着桑皮纸包,看着外表毫不起眼的包装,心想,这样珍贵的顶级龙井,用乡下粗纸包了个严严实实,就像浣纱在苎罗江边的西施,裹上层层粗麻布,唯恐世人的眼光亵渎了国色天香。
人人都知道新茶好,抢着要惊蛰以后、清明之前刚刚冒尖的嫩芽,是物以稀为贵,还是明前嫩芽真的就远胜清明之后、谷雨之前的茶芽?二三十年前,还经常听到懂茶的人盛称雨前,现在很少人讲了。众口一词,只夸明前,好像清明节是茶叶的忌日,过了这天,概属次品,再也难沾尊口了。
古人也讲究明前,可是,自从明代饮茶专注芽叶冲泡之后,似乎更崇尚雨前。陆羽《茶经》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说的很宽,包括了整个春天,也就是说春茶都好。讲究明前,一开始是唐代皇家贵族骄奢淫侈的摆谱行为,要民间进贡珍稀新茶,以应清明宴所需。惊蛰一过,就赶着老百姓上山采茶。卢仝写过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七碗茶诗,其中就说到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茶民可就苦了,忙着到山颠悬崖去采茶,引发诗人的慨叹: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堕在颠崖受辛苦!
宋代茶书如《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都说福建北苑气候温暖,茶芽萌发得早,因此,民间常以惊蛰为候,其他地方则要晚半个月,也就是清明之后。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讲天时,指的也是北苑贡茶,只强调惊蛰之后,也就是明前采造的茶。不过,唐宋饮茶的方式与今天不同,用的是团茶研末法,其实品尝不出明前明后的。
明代制茶工艺改变,掌握了炒青技术的妙谛,这才次第出现了明清以来的绿茶精品,如龙井、碧螺春之类。也因此,造就了新的品茶标准,讲究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口感更加细腻精致。明初就有朱权的《茶谱》说,于谷雨前,采一枪一叶者制之。明代中叶之后,张源《茶录》指出,采茶之候,贵及其时。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以谷雨前五日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赞扬的是雨前。品茶大家许次纾,在《茶疏》里说得更清楚: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肯再迟一二日,期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还批评了苏州松江一带的人不懂,吴淞人极贵吾乡龙井,肯以重价购雨前细者,狃于故常,未解妙理。
许次纾指出了品茶的关键:明前茶中气不足,谷雨前后的茶叶才韵味饱满。不过,本世纪以来全球暖化,茶芽萌发得早,也许明前茶已经气韵丰满了。所以,人们对明前趋之若鹜,无可厚非。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认定了雨前就是次品。

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望江南/忆江南(苏轼)

望江南/忆江南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 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 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 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 春色属芜菁。

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2012年2月2日星期四

films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A separation,纳德与西敏
2011 The Girl with Dragon Tattoo,龙纹身的女孩
Mercenaries,雇佣军
Margin Call,商海通牒,2011
极道兵器 Do not Shoot,
Idol inside The Debt罪孽
Contagion
传染病
Blue Crush 2,蓝色激情,2011
铁甲钢拳,Real Steel,2011
The Double,2011
In Time,2011
暮光之城 4 上,The Twilight: Saga, Breaking Dawn, Part 1, 2011
The Kid with a Bike, 单车少年,2011
蝙蝠,Thrist,2009
饭局也疯狂
最遥远的距离
极速天使
夺命金
The Help,相助
逆战
Crazy Stupid Love
Rango 2011,兰戈
疯狗强尼,Johnny Mad Dog,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