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
联想三要素:人、企业、产权
联想三要素:人、企业、产权
——访联想控股公司总裁柳传志
[编者按]
美国《财富》杂志2008年7月9日公布了2008年全球500强排行榜,联想以167.8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排名第499位,首次打入财富全球500强。并且,是此间内地民营企业的“独苗”。
做到这一步,从柳传志到杨元庆,联想用了24年;
从星火散放到海空激荡,中国民营企业用了30年。
而今,在中国商业史上,柳传志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他与联想的故事,已传播得如此广泛,以至一个不关心商业的国人,也会对二者耳熟能详。
作为早期却又是“后起”的民营企业家,柳传志的敏感与聪明在于:其一,他能适应身份的转变。1993年提出市场经济之前,挣扎是个周期过程。柳传志对“两个转变观念”的挣扎,先人一步。
其二,有企业意识。“后起”的民营企业家比初期闯荡者们更关心产权问题,所以初期没有挺身私营前潮,其中明智如柳传志,在1994年国内电脑业的寒冬要到了联想的分红权,在香港建立联想投资公司,为日后股权清晰埋下伏笔。
其三,了解中国制造的核心是什么。从联想一边做一边总结出来的贸工技之路,可以看出。
今天,联想可总结出来的不可或缺三大因素即:人、企业(发展路线)、产权(人与企业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活动渐渐走到尾声的时候,柳传志回顾了过去的联想岁月,并总结上述三要素。这本本土的“菜谱”,颇有让民营企业家们借鉴之处。
本报记者 王思璟 北京、上海报道
12月18日,在湖南卫视“致敬三十年”的晚会上,“商业教父”柳传志既向“开拓的英雄”马胜利致敬,也给“未来的企业家”写了一封信,感慨过去,表达期待。
根 据其公布在该晚会上的信件:“可能你们有的已经在路上了,有的还没在路上,就像30年前,我只是个普通的科技人,根本没有想到我们开创的企业会是今天这个 样子。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有幸走上了一条创业的道路,更有幸亲历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我自己快要退出这段路途了,对你们充满了羡慕和期待。羡慕的是,你 们一上路就已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期待的是你们会把我们的祖国带向世界的中心。”
虽然自言“快要退出这段路途”,但65岁的柳传志,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在接受本报记者访谈时,他透露,联想很快要推出下一个“六年战略规划”,并推出再一个的“联想第二代领军人物”。
在把联想集团(电脑业务)等成功地带出来,将杨元庆等年轻一代扶上马之后,柳传志想取得的,还有更多。“百年老店”、真正的跨国集团、国际性金融机构……中国独一无二的“联想系”,这些是柳传志的下一个愿景。
此刻的联想与柳传志,在从一个成功企业通往“世界级百年老店”的路上,正经历着他们的第一个挑战——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全球经济风雨飘摇,联想亦不能幸免:“六年战略规划”搁浅、放弃收购巴西最大电脑厂商Positivo,而不久前的联想控股与旗下所投企业“年会”的主题,亦定为“如何过冬”。
曾经有过一本书,叫做《联想为什么》,讲述联想成长至今的历程;我们可静待,联想再书续集,告诉我们另一个精彩的故事。
“联想为什么”之为人篇
一般的科学人员用自己的成果创业后,认为自己任CEO是理所当然的;或者让自己学生当CEO,但实质上自己控制公司。但是,他们的指导思想都是明确的“科技驱动型”,不一定懂市场。
做CEO的素质要求和科学家其实是不同的,做管理对情商要求很高。就像要串一条珍珠项链,公司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是珍珠,CEO应该是串珍珠的线,需要能协调、更容忍,能站得更高、更远的角度看问题。
主线是“把企业做好”
《21世纪》:联想发展的二三十年间,你怎么把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不断适应趋势变化这二者统一起来?有没有一个特别坚定的、一定要坚守的原则?
柳传志:把“个人发展与中国改革大事相联系”,我的一条主线就是“把企业做好”。
在联想的起步阶段,谈不上太远的愿景。我的思路是越来越清晰。一开始没明确说,但我就是这么想;到最近这些年,我越来越体会到这点: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是把企业自己本身做好,然后才是考虑为民族、为国家争光。
要 解决国家发展、社会两极分化、环保等等问题,国家是要用钱的。企业完成不了这些事,要靠国家从各个企业收税,集中起来由它完成。因此,企业能够向国家按章 纳税,缴更多的税,就是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此外,企业发展好还能解决就业。在这件事上,哪个国家的企业做得好,哪个国家就繁荣了。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做法,来显示企业文化、诚信原则,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好榜样;还有参与公益事业等等。所有这一切,首先是把企业做好。
当年,我们刚开始做企业的时候,走“贸工技”的路线,。在前期代销过程中,办理进出口、换外汇,如果利用政策转换的空间、赚取外汇差额,是可以赚到很多钱的。
很多人本来要做电脑的,后来干脆“捣腾外汇”去。后来形势一变,他们就踩到“政策红线”了;即使不踩线,进入市场经济后,政策可利用的空间很小,那么这个企业也没法生存。
我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就因为不管“那边”(其他盈利模式)是什么样,冲着我的目标“做一个电脑企业”努力。要用自己的技术,来做自我品牌的电脑。回忆起来,这其实就是我们公司做人、做事的原则——把企业做好,不受其他事情的诱惑。
两个转变
《21世纪》:大家都知道,你40多岁开始做企业,之前一直是一个科技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从思想到行动上,一定经历不少转变吧?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柳传志:对我而言,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身份观念的转变。
在1980年代初,整个社会的风气跟今天不一样。按照社会大众观念,做科技人员是高尚的,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当时市场经济刚开始,谈不上民营经济,只有一些个体户,这些历来被传统观念看不起。从一个社会地位很高的科技人员,转到这种工作,要承受一定的压力。
那时的科研成果,实际上跟生产力是不挂钩的。当时,“不挂钩”是天经地义的,没有把科研变成产品的要求。
挂钩以后,中科院的领导提出了科技改革。要把科研成果转变,一定要通过经商才有可能实现,而这在当时是被人看不起的。后来,我比较主动地走到这条路上来,就是坚决愿意去做,要把成果变成产品推广出去的,
因为是我主动要求做的,所以我没有觉得特别难堪。也确实有很多难堪的事情,但我不会觉得。
《21世纪》:在您主动选择去创业时,家人和朋友支持吗?
柳传志:家人都很支持,因为他们了解我的个性。我太太跟我是大学同学,又在一个研究所工作。在做一些课题时,对科研成果不能转化,她知道我心里头不高兴,觉得我憋得慌,也知道像我这样憋着是不行的,总是要“折腾”。所以,她还是很支持我的。父母也是如此。
外面的人,如同学、朋友、同事有些就吃惊了,说“怎么会去干这个?”不了解的人,比如外边研究所,就觉得我是在研究所混不下去了。
其实,熟悉的人没有反对的。像和我出来一起创业的11个人里,主力部队都是跟我一个研究室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认识、知道你,相信你能干出来。他们也是放弃了在研究室里稳定的地位,如果换成不了解的人,就会觉得危险很大,但他们就是愿意跟我出来闯。
《21世纪》:说到科技人员创业,是不是也需要一些观念的转变?
柳传志:对,人们承认了科研成果要跟市场结合、转变成商品后,怎么样转变?这是第二个观念的问题。
科 研成果转换中有若干环节:销售,服务,市场,采购,财务管理,哪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必须要有一个管理者,有统一的考虑才行。但是大多数科技人员不了解这 个,或者说被以前的观念趋使,容易把自己科研成果作为整个企业发展的核心。联想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典型案例就是倪光南先生的故事。
我觉得观念的转变,到今天还有很多。一些科研院所、大学办的企业,一些科技人员,带着成果出来创业,依然面临着上述观念转变。
培养“创业CEO”
《21世纪》:中国科研人员创业的效果,远差于其他一些国家。比如美国,他们的大学教授办公司就很成功。你怎么看待此事?
柳传志:一方面,美国经历市场经济的时间长了,人们在第二个观念上,就比中国好多了。大部分的科学家、教授都知道,做CEO跟自己做科研的要求不一样,就容易接受管理人员来负责公司,自己只做股东。
另一方面,就我接触硅谷所了解到的情况,有一些科研人员,本身也很适合管理。这些人为数也不少,做科研的同时也注意学习企业管理,他们出来创业就很合适。
这种状况在中国就比较少。前一段时间,我们走了11个城市,调研了36个研究所、130多个项目。我们发现,科学人员在组织课题时,吸收小组成员时都没有考虑到,需要一个有管理能力、办企业时能做管理的人。他们吸收人员的标准,只限于怎么把课题做出来。
所以,这又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不能意识到未来的管理问题、为之提前做准备,这是中外科研人员之间的另一个差距。
此外,美国确实形成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的队伍。有的人专门做这个,在一个企业当了经理以后,还愿意放弃当大公司经理的高薪,和创业队伍一起走。在中国,这种条件也不具备,所以相对来说,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创业相对比较困难。
《21世纪》:那你现在身处投资领域,会不会考虑要扶助一些科研成果转化?
柳 传志:当然会。我们第一个做投资的基金就是风险投资,它专门扶持不到成熟期的高科技公司。最近,我们又在积极尝试对孵化器类型的公司投资。就是说,仅仅风 险投资还不够,还要投资到最早期的阶段。如刚才所说,在科学院、研究所里,观念是一个问题,没有适合的CEO人才也是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帮助他 们培养CEO。
最近,我们在搞一个“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我们最能够了解,一个科技企业从小到大的过程,CEO需要什么养分。这个培训班,与MBA能提供的养分完全不同。结业后,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和负责人将获得联想控股等设立的“天使基金”资金支持。
“联想为什么”之企业篇
我说“写菜谱”就是,“非相关多元化”成不成功,我在做的过程中,现在把这事儿研究透了,自己来“写菜谱”告诉其他人说,通过这种组织方法,能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够培养出一批人出来。
只要我跟对方解释清楚了,没有人还坚持“非相关多元化”不能做的。
选择“贸工技”
《21世纪》:众所周知,联想在技工贸与贸工技两种发展路线间选择了后者,当时怎么考虑的?你何时觉得要由代销、转变为自主研发了?
柳 传志:我有多角度的思考。第一个触动是我在1985、1986年去深圳时,特区已经办起来了,大量内地工厂在那办企业,但都不成功。比如“长城”(长城电 脑),不成功主要因为它原来是国企,处于计划经济中,只管生产,没有销售能力。当国家不管分配后,产品就完全销售不出去。而且它不知道客户要什么。跟外国 产品一比还贵不少。
这时,你到底应该在哪一点追赶人家呢?都弄不清楚!这给了我一个很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印象来自联 想内部。联想后来一直很注重技术研发,倪光南先生直接领导一个技术研发中心,但是成果都变不成产品,不知怎样根据市场要求去改变,或者说不知怎样去推广。 这也给了我和李勤(注:现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很深刻的印象:有了成果,怎样能够推向市场?
第三点,一开始创办联想时,我们完全不知道从哪下手。当时中国只有国有企业,不是真正的市场化企业,但这肯定不是我们要走的路。外国企业是怎么做的,我们既没有教科书,也没有学习的榜样。
这 个时候,我们只能选择先给人做代理,先学习一个企业怎么做。做代销时,在具体的运作方面,惠普、AST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帮助。学习过程中可以看见人家是怎 样做市场推广,怎样在销售时解决应收账款问题,这些都是具体的细节。后来在与英特尔接触过程中,我们也学习到,战略制订对企业成功起了怎样的作用。
所谓“贸工技”路线,是在1994、1995年,才明确提出来的。一开始,我们选择的路就是:先做贸易,学会了解市场、积累资金。实际上,我们是先摸索,后总结。走到一定程度,才回头总结发现,原来走的是“贸工技“路线。
《21世纪》:在联想做代理时,是否一直没有忘记,最终还是要走向自主研发?
柳传志:那当然了。我们计算所出来的,“老根”是很清楚的。
“中国人要研发计算机,而且要跟外国人一比高下”,这个好像在1988年、1989年的会上就讲过了。但那时,这可是“大得不得了的大话”。因为在计算所工作时,我们的科研成果离国际水平差得太远了。不过,后来七八年的时间,我们就实现了这一目标。
“量力而行”
《21世纪》: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联想一直绕开了芯片的研发?
柳传志:这是一个误区。在IT领域里面,实际上是各有专攻的,有的专攻部件,有的专攻整机。像英特尔就不会做整机,如果你自己又卖芯片,又做电脑的话,那就没有人买你的芯片了。
确实存在的问题是:到底做部件赚钱还是做整机赚钱?核心部件确实是最赚钱的,而硬盘生产,反而垮了不少企业。除非能够垄断,才能够赚钱。我们能做得到吗?得把这个事衡量好了,你做不到,非要去做,那就是找死。
1991年前后,苹果联合IBM、摩托罗拉,开发了一个新产品,叫Power PC。专家一致认为,比当时微软和英特尔的产品性价比更高。据说他们花了上百亿美元做市场推广,但最后因为多方面原因,也没有成功。这些IT巨头都做不了,联想有什么本钱去做呢?
“为什么不做芯片”的问题,今天问没什么,当时可对我们形成一定压力,老百姓和政府都很关注。但我坚持认为,“我们还要活命的,先把活命的事先做完”。所以联想坚持下来,一步一步走,逐渐往上攀登。
到今天,我还是奉行这个原则:你要跟人打架,得弄清打不打得赢;如果打不赢,会惨到什么程度。只是鼻子流血,你还可以试试;如果打不赢就是死,而且95%会被人打死,那我就不打。
我们国家的不少单位,为什么反而可以研制芯片。因为它是用国家的经费,成果也不推向市场,永远只说自己的科研水平在哪。但企业需要为股东考虑,要有一个最后的交代,不能只是豪言壮语。
《21世纪》: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联想之所以有今天的原因,也在于量力而为。
柳传志:对,做企业肯定要量力而行。我登“珠穆朗玛峰”,是从比较缓的坡爬,走10里就安营扎寨,休息一下再走10里,这么一步一个脚印上去的。
关于这一话题,我也非常佩服任正非先生,他走是另外一条路。这路肯定比我的选择陡峭,上不去就会摔死,但是他坚持这么走了,而且还成功了,所以说他也是很了不起的。他那样我就做不来,跟我的性格也不符。
所以,两种情况我觉得都值得称道。什么情况不值得呢?一种是选择了陡路,最后爬不上去摔下来了,很壮烈,但他自己活不下去了。还有一种是像我们选缓坡,但到半道上不走了,赚这么多钱就心满意足了,这种也不值得一提。而只要能上去山顶,甭管用什么方法,那都是好样的。
非相关多元化
《21世纪》:说到“上山顶”,联想上的不是一个山顶,而是选择了多个山顶?
柳传志:我们是上山顶的要求越来越高,最早,坚定不移地把电脑业务做出来,做完了以后,我把它交给了同事,他们做得更好。我看到更有意思的事,就又组建了新的团队,用这种投资控股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的运作。
投资业务对社会的贡献也非常大,如果所投的企业发展得好,对中国经济建设有更大的推动;而对企业本身,投资业务对股东也有更好的回报。
我们也有一个很高的愿景,希望能在国际金融领域有更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要在更多领域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公司。
《21世纪》:但对于非相关多元化,现在业内是有争论的。对这种模式,您是怎么考虑的?
柳传志:这种争论,大家都是根据“菜谱”(记者注:指过往经验)上说的。非相关多元化到底为什么不好做?原因在什么地方?如果你能够解决问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首先,一个企业本身资源有限,要做这个也许就做不了那个,这个资源包括了资金和人员。
第二,所谓“不协同”实际涉及到激励问题。比如一个企业,旗下有多项业务。金融业这块,就得鼓励管理者和对方打打高尔夫;制造业那块,却“每块钱都是从毛巾里挤出来的”。而落实到奖金上,各个行业的回报率不一样,也没法平衡。
如果以事业部管理不同业务,用同一个财务部门,同一个战略部门,最高领导也是一个人,其精力资源有限,杨元庆、朱立南(注:联想投资公司总裁)他们的成就感都得不到充分承认。这像一个大锅里面煮饭,容易乱。
但分成几个小锅,各煮各的饭,这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联想控股只是一个股东,我们出钱,杨元庆做杨元庆的,朱立南做朱立南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充分发挥的地方。
“联想为什么”之产权篇
有关部门应当把这事想明白。一些国企让管理人员持股,很容易被说成是国有资产流失。不管股权卖了什么价钱,企业做好后一算账,就会觉得卖便宜了。但这些企业能做好,可能原因就在于“产权明晰”了。
后来联想去投资,为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和政府谈价格,将买下的部分股权授予管理者,一下子就解决问题了,就不涉及“国有资产流失”了。
“产权明晰”的意义
《21世纪》:计算所是不是给过联想很多帮助?作为计算所旗下企业,早期的联想是不是享受到一般民企没有的待遇?
柳传志:老实说,具体的帮助没多少。但是计算所的牌子是有一定帮助的。最起码对外打交道时,说这个人是科学院出来办企业的,对方会比较信任。
真 正的帮助就是计算所的领导很开明,给了我们“三权”:第一个是人事权,人的任命由我们自己决定;第二个就财务支配权,在给计算所交了利润以后,其他的财务 支配他们不干预;第三,经营决策也是自主的。有单位,如大学下面的企业,什么支持也没有,又要被束手束脚,那就发展不起来了。
其他方面的好处,就完全没有了。当时企业分成两类,计划内和计划外的。我们属于后者,拿不到批文和其他特别待遇。
《21世纪》:后来,联想向科学院争取到了35%的职工分红权,又把它转换成为股权。这个产权上的转变,对联想的意义在于什么?
柳传志:这件事应该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联想后来发展的基础。
联想走的是一条高科技发展的道路,更多的是靠人的智慧和能力,而不是靠垄断资源或政策优惠。要让这种企业好好发展,国家应该舍得给主要的技术人员激励。就是因为有了35%的股权,我们才能够对联想的不断发展进行部署,不断有更高的目标可以实现。
如果当时没能实现职工持股,跟我一起创业的老同志都没到退休年龄,当年吃了很多苦,做了很多事情,企业办好了,叫他们没有任何回报地退下来,是没有道理的。有了职工持股,让老同事得到一个合理回报,他们能够退下来,让年轻人接班、顺利地成长。
《21世纪》:在创业人员和接班人员中,这35%的股权是怎么分配的?
柳传志:双方都有,年轻人占了45%,退下去的这部分人占55%。
《21世纪》:回顾这30年,对民营企业家这个群体,您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柳传志:近些年来,民营企业家已经逐渐地成熟起来,早期的民营企业家,有些垮在政策转换之中,有些是垮在战略制订和管理上。现在的民营企业家,在道德上有了更高的标准,管理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而且逐渐承担起更重的社会责任。
就与民营企业家接触的总体印象,我觉得大家追求都很高,而且很成功,逐渐地都在“写菜谱”,而且写出的菜谱挺灵,跟外国人一打就赢。我们的出口企业,也在由低水平慢慢变成高水平,很让人敬重。
http://e-news.21cbh.com/html/2008-12/22/content_10739.htm
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马自达6:动荡期的理性选择
中型轿车显然是这个越来越疯狂的世界中最理性的选择。忘记那些过于昂贵的“跨界(Crossover)”多用途汽车以及它们糟糕的油耗;别再费力计算混合动力轿车的长期回报;彻底无视那些卡车和越野车(SUV)。考虑到具备了传统的5座空间,合理的油耗,和比其他类型汽车更出色的价值定位,中型轿车毫无疑问构成了汽车市场的主力军。
2003年刚上市的老款马自达6算不上是主流。它的外观设计非常不错,但狭小的后排座椅却是致命的缺点。马自达对这两方面因素的考虑在新款轿车上都得到了体现。对运动风格的强调和较硬的悬挂系统被原封不动的移植到新车上。新车的操控非常灵敏,驾驶员得到的回馈也在平均水准之上,标配的6速手动变速箱搭配了间距较小,但档位非常清晰的排挡杆。
总体而言,新款马自达6比老款更加注重驾驶乐趣,尽管新车加长半英尺,增重150磅的设计有些奇怪。实际上马自达6已经从个头最小的中型轿车之一,变成了最大的之一,结果是车内多出6立方英尺的乘客空间。如果只从车内空间的大小来衡量实惠与否,那马自达6就值得推荐了。
我测试了配备170马力4缸引擎的型号。它的动力十足,在使用选配的5档自动变速箱的情况下,美国环保署(EPA)的油耗评级为24mpg(英里/加仑)。这种程度的油耗虽然很普通,但也算是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油价攀升上了一个保险,尤其是和配备了V6引擎的20mpg相比。既然和V6引擎相比4缸引擎既可以减少20%的油耗,还能便宜3000美元,这样一来选择哪款引擎就显而易见了。千万不要被马力数字迷惑,V6引擎对于一辆中型轿车来说并不是必须的。
从外形设计的角度来看,马自达6的确是非常出众。它融合了表亲马自达RX-8和MX-5跑车的运动元素,在前轮上方使用了巨大的弧形轮廓。这种设计以前并没有收到太好的效果,但用在体积较大的新马自达6身上显得非常抢眼。车身的侧线延伸到前脸,狂放与优雅两种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平衡。
与外形相比,马自达6的内饰并没有如此精心的设计,是一个典型的“仿豪华轿车”。闪亮的金属外观装饰看上去只会感觉廉价,印有图案的塑料也不像木质内饰,不同纹理和色彩的塑料内饰搭配起来并不出色。
另外在此价位区间的大多数新款车型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糟糕的工效学设计。这使得人们对马自达6的评价变得更低。新款马自达6的按钮式点火装置安装在中控台的排挡杆后面,并且行车电脑的控制按钮从正面看都隐藏在方向盘的后面了。坦白讲,做出这一设计的马自达工程团队应该被发配去开发脚垫。(或许这也一样危险。经销商们还是用扔进去脚垫来表示价格敲定了,不是吗?)
说实话,最重要的其实还是价格,它是评判交通工具时最重要的变量。所以,尽管去选择马自达6吧,因为它的运动风格(或是选择丰田是因为它的流行,选择本田是因为它的声誉,选择日产是因为它的价值,选择现代是为了它的质保,或者选择雪弗兰是为了支持国货)。但是在作出决定前一定要先试驾一下其他的类似车型。现在有太多的中型轿车可以让你慢慢挑选,毕竟大环境不好。
There are more good cars in this category than any other, from the three top sellers -- the Toyota Camry, Honda Accord and Nissan Altima -- to the resurgent Chevrolet Malibu and underrated Hyundai Sonata. And now you can add Mazda's redesigned 2009 Mazda6 to the list. Powered by either a 2.5-liter four-cylinder or a 3.7-liter V6 engine, the front-wheel-drive Mazda6 has a base price of just $19,220, though a loaded example can top $30,000.
Midsize sedans are clearly the sanest choice in this increasingly insane world. Forget about overpriced 'crossovers' and their weak fuel economy, don't bother trying to calculate the future payback on a hybrid and by all means ignore the deals on trucks and SUVs. With legitimate five-passenger seating, the potential for reasonable fuel economy and a better value proposition than any other kind of vehicle, it's no wonder midsize sedans form the backbone of the car market.
The old Mazda6 was a fringe player from its debut as a 2003 model, its singular appeal being exceptional handling, while a small back seat served as its Achilles' heel. Mazda has addressed both issues in the new model. The emphasis on sporty driving and firm-riding suspension has made the transition to the new car intact. The steering feels quick and offers above-average feedback, and the standard six-speed manual transmission engages with short and necessarily precise throws of the shifter.
On the whole, the car feels even more targeted at driving enthusiasts than before, which seems a bit odd considering the new model is half a foot longer and about 150 pounds heavier. Indeed, the Mazda6 has grown from one of the smallest midsize cars to one of the biggest, gaining six cubic feet of passenger volume in the process. But if you're looking for bang-for-the-buck measured strictly in roominess, the Mazda6 can now be considered.
I tested the 170-horsepower four-cylinder model, which offers ample power and a combined EPA rating of 24 miles per gallon when equipped with the optional five-speed automatic. This sort of fuel economy is nothing special, but it is something of an insurance policy against the next gas spike, especially compared with the V6 model's 20-mpg rating. Since you can get fully 20% better fuel economy by choosing the four-cylinder version, while saving nearly $3,000, it's an easy choice. Don't succumb to the red mist of horsepower: There's just no compelling reason to choose a six-cylinder engine in a midsize car.
From a styling standpoint, the Mazda6 makes a distinctive exterior statement. The car resembles its cousins, Mazda's RX-8 and MX-5 sports cars, in deploying huge arched fenders over the front wheels. While this design has not quite worked before, on the larger sedan it looks brilliant, tough and stylish and perfectly balanced by a character line down the side of the car that sweeps up to form the lip of the trunk.
If only the inside were as well conceived. Instead it's a perfect example of 'imitation luxury car,' with a usual result: The shiny metal-look trim seems nothing more than cheap, the patterned plastic that could be imitating wood isn't, and the different textures and shades of plastic make nothing more than a pusillanimous pastiche.
While I have a similar complaint with most new cars in this price range, poor ergonomics sink the Mazda6 even lower in esteem. The engineering team that decided to put the push-button starter behind the shifter on the face of the center console, while locating the controls for the trip computer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steering wheel from the display, honestly deserves to be reassigned to developing floor mats. (Or perhaps that's just as dangerous. Dealers still throw in floor mats to seal the deal, right?)
But honestl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here is the deal, that crucial variable in evaluating transportation appliances. So go ahead and chose the Mazda because it's sporty (or the Toyota because it's popular, the Honda because of its reputation, the Nissan for its value, the Hyundai for the warranty or the Chevy out of patriotism) but make sure you drive the others first. There are too many good midsize cars out there not to be picky, especially in today's climate.
JEFF SABATINI
李云迪遭解约的背后
很明显,郎朗的事业如今可谓蒸蒸日上,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出现,更让他家喻户晓。穿着(美国钢琴家)Liberace那种式样的服装,郎朗在开幕式上演奏了一曲民谣,虽然艺术上浅薄鄙俗,但技巧还算娴熟。不过,在我看来,郎朗出版的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My Story)却是一场灾难。在自传中,这位艺术家表达了从小力争“第一名”的历程,然而他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第一名”只在体育竞技场上或者极权政府里才有意义。郎朗的父亲是一位军人,正是他逼迫郎朗无休无止的练习钢琴。有一次郎朗练琴迟到,还被父亲下令“要么跳楼、要么喝药”自杀。
相反,李云迪关注对音乐作品内在精神的深入探求,而这正是唱片公司和音乐会赞助商所惧怕并鼓噪着要湮没的。李云迪以诠释浪漫派作曲家萧邦(Chopin)和李斯特(Liszt)的作品见长,他的演奏极富诗意。这从他为Deutsche Grammophon录制的倍受赞誉的唱片,还有他最近于10月11日在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的演出,都可见一斑。当晚,李云迪演奏了萧邦的《降E大调夜曲》(Nocturne in E-flat Major, Opus 9, No. 2)和《马祖卡舞曲》(Four Mazurkas, Opus 33)。在他的手下,琴键流淌的音符扣人心弦,使人联想到一个温馨和令人留恋的舞蹈世界。这种演奏所表达的情感,是郎朗那种技艺粗糙而装腔作势的钢琴家所不可企及的。难怪目光敏锐的纽约乐评家哈里斯·郭德史密斯(Harris Goldsmith)也对李云迪赞不绝口,称他的演奏表现出“贵族式的高雅”和“精湛的艺术造诣”,堪称“多年来甚至几十年来浮现的最伟大钢琴天才”。李云迪上个月在卡内基音乐厅原本打算演奏莫札特(Mozart)和贝多芬(Beethoven)的作品,以展示他对音乐本身和作曲家个性的内在诠释。然而,他却演奏了由李斯特改编自舒曼Widmung这一首歌的浮华乐曲以及中国民谣--后者可谓郎朗的“老几样”。李云迪演出的最长曲目--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的巨作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也被人们过分强调和夸大了,似乎如果没有外力将穆索尔斯基的陈腐乐曲强加在他身上的话,李云迪会更喜欢演奏舒曼或者海顿(Haydn)那些他所熟悉的作品。
不管他的前东家是否对此次演出节目的改变负有责任,Deutsche Grammophon显然在李云迪的市场行销方面遇到了麻烦。几年前,我在其纽约经纪人办公室采访过李云迪。那时候,他举止笨拙,身形瘦削,乱蓬蓬的头发上压着一顶棒球帽,他看上去就是原来的他 -- 一个土里土气的中国青年。后来,我惊讶地发现,Deutsche Grammophon很快把李云迪包装得面目全非。在他精湛演奏的萧邦和李斯特乐曲的唱片上,李云迪化着浓妆,摆着自我陶醉的姿势,还有一个强加给他的不男不女的造型。这种市场行销的错误恐怕会毁掉整个新一代亚洲和亚裔钢琴家。
这些新生代钢琴家包括出生在中国旅居纽约的Di Wu。Wu是一位敏捷的年轻女性,她那热情、有力、真挚的演奏应该很快会为她带来唱片合约,希望她将来签约的唱片公司不会试图把她包装成一个惹人爱怜、浓妆艳抹的玩偶。1987年出生于北京的王羽佳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她刚刚与Deutsche Grammophon签约,虽然她的加盟还未正式宣布。Universal Music Classical的公关总监芮贝卡·大卫斯(Rebecca Davis)表示,王羽佳的首张唱片将于5月份发行。即便是对于年纪更小的天才, 例如神童钢琴演奏家、作曲家陶康雷和龚鹏鹏,唱片公司也应该推出更加成熟的市场策略,以免重蹈李云迪的覆辙。陶康雷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厄本那,而龚鹏鹏来自中国。这两位少年钢琴家目前均在朱丽娅音乐学院(Juilliard)预科班就读,他们的演奏要比多数成人钢琴家更加娴熟。
现在的问题是,难道古典音乐市场已经萎缩到只容一个郎朗或者一个李云迪生存的地步了吗?精湛的艺术能否和当前备受追捧的浮华、空洞表演共存?在好莱坞明星钢琴家何塞·伊图尔维(Jos口 Iturbi)(1895-1980)风靡的年代,观众仍然对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和莫伊塞维契 (Benno Moiseiwitsch)这些大师们严肃、 实无华的表演趋之若鹜,而且永远都不会把他们和流行音乐的演奏者混为一谈。
Deutsche Grammophon解约李云迪只是众多类似个案之一,它们传递出的讯息就是有音乐造诣不等于能签到唱片合约。大约10年前,Sony Classical与艺术造诣堪称炉火纯青的台湾小提琴家林昭亮(Cho-Liang Lin 1960- )解约。据林昭亮本人表示,··解约的原因是他不愿意或者不能录制让大提琴家马友友(Yo-Yo Ma)在流行音乐排行榜上居高不下的那种“跨界”的准流行音乐。也是在那个时候,我记得曾问过钢琴家梅里·佩拉希亚(Murray Perahia),他是否很快会随小甜甜(Britney Spears)一起出现在舒伯特(Schubert)声乐套曲《冬之旅》(Die Winterreise)的唱片封面上。佩拉希亚大笑着回答说,“如果我真那么做的话,我的孩子们肯定会喜欢得不得了。”对于全世界的钢琴爱好者来说,幸运的是,他们还有很多如日中天的钢琴大师,如梅里·佩拉希亚、理查·古德(Richard Goode)、安德拉斯·希夫(Andras Schiff)和彼得·塞尔金(Peter Serkin)等,他们尚未被唱片公司马戏团式的叫卖所腐化。我们只能希望,他们以及年轻的钢琴天才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呵护,而不是象李云迪这样被选用、然后又很快被抛弃。
Unforgettably seen in Liberace-like garb while playing kitschy folklore at the scarifying Beijing Olympics opening ceremonies, Mr. Lang's career is booming, despite the release of an unconsciously devastating memoir.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My Story' by Mr. Lang with David Ritz (Spiegel & Grau) expresses the virtuoso's goal of being 'number one,' a ranking that makes sense only in sports or totalitarian governments. Son of a military policeman who subjected him to a nightmare program of study, Mr. Lang was ordered by his father to commit suicide after he was late for one boyhood practice session, according to the book.
Life and art in this memoir are depicted as a power struggle fueled by hatred and ego. Mr. Lang hated all his piano teachers until he won a scholarship to Philadelphia's Curtis Institute, where he was assigned the famed teacher Gary Graffman. With irony that is missed by his student, Graffman suggests that had Schumann heard Mr. Lang's interpretation of his music, he would have suffered a heart attack, but 'probably not a fatal one.'
By contrast, Yundi Li is a refined musician at a time when such cultivation is typically drowned out by the panicked din of record companies and concert promoters. Mr. Li achieves poetic depth with romantic composers like Chopin and Liszt, as he has proved on justly acclaimed CDs for Deutsche Grammophon, as well as at his latest appearance at Carnegie Hall on Oct. 11. There, his renditions of Chopin's 'Nocturne in E-flat Major, Opus 9, No. 2' and 'Four Mazurkas, Opus 33' evoked a dancing world of tender nostalgia, plumbing emotions that are simply beyond the reach of coarse keyboard poseurs like Mr. Lang. Small wonder that the discerning New York piano critic Harris Goldsmith lauded Mr. Li's 'patrician elegance' and 'exquisite artistry from one of the greatest talents to surface in years, nay, decades.' Yet at Carnegie Hall last month, instead of playing originally programmed works by Mozart and Beethoven that would have displayed his innate understanding of musical idioms and composers' personalities, Mr. Li instead performed an overly glitzy arrangement by Liszt of Schumann's song 'Widmung,' and Chinese folkloric kitsch of the kind that Mr. Lang churns out irrepressibly. The longest work on Mr. Li's program, Mussorgsky's monumental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was given an overstressed, distended reading, as if Mr. Li would have been more comfortable with intimate works by Schumann or Haydn had not some outside force imposed Mussorgsky's warhorse upon him.
Whether or not his former record company shares any blame for this programming change, Deutsche Grammophon clearly encountered some marketing problems with Mr. Li. Some years ago, I interviewed him in his New York manager's office. Gawky and skinny, with tousled hair under a baseball cap, Mr. Li looked like the provincial Chinese youth he was. I was amazed to see how Deutsche Grammophon soon packaged his remarkable CDs of Chopin and Liszt, adding heavy makeup and swooning poses for a forced androgynous look. This kind of mishandling augurs poorly for a whole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Asian and Asian-American keyboard performers.
They include the Chinese-born, New York-based Di Wu, a lissome young woman whose zesty, powerful, and heartfelt performances should soon lead to a recording contract, hopefully with a company that will not try to present her as a languishing, overly made-up doll. Yuja Wang, a brilliantly able pianist born in 1987 in Beijing, has just been signed by Deutsche Grammophon, although her association with the company has yet to be officially announced. Rebecca Davis, director of publicity for Universal Music Classical, states that Wang's first CD is due out this May. Even younger talents like the phenomenal prodigy pianist-composer Conrad Tao, born in Urbana, Ill., and China-born Peng-Peng Gong -- both teenagers in the Juilliard precollege division piano department who play more maturely than most adult recitalists -- also deserve more understanding handling than Yundi Li has received.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 classical-music market has narrowed to the point where only a Chinese Liberace or 'Chopinzee' (to adopt the term that James Huneker used to describe the 1920s exhibitionistic keyboard antics of Vladimir de Pachmann) can survive. Is it possible for fine artistry to coexist at a time when dazzling, if empty, display is exalted? In the era of the ubiquitous Hollywood star pianist Jos嗷 Iturbi (1895-1980), audiences still flocked to see sober, unflashy pianists like Rudolf Serkin or Benno Moiseiwitsch, masterly musicians who would never be mistaken for pop performers.
Deutsche Grammophon's dismissal of Yundi Li is only the latest in a series of cases where musical achievement does not equal a recording contract. About a decade ago, Sony Classical dismissed the supremely refined Taiwan-born violinist Cho-Liang Lin (b. 1960), according to Mr. Lin himself, because he was unwilling and/or unable to record the quasi-pop 'crossover' works that have kept the cellist Yo-Yo Ma on the Billboard charts. Around that time, I remember asking the pianist Murray Perahia, then as now an atypical Sony Classical artist who has not been forced to go down-market, whether he would soon be accompanying Britney Spears on a CD of Schubert's lieder cycle 'Die Winterreise.' Mr. Perahia replied, laughing, 'My sons would like it if I did!' Fortunately for piano lovers everywhere, there are a number of midcareer greats like Mr. Perahia, Richard Goode, Andr s Schiff and Peter Serkin, who have not been tainted by the circus-like hucksterism. We can only hope that they, as well as younger, deserving talents, will be nurtured, instead of being picked up and discarded as impatiently as Yundi Li has been.
Benjamin Ivry
杭州市2008-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分类及发展导向
杭州市2008-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分类及发展导向
商报讯 根据杭州现有发展水平测算,到2015年,杭州的人均GDP将突破2万美元,进入发达城市行列。那么,在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甚至4万美元之后,杭州必须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产业体系?
在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杭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必须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建立一个既与世界接轨又有杭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制定了《杭州市2008-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分类及发展导向》。让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科技、文化、人才互为支撑,以创新性、知识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3+1”现代产业体系。“3”就是一、二、三次产业,“1”就是文化创意产业。
第一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都市农业,包括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第二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传统优势工业、新型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大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业、商贸物流业、软件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八大门类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重点,它既归属现代服务业,又与其他现代服务业有很大不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人脑+电脑+文化”,是典型的“大脑经济”。杭州将集中发展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门类文化创意产业,全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都市农业,包括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城郊、远郊、山区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生态环境,推进集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1 传统农业
1.1.1 六大优势产业
1.1.1.1 茶叶
1.1.1.2 花卉苗木
1.1.1.3 水产
1.1.1.4 畜禽
1.1.1.5 蔬菜
1.1.1.6 竹业
1.1.2 五大特色产业
1.1.2.1 水果
1.1.2.2 干果
1.1.2.3 蚕桑
1.1.2.4 药材
1.1.2.5 蜂业
1.1.3 传统基础产业
1.1.3.1 粮食
1.1.3.2 油料作物
1.2 现代农业
1.2.1 生态农业
1.2.1.1 生态公益林
1.2.1.2 速生丰产林
1.2.1.3 湿地保护
1.2.1.4 森林资源保护
1.2.1.5 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
1.2.2 休闲观光农业
1.2.2.1 休闲农业
1.2.2.2 观光农业
1.2.2.3 农家乐
1.2.3 设施农业
1.2.3.1 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
1.2.3.2 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1.2.3.3 大型灌区及水利设施建设
1.2.3.4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1.2.3.5 农业生物基因工程
1.2.3.6 农业新型栽培技术及模式
1.2.3.7 农业机械服务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重点是纺织、丝绸、服装、食品、饮料、造纸、包装印刷等都市型工业。
——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特色精细化工业、新能源等高技术含量、高投入、高附加值和低污染、低消耗的重化工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信息产业、新型医药产业和新材料、环保产业。
2.1 传统优势工业
2.1.1 食品、饮料制造业
2.1.1.1 肉类、乳制品、淡水渔业产品加工
2.1.1.2 绿色有机食品,保鲜蔬菜
2.1.1.3 软饮料制造
2.1.1.4 方便食品,速冻食品
2.1.1.5 营养、保健食品
2.1.1.6 食品添加剂制造
2.1.1.7 食品调味品制造
2.1.2 纺织业
2.1.2.1 高档面料
2.1.2.2 新一代功能性复合面料
2.1.2.3 新型丝绸面料
2.1.2.4 特种纤维及其产品
2.1.2.5 纺织品及功能性纤维
2.1.3 服装加工业
2.1.3.1 女装
2.1.3.2 针织服装
2.1.3.3 丝绸服装
2.1.3.4 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2.1.4 造纸业
2.1.4.1 高速卷烟纸
2.1.4.2 长纤维纸
2.1.4.3 滤纸
2.1.4.4 其他特种纸
2.1.5 印刷、包装
2.1.5.1 新型包装材料
2.1.5.2 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
2.1.6 家具制造业
2.1.6.1 木质家具制造
2.1.6.2 金属家具制造
2.1.6.3 塑料家具制造
2.1.6.4 其他家具制造
2.1.7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1.7.1 文具制造
2.1.7.2 笔的制造
2.1.7.3 教学用模型及教具制造
2.1.7.4 球类制造
2.1.7.5 训练健身器材制造
2.1.7.6 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
2.1.7.7 其他文教体育用品制造
2.2 新型重化工业
2.2.1 通用设备制造业
2.2.1.1 机电仪一体化产品,高精度数控机床,专用数控设备
2.2.1.2 大型机电成套设备,高性能工业装备,自动化成套设备
2.2.1.3 节能型机电产品
2.2.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2.2.1 汽轮机、水轮机及辅机制造
2.2.2.2 风力发电成套设备
2.2.2.3 潮汐能发电成套设备
2.2.2.4 配电自动化系统,高压配电系统
2.2.2.5 天然气发电机组及成套设备
2.2.2.6 大型石油化工成套装置
2.2.2.7 高效节能内燃机
2.2.3 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
2.2.3.1 精密自动化仪器、仪表、主控系统装置
2.2.3.2 科学仪器设备,新型传感器
2.2.3.3 电力电子器件及变流装置
2.2.3.4 高精度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专用数控设备
2.2.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2.4.1 各类工程船舶、双体船
2.2.4.2 中高档游艇、赛艇
2.2.4.3 船用变速箱等船舶配套产品
2.2.4.4 轨道交通、铁路客运专线系统及设备
2.2.4.5 汽车整车(含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2.2.4.6 汽车零部件
2.2.4.7 仓储物流所需的各类搬运设备
2.2.4.8 各类客货梯、自动扶梯
2.2.4.9 立体车库
2.2.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2.2.5.1 高技术含量、高投入、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的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2.2.5.2 乙烯裂解下游有机原料和新型合成材料
2.2.5.3 农用化工产品,包括易回收、可降解的薄膜和渗透气化膜,多元素混合复合肥料,新型除草剂
2.2.5.4 橡胶制品,主要包括高级子午线轮胎,特种、合成橡胶制品
2.2.6 海洋产业
2.2.6.1 港口机械设备
2.2.6.2 海洋信息设备
2.2.6.3 海洋生物医药与保健食品
2.2.6.4 海水淡化技术与设备
2.3 高新技术产业
2.3.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3.1.1 集成电路
2.3.1.2 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和新型电子元器件
2.3.1.3 网络与通信设备
2.3.1.4 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产品与系统
2.3.1.5 数字音视频产品
2.3.1.6 应用变频控制、模糊逻辑控制等技术家用产品
2.3.1.7 智能化低压电器、配电自动化系统、高压自动化系统
2.3.1.8 现代传感技术、故障诊断和自动控制技术
2.3.2 医药制造业
2.3.2.1 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发酵工程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生物材料及产品,功能性食品
2.3.2.2 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系列产品与检测试剂,新型给药技术及药物新剂型
2.3.2.3 生物技术药物,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基因重组疫苗、生物诊断试剂
2.3.2.4 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包括新型抗肿瘤、心脑血管病、抗病毒、抗感染类药物及老年性疾病防治类药物等新型化学药物制剂
2.3.2.5 中药现代化项目
2.3.2.6 新型医疗器械、仪器及药用包装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医学信息技术及远程医疗
2.3.3 新材料新能源
2.3.3.1 钢结构材料,包括大跨度空间结构、高层及多层钢结构、轻钢结构
2.3.3.2 优质浮法玻璃及深加工产品,节能建筑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
2.3.3.3 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材料、新型陶瓷、资源综合利用类建筑材料等
2.3.3.4 非金属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材料,聚碳材料等
2.3.3.5 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及新型催化剂
2.3.3.6 特种功能材料,纤维材料,膜材料及组件
2.3.3.7 太阳能转换材料,LED半导体节能材料
2.3.3.8 新型电源、节能储能技术
2.3.4 环保产业
2.3.4.1 环保机械设备
2.3.4.2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
2.3.4.3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及装置
2.3.4.4 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
2.3.4.5 高效低污染燃煤技术及发电系统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大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业、商贸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八大门类现代服务业。
3.1 旅游业
3.1.1 旅行社
3.1.2 文艺创作与表演
3.1.3 文物及文化保护
3.1.4 艺术表演场馆
3.1.5 娱乐业
3.1.6 游览景区管理
3.1.6.1 风景名胜区管理
3.1.6.2 公园管理
3.1.6.3 其他游览景区管理
3.1.7 住宿业
3.1.7.1 旅游饭店
3.1.7.2 一般住宿
3.1.7.3 其他住宿服务
3.2 金融业
3.2.1 银行业
3.2.1.1 商业银行
3.2.1.2 其他银行
3.2.2 证券业
3.2.2.1 证券市场管理
3.2.2.2 证券经纪与交易
3.2.2.3 证券投资
3.2.2.4 证券分析与咨询
3.2.3 保险业
3.2.3.1 人寿保险
3.2.3.2 非人寿保险
3.2.3.3 保险辅助服务
3.2.4 其他金融活动
3.2.4.1 金融信托与管理
3.2.4.2 金融租赁
3.2.4.3 财务公司
3.2.4.4 邮政储蓄
3.2.4.5 典当
3.2.4.6 金融担保活动
3.2.4.7 产业投资
3.2.4.8 创业投资
3.2.4.9 产权交易
3.3 商贸物流业
3.3.1 批发业
3.3.1.1 农畜产品批发
3.3.1.2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
3.3.1.3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
3.3.1.4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
3.3.1.5 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
3.3.1.6 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
3.3.1.7 贸易经纪及代理
3.3.2 零售业
3.3.2.1 综合零售
3.3.2.2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
3.3.2.3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
3.3.2.4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
3.3.2.5 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
3.3.2.6 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
3.3.2.7 五金、家具及室内装修材料专门零售
3.3.2.8 无店铺及其他零售
3.3.3 餐饮业
3.3.3.1 正餐服务
3.3.3.2 快餐服务
3.3.3.3 其他餐饮服务
3.3.4 交通运输、仓储业
3.3.4.1 铁路运输业
3.3.4.2 道路运输业
3.3.4.3 水上运输业
3.3.4.4 航空运输业
3.3.4.5 管道运输业
3.3.4.6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代理业
3.3.4.7 装卸搬运
3.3.4.8 运输代理服务
3.3.4.9 仓储业
3.4 信息服务与软件业
3.4.1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3.4.1.1 电信
3.4.1.2 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3.4.1.3 卫星传输服务
3.4.1.4 数据增值业务
3.4.2 数字电视产业
3.4.3 互联网经济产业
3.4.3.1 电子商务
3.4.3.2 搜索引挚
3.4.3.3 即时通信
3.4.3.4 网络游戏
3.4.3.5 其他互联网服务
3.4.4 计算机服务
3.4.4.1 计算机系统服务
3.4.4.2 数据处理
3.4.4.3 计算机维护
3.4.4.4 其他计算机服务
3.4.5 软件服务
3.4.5.1 基础软件服务
3.4.5.2 应用软件服务
3.5 中介服务业
3.5.1 企业管理服务
3.5.1.1 企业管理机构
3.5.1.2 投资与资产管理
3.5.1.3 其他企业管理服务
3.5.2 法律服务
3.5.2.1 律师及相关的法律服务
3.5.2.2 公证服务
3.5.2.3 其他法律服务
3.5.3 咨询与调查
3.5.3.1 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
3.5.3.2 市场调查
3.5.3.3 社会经济咨询
3.5.3.4 其他专业咨询
3.5.4 广告业
3.5.5 知识产权服务
3.5.6 职业中介服务
3.5.7 市场管理
3.5.8 其他商务服务
3.5.8.1 包装服务
3.5.8.2 保安服务
3.5.8.3 办公服务
3.5.8.4 会议展览服务
3.6 房地产业
3.6.1 房地产开发经营
3.6.2 物业管理
3.6.3 房地产中介服务
3.6.4 其他房地产活动
3.7 社区服务业
3.7.1 家庭服务
3.7.2 托儿所
3.7.3 洗染服务
3.7.4 理发及美容保健服务
3.7.5 洗浴服务
3.7.6 婚姻服务
3.7.7 摄影扩印服务
3.7.8 清洁服务
3.7.9 养老服务
3.7.10 其他居民服务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既归属于现代服务业,又与现代服务业的其他门类有很大不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人脑+电脑+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智慧经济”、“大脑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八大类现代服务业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单独作为一类,形成“3+1”产业分类。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重点发展行业。
需要说明的是,该分类主要是为了体现产业导向,文化创意产业八大重点发展行业与现代服务业八大门类在旅游业、信息服务业两个方面有所重叠。
4.1 信息服务业
4.1.1 互联网信息服务
4.1.2 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4.1.3 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4.1.3 数字电视服务
4.1.4 卫星传输服务
4.1.5 其他计算机服务
4.1.6 基础软件服务
4.1.7 应用软件服务
4.1.8 其他软件服务
4.2 动漫游戏业
4.2.1 动漫制作
4.2.2 网络游戏
4.3 设计服务业
4.3.1 建筑装饰设计
4.3.2 工程勘察设计
4.3.3 规划管理
4.3.4 工程管理服务
4.3.5 其他专业技术服务(含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
4.3.6 广告业
4.4 现代传媒业
4.4.1 新闻业
4.4.2 广播
4.4.3 电视
4.4.4 电影制作与发行
4.4.5 电影放映
4.4.6 音像制作
4.4.7 图书出版
4.4.8 报纸出版
4.4.9 期刊出版
4.4.10 音像制品出版
4.4.11 电子出版物出版
4.4.12 其他出版
4.4.13 书、报、刊印刷
4.4.14 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
4.4.15 记录媒介的复制
4.4.16 图书批发
4.4.17 图书零售
4.4.18 报刊批发
4.4.19 报刊零售
4.4.20 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
4.4.21 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零售
4.4.22 图书及音像制品出租
4.5 艺术品业
4.5.1 园林、陈设艺术及其他陶瓷制品制造
4.5.2 雕塑工艺制造
4.5.3 金属工艺品制造
4.5.4 漆器工艺品制造
4.5.5 花画工艺品制造
4.5.6 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制造
4.5.7 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
4.5.8 地毯、挂毯制造
4.5.9 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制造
4.5.10 其他工艺美术品制造
4.5.11 文物及文化保护
4.5.12 其他文化艺术
4.6 教育培训业
4.6.1 中等专业教育
4.6.2 职业中学教育
4.6.3 技工学校教育
4.6.4 其他中等教育
4.6.5 普通高等教育
4.6.6 成人高等教育
4.6.7 职业技能培训
4.6.8 其他教育
4.7 文化休闲旅游业
4.7.1 旅行社
4.7.2 野生动物保护
4.7.3 风景名胜区管理
4.7.4 公园管理
4.7.5 其他游览景区管理
4.7.6 室内娱乐活动
4.7.7 游乐园
4.7.8 休闲健身娱乐活动
4.7.9 其他娱乐活动
4.7.10 理发及美容保健服务
4.7.11 婚姻服务
4.7.12 摄影扩印服务
4.7.13 文艺创作与表演
4.7.14 艺术表演场馆
4.7.15 群众文化活动
4.7.16 文化艺术经纪代理
4.8 文化会展业
4.8.1 会议及展览服务
4.8.2 博物馆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mrsb/html/2008-12/30/content_574464.htm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mrsb/html/2008-12/30/content_574350.htm
杭州今后重点鼓励发展哪些行业?
最新发布的一份现代产业分类指南明确了杭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
记者 张鹏2008-12-30
本报讯 国际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杭州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杭州的产业经济如何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是眼下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点。
为进一步明确杭州产业发展的战略导向和战略重点,更好地指导产业转型升级,日前,杭州正式发布了《杭州市2008—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分类及发展导向》(以下简称《导向》)。
为产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做大做强做优产业,必须坚持以转型升级为手段,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回答好在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甚至4万美元之后,杭州将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产业体系这一问题。
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必须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建立一个既与世界接轨又有杭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即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科技、文化、人才互为支撑,以创新性、知识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性为主要特征的“3+1”现代产业体系。“3”就是第一、二、三产业,“1”就是文化创意产业。
此次发布的《导向》,就是根据国家产业分类指标体系,结合杭州产业发展实际,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按照“一级产业、二级产业、三级产业、四级产业”4个层次,对杭州产业门类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杭州2008—2015年产业分类与发展导向,进一步明确了杭州产业发展的战略导向和战略重点。
全面阐释“3+1”现代产业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进行的产业分类,不是对杭州所有行业和产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列入此次产业分类目录的,主要是今后杭州需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和产品,也是对“3+1”现代产业体系的全面阐释。
在具体的产业分类中,可以发现很多新类型、新提法、新思路。
第一产业:都市农业是发展重点
第一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都市农业,包括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城郊、远郊、山区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生态环境,推进集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休闲农业、农家乐、湿地保护、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农业机械服务等新兴产业类型,都出现在分类目录中。
第二产业:明确三个重点发展方向
第二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有三个:
——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重点是纺织、丝绸、服装、食品、饮料、造纸、包装印刷等都市型工业。如绿色有机食品、保鲜蔬菜、方便食品、保健食品、高档面料、新型丝绸面料、新型包装材料等项目。
——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特色精细化工业、新能源等高技术含量、高投入、高附加值和低污染、低消耗的重化工业。如风力发电成套设备、中高档游艇、赛艇、汽车整车(含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立体车库等项目。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信息产业、新型医药产业和新材料、环保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信息安全产品、数字音视频产品、新型疫苗、中药现代化项目、纳米材料、太阳能转换材料等项目。
第三产业:首推八大现代服务业
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大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业、商贸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八大门类现代服务业。
在这八大门类现代服务业中,也不乏一些新兴产业类型。如金融租赁、产业投资、创业投资、无店铺零售、快餐服务、电子商务、即时通信、网络游戏、软件服务,以及托儿所、洗染、养老等各类社区服务。
文化创意产业:人脑+电脑+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既归属于现代服务业,又与现代服务业的其他门类有很大不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人脑+电脑+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智慧经济”、“大脑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八大类现代服务业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单独作为一类,形成“3+1”产业分类。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重点发展行业。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目录中,既有人们熟悉的电影制作与发行、音像制作、图书出版、会议及展览服务等产业类型,也有动漫制作、卫星传输服务、记录媒介复制、文化艺术经纪代理等新兴门类。同时,诸如陶瓷制品制造、漆器工艺品制造、花画工艺品制造、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型,也出现在了分类目录中。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08-12/30/content_573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