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星期五
2010年12月25日星期六
包容式增长与企业公民
包容式增长与企业公民
吴伯凡 2010-12-10 23:39:37
每一种有成长性的观念都要经历三个阶段。最初,大多数人对它漠然置之,一部分人甚至明显地抵触它;接下来,一部分人感受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部分人觉得它与自己格格不入;最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自己早就有了这样的认识。
七年前,21世纪报系将“企业公民”的理念引入中国。经过我们持续的努力,“做企业公民”正在成为中国商业世界的一种“常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对“企业公民”有了深度共识。即使多数企业都认识到做企业公民的必要性,但在出于外在强制的必要性与出于内在需求的必要性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认知差距。
至今为止,不少企业仍然是在“责任”的意义上理解“企业公民”,而“公民”最重要的特点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而不是单一的责任。企业的责任(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责任)不是利他主义式的单向责任,而是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存互利的互动责任。“企业公民”与其说是一种商业伦理观,不如说是一种商业战略和商业世界观。
通常认为,企业的高绩效有赖于企业卓有成效的管理。但这里所谓的管理,通常是指内部性管理——企业的人财物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但企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企业更加依赖边界外资源,而且信息技术让企业经营活动越来越趋于透明。这些变化正在改写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客户、员工、合作伙伴)之间的权力关系和权力态势。过去那种粗暴的强制关系和简单的交易关系越来越让位于通过平等对话达成共识的关系。企业管理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企业被迫置身于要素复杂的社会生态关系中,简单的商业交易涵盖不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全部内容,单向度的经济增长不得不转向多向度的企业成长。一句话,单一性、排他性增长(Exclusive Growth)不得不让位于多向度、包容式增长(inclusive Growth),企业不得不转向“包容式经营和管理”。
“包容”思维的反面就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一俊遮百丑”。事实上,中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暗中遵循着这样的心智模式。这是经历过极度贫穷和不发展的人们自然产生的心智模式。这种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能够创造某种单向度的成功奇迹,但这是以无视巨大的隐性成本和隐性约束条件为前提的,当这种成功奇迹足够巨大时,隐性的成本和约束条件会突然显性化,本来就不可持续的奇迹会自然中止。
2010年对于中国企业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正是各种隐性成本和隐性约束显性化的一年。年初发生在深圳和广州企业的群体性事件,接近年末发生的蒙牛伊利公关大战,奇虎360与腾讯之间的剧烈争斗,都在提示我们,中国企业必须寻求经营范式的变革了,“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富士康事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员工再也不是以前的员工。他们是作为人,而不是作为打工仔、打工妹活着的。他们的父母曾经在比现在差得多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和生活,那是因为他们几乎是在逼近底线的生存状态来走进工厂的。各种苛刻的约束条件,“农一代”也能接受,甚至是能够得到某种满足。他们对自己的权利要求可以压缩到(其实是被压缩到)极限,他们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于略有回报的苦役。但“农二代”与他们的父母是大异其趣的。他们在改革开放年代出生、成长,他们没有习惯低人一等的身份定位。他们的父母视为当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可能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如果遇到某种刺激,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叛逆情绪,甚至选择像自杀这样极端行为。即使一个企业没有出现这种令人惊惧的极端行为,员工的效率和质量也不可能是优良的。让他们身心舒畅地工作,不再仅仅是履行法律和社会责任的问题,而是具有包容性因而更有效的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刚刚过去的蒙牛伊利之争、“3Q大战”也同样让我们意识到“包容”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价值,也是一种商业价值。
在非包容性心智模式下,对手的失败和损失就意味着我的成功和收获——蒙牛和伊利的争斗集中体现了这种心智模式。陷入争斗的双方忘记了,在他们双方之外,是产业的生态,如果这种生态遭受到损失,处于产业生态下的企业不可能安然无恙。这种底线下的争斗,重新定义了整个行业的品牌,在一个品牌大打折扣的行业中,企业的品牌不可能不大打折扣。以这样的方式攻击竞争对手,初衷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样的行为之所以事与愿违,是因为它所遵循的心智模式过时了。
这种与包容式经营相对立的刻薄式经营或者说狭隘式经营方式,将遇到越来越大的结构性障碍。原因在于,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已经形成一个沟通密切的关系网络,企业因为信息闭塞、利益相关方沟通和聚集成本高昂而获得的信息红利正在消失。在市场上反应敏捷的腾讯在3Q大战中表现得如此笨拙,如此语无伦次,原因在于腾讯的领导者和管理团队禀承的是已经过时的商业世界观和管理方法论,他们对包容式增长、包容式经营和管理的理念和实践相当陌生,他们不知道这已经是一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物”已经不太管用的商业世界。所以当他们惊谔地发现,当他们说认为对的话,做他们认为对的事情的时候,引发的确是完全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不知道,一个好的决策,并不再是单纯从企业的角度看是好的决策——有时甚至恰恰相反。经营再也不是在企业边界内的经营,如果仍然循着“我的地盘,听我的”套路做决策,最后的结果很可能让自己痛哭流涕。因为企业已经不再是在“我的地盘”上经营,而是在各利益相关方共有的地盘上经营,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我能”,千万不要自以为得计地追求“排他性增长”。
企业公民理念从诞生之初,就是与排他性对立的。它首先是一种“系统思考”的心智模式看待企业的成长——企业不只是股东的企业,股东有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自然需求,但股东只是利益相关方之一,在股东之外,还有其他的隐性的“出资人”,即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客户、员工和合作伙伴(甚至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利益相关方。企业只有在平衡各方利益,达到利益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才可能持续经营下去。“平衡、可持续”是高于其他一切经营目标的基本前提。
心智模式是一种我们很难自我觉察到但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判断和行为的“心灵地图”。一张时间和空间都错位的“心灵地图”会使我们陷入巨大的困惑甚至困境。可以说,“企业公民”是以包容式增长为主题的新商业世界和商业文明的“心灵地图”。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3/wMMDAwMDIxMDQwMQ.html
吴伯凡 2010-12-10 23:39:37
每一种有成长性的观念都要经历三个阶段。最初,大多数人对它漠然置之,一部分人甚至明显地抵触它;接下来,一部分人感受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部分人觉得它与自己格格不入;最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自己早就有了这样的认识。
七年前,21世纪报系将“企业公民”的理念引入中国。经过我们持续的努力,“做企业公民”正在成为中国商业世界的一种“常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对“企业公民”有了深度共识。即使多数企业都认识到做企业公民的必要性,但在出于外在强制的必要性与出于内在需求的必要性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认知差距。
至今为止,不少企业仍然是在“责任”的意义上理解“企业公民”,而“公民”最重要的特点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而不是单一的责任。企业的责任(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责任)不是利他主义式的单向责任,而是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存互利的互动责任。“企业公民”与其说是一种商业伦理观,不如说是一种商业战略和商业世界观。
通常认为,企业的高绩效有赖于企业卓有成效的管理。但这里所谓的管理,通常是指内部性管理——企业的人财物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但企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企业更加依赖边界外资源,而且信息技术让企业经营活动越来越趋于透明。这些变化正在改写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客户、员工、合作伙伴)之间的权力关系和权力态势。过去那种粗暴的强制关系和简单的交易关系越来越让位于通过平等对话达成共识的关系。企业管理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企业被迫置身于要素复杂的社会生态关系中,简单的商业交易涵盖不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全部内容,单向度的经济增长不得不转向多向度的企业成长。一句话,单一性、排他性增长(Exclusive Growth)不得不让位于多向度、包容式增长(inclusive Growth),企业不得不转向“包容式经营和管理”。
“包容”思维的反面就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一俊遮百丑”。事实上,中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暗中遵循着这样的心智模式。这是经历过极度贫穷和不发展的人们自然产生的心智模式。这种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能够创造某种单向度的成功奇迹,但这是以无视巨大的隐性成本和隐性约束条件为前提的,当这种成功奇迹足够巨大时,隐性的成本和约束条件会突然显性化,本来就不可持续的奇迹会自然中止。
2010年对于中国企业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正是各种隐性成本和隐性约束显性化的一年。年初发生在深圳和广州企业的群体性事件,接近年末发生的蒙牛伊利公关大战,奇虎360与腾讯之间的剧烈争斗,都在提示我们,中国企业必须寻求经营范式的变革了,“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富士康事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员工再也不是以前的员工。他们是作为人,而不是作为打工仔、打工妹活着的。他们的父母曾经在比现在差得多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和生活,那是因为他们几乎是在逼近底线的生存状态来走进工厂的。各种苛刻的约束条件,“农一代”也能接受,甚至是能够得到某种满足。他们对自己的权利要求可以压缩到(其实是被压缩到)极限,他们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于略有回报的苦役。但“农二代”与他们的父母是大异其趣的。他们在改革开放年代出生、成长,他们没有习惯低人一等的身份定位。他们的父母视为当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可能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如果遇到某种刺激,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叛逆情绪,甚至选择像自杀这样极端行为。即使一个企业没有出现这种令人惊惧的极端行为,员工的效率和质量也不可能是优良的。让他们身心舒畅地工作,不再仅仅是履行法律和社会责任的问题,而是具有包容性因而更有效的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刚刚过去的蒙牛伊利之争、“3Q大战”也同样让我们意识到“包容”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价值,也是一种商业价值。
在非包容性心智模式下,对手的失败和损失就意味着我的成功和收获——蒙牛和伊利的争斗集中体现了这种心智模式。陷入争斗的双方忘记了,在他们双方之外,是产业的生态,如果这种生态遭受到损失,处于产业生态下的企业不可能安然无恙。这种底线下的争斗,重新定义了整个行业的品牌,在一个品牌大打折扣的行业中,企业的品牌不可能不大打折扣。以这样的方式攻击竞争对手,初衷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样的行为之所以事与愿违,是因为它所遵循的心智模式过时了。
这种与包容式经营相对立的刻薄式经营或者说狭隘式经营方式,将遇到越来越大的结构性障碍。原因在于,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已经形成一个沟通密切的关系网络,企业因为信息闭塞、利益相关方沟通和聚集成本高昂而获得的信息红利正在消失。在市场上反应敏捷的腾讯在3Q大战中表现得如此笨拙,如此语无伦次,原因在于腾讯的领导者和管理团队禀承的是已经过时的商业世界观和管理方法论,他们对包容式增长、包容式经营和管理的理念和实践相当陌生,他们不知道这已经是一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物”已经不太管用的商业世界。所以当他们惊谔地发现,当他们说认为对的话,做他们认为对的事情的时候,引发的确是完全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不知道,一个好的决策,并不再是单纯从企业的角度看是好的决策——有时甚至恰恰相反。经营再也不是在企业边界内的经营,如果仍然循着“我的地盘,听我的”套路做决策,最后的结果很可能让自己痛哭流涕。因为企业已经不再是在“我的地盘”上经营,而是在各利益相关方共有的地盘上经营,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我能”,千万不要自以为得计地追求“排他性增长”。
企业公民理念从诞生之初,就是与排他性对立的。它首先是一种“系统思考”的心智模式看待企业的成长——企业不只是股东的企业,股东有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自然需求,但股东只是利益相关方之一,在股东之外,还有其他的隐性的“出资人”,即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客户、员工和合作伙伴(甚至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利益相关方。企业只有在平衡各方利益,达到利益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才可能持续经营下去。“平衡、可持续”是高于其他一切经营目标的基本前提。
心智模式是一种我们很难自我觉察到但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判断和行为的“心灵地图”。一张时间和空间都错位的“心灵地图”会使我们陷入巨大的困惑甚至困境。可以说,“企业公民”是以包容式增长为主题的新商业世界和商业文明的“心灵地图”。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3/wMMDAwMDIxMDQwMQ.html
2010年12月20日星期一
像波洛一样阅读一个人——“东西”的秘密语言
一个人的所有物——书、音乐、照片、海报、咖啡杯、香水、高跟鞋、墙壁、书桌甚至垃圾,都包含了个性的线索,这些“东西”比面对面的交谈泄露更多关于他的个性、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信息,甚至超过他最好的朋友所能告诉你的。
记者◎陈赛
像波洛一样阅人
“当你第一次进入一个房间时,你得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这里都有些什么东西?比如这里有几本书。这是好的开始——书能泄露很多信息,包括主人的爱好与品位。第二个问题,这个东西是什么状态?它是怎么被使用的?这些书被读过了吗,还是随便翻了一下?书页上有笔记吗?或者能抖出一些松饼屑?第三个问题是位置。一本书所在的位置会告诉你它真正的心理功能是什么?它是放在客厅的书架上展示给别人看的,还是放在床头夜间慢慢研读的?”
萨姆·戈斯林,美国得州大学的心理系教授,《窥探术》一书的作者,也是“窥探学派”(Snooponology)的开创者。这位教授喜欢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我曾经因为动物的个性问题采访过他,无意中发现他还有一项更有趣的研究,关于“东西”怎么泄露人的个性和内心世界。他的研究方法很简单,两组调查员,一组调查人,用传统的问卷、访谈等方法,另一组则调查这些人的房间,从空间里找线索。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窥探者。”戈斯林教授告诉本刊记者,“从第一次见面开始,你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搜集对方身上的各种线索,衣着的品位、香水的味道、握手的力度,说话的语气……从而形成对这个人的基本判断。”
阅人到了最高境界,就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大侦探波洛,一叶落而知秋。在《尼罗河的惨案》中,波洛觉得希蒙对太太的爱慕显得太做作——那样一个平凡、不善辞令的英国人,照理是不惯于流露感情的。这一点印象后来成了破案的关键之一。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观察者。一个研究显示,当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你对这个人的印象能达到20%的准确度。亲近的朋友或者配偶可以达到35%,几乎没有人能达到60%以上。即使对于自己,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极少,也很少人知道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子的。
“阅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戈斯林教授说,“你得调动很多认知能力和心理资源,包括观察、记忆、推断、情感,去猜测和判断另外一个人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事?如果没有这种观察和揣测他人想法与感觉的能力,我们无法处理哪怕最简单的社交情境,遑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人未必是天生爱说谎,只是有意无意,对人对己,我们都会选择性地遗漏一部分信息。这就是阅人的盲点——你的信息常常是匮乏的。”戈斯林教授告诉本刊记者,“我的研究越深入,我越相信心智之外的东西更能反映心智之内的东西,尤其像卧室、浴室、书房、办公室之类的地方,散落了关于一个人的品位、习惯和个性等许多线索,日积月累,是很难作伪的。”
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是否有责任感,可以观察他们的卧室和办公室。房间的整洁有序与一个人的责任感之间关联度极高——书桌上的日历、笔筒、即时贴,墙角的杂货箱,按字母顺序编排的书架等等,都是对秩序的渴望。
如果你走进一间屋子,觉得这个屋子很有特色,比如沙发是用旧船身制作而成,或者图画是倒挂的,或者餐桌表面喷涂着各种图案——你发现了一个有力线索证明房主是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开放性高的人在创造性和想象力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以达·芬奇为典型代表。
办公室里的装饰物和个性化物品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一个员工的外向性。外向者喜欢展示与自己的成就与价值相关的阅读资料。他们还喜欢与人交往,所以办公室的门经常是开着的,沙发会很舒服,桌上摆了糖果,吸引人们在这里停留。颜色也是一种很有力的线索。办公室里大胆的颜色说明主人权力很大,而且精力充沛。至于没有办公室的小职员们,仅仅观察他们的办公桌就可以找到很多线索。一张空荡荡的桌子常常暗示了对工作的不满或者不够投入。桌上一盘绿色植物则可能说明了他是个充满热情、对这份工作有长远计划的员工。
美国东肯塔基大学的研究员梅瑞迪斯·威尔斯针对不同工作领域的230多人开展了一项研究,发现喜欢装饰自己办公室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更有满足感和投入感,身体也更健康。
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是心理学上最常用的五个人格维度。它们描述了一个人最基本的个性特征,比如开放性代表好奇心、创造力,责任感是指自律、控制力、计划性,外向性是指外向、热情、喜欢占主导地位,宜人性是友好、信任、充满同情心,神经质则是伍迪·艾伦式的人物,焦虑、紧张、情绪化。物理空间里关于焦虑的线索并不多见,除了黑衣服和励志海报。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穿黑衣服,或者办公室里挂着励志海报,则此人很可能情绪不稳定。
无论定义一个人是忧郁、内向,或者把自己凌乱的房间解释为“创造性”,我们似乎都能从这种分类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安慰。但是,如果你的“窥探”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你得到的只是一张粗线条的肖像画,没有细节,没有灵魂,应付一面之缘可以,但恐怕不敢拿它来选择爱人。
“东西”的秘密语言
90年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曾经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当我们试图理解一个人时,怎么才算真正理解他呢?如何从一个系统的科学角度理解一个人?”
他自己给出的答案包含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基本的个性特征,即“大五人格”;第二层面是角色、目标、价值观,即一个人关心什么?在人生的某个特定阶段想要什么?第三层面是身份,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将生活中的不同元素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关于自我的故事。
作为一名传统心理学家,麦克亚当斯的工具是问卷和访谈。虽然他设计的问卷非常精彩,也的确获得了很多丰富的个性信息,但戈斯林教授认为,普通人不必通过那么正规的方法去了解一个人。事实上,对“东西”的窥探同样可深可浅,关键在于你挖掘线索的广度和深度。
有一次,戈斯林教授正在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丽莎家中做客。她的书架上放着一本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这本书的位置引起了他的好奇——它被单独放在一个书架顶端的一个小平台上,一个很隆重的位置。他决定根据这条线索直接询问她。她说这本书是前男友送的,海明威在书中追忆的成名前在巴黎的那段生活让她非常着迷。她认为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葛楚德·史坦等人一样,一开始也许怀才不遇,但最终会令世人瞩目,哪怕有些人在死后方证明自己的价值。
从丽莎的书架、音乐集和房间的装饰风格,戈斯林教授基本可以判定这是一个浪漫的文艺女青年,但她对《流动的盛宴》的特殊感情泄露了更多的信息。后来,在她的电子邮件签名中,他看到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伟大的精神总是受到平庸之辈的强烈反抗”……当看到她的网络ID——“丽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时,他对她的个性已经没有什么疑虑了。
戈斯林的《窥探术》中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读起来像短篇侦探小说,但因为有个性心理学与环境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做基础,你可以直接拿来做实战指南。
按照心理功能,戈斯林教授将一个窥探者可以寻找的线索分为三种——身份标签、情绪调节器和行为痕迹。身份标签是关于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最好的例子是照片,尤其是裱在相框里的照片,因为这些都是主人希望记录,并展示出来的关于自我形象的瞬间。一张旅行的照片是揭示“旅行者”的身份,与父母亲密相拥的照片是表明自己的乖女儿身份,一个年轻人接受奖状的照片是表明自己的成功和荣誉……有些照片因为与人生的一些重大关节联系在一起,可能会揭示很深刻的心理内容。我在MIT采访一位著名的生物学教授时,发现他的办公室墙壁上贴的大都是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尤其是与祖父在一起种花、盖房子的照片,而不是像其他教授一样,贴的是自己的学术成就。后来的采访中,这位年近七旬仍然精力充沛的教授告诉我,他研究生涯中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追溯到小时候祖父手把手教给他的东西。
身份标签可以是贴给别人看,也可以是贴给自己看。所以,一个高水平的窥探者,不是仅仅从一个观察者的眼光看待这些物品,还应该尝试代入主人的角色来观察。当你坐在主人常坐的椅子上环顾四周时,往往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线索。一张照片因为摆放方式的不同,可能暗示了完全不同的心理功能。当然,如果你进入一个房间,发现一张照片都没有,这可能同样表达了关键的个性特征。
身份标签还可以出现在T恤、徽章、文身、鼻环、海报,甚至鞋子上。匡威被耐克收购后,一个穿了多年匡威帆布鞋的朋友觉得被当面扇了一个耳光。匡威所代表的嬉皮和特立独行的气质已经变成他对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有时候我们的确会试图“改造”自己的空间,给人留下一个更好的印象。但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这种企图总是与内心深处一个更隐秘的愿望相互斗争: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我们更希望别人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这种心理趋势在虚拟空间中尤其明显。根据戈斯林教授对Facebook用户的研究,绝大部分人都在社交网络上试图表达和交流一个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一个更加理想化的虚拟身份。
在虚拟世界里,人拥有更多的控制权和表达欲,而且身份标签都有清晰的来源,因此也更容易辨识。像邮件名字、论坛ID、MSN头像、签名等,都很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一连串毫无意义的数字组成的ID很可能指向一个内向者,一个稀奇古怪的ID后面很可能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ID还能很容易地检测出一个人的自恋倾向。根据社交网站上朋友的多寡,你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外向。如果你的朋友喜欢拿名人名言做MSN签名,而且又不至于更换得太频繁的话,你很可能从他的签名中发现他的核心价值观。
英国《卫报》有个专栏叫“作家的书房”,专门拍摄和介绍英国当代一些著名作家的书房。自从读了《窥探术》之后,我就拿这个专栏练手,根据书房照片猜测作家的个性与写作风格,然后看他们自己的介绍文字加以验证。
一位爱尔兰诗人的书房让我大为费解。这诗人叫做谢默斯·希尼,书房的各种线索都表明他是一位严谨、自律、高度专注的人,但他书桌附近有一个用玻璃罩住的怪鸟标本,给人一种很无厘头的感觉。看过他的介绍之后才知道,原来他为了做成自己书桌的那棵树的牺牲感到惶恐,他怕自己的书房太舒适了便再也写不出东西,于是搞了一只鸬鹚标本站在那里监视自己的工作……
如此看来,鸬鹚标本是一个情感调节器,虽然比较怪异。书籍、音乐、电影、家庭照片、旅行纪念品、母亲的旧家具、祖母的茶壶,甚至墙面的颜色,这些都是情感调节器,能帮助一个人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或者专注于眼前的某项工作。
根据戈斯林教授的研究,在所有的情感调节器中,音乐是最可靠的线索。即使面对一个陌生人,只要瞥一眼他的iPod播放列表,你就可以迅速得到他平常并不显露的许多心理信息,比靠外表、衣着、电影,或者政治倾向来判断更可靠。比如摇滚爱好者倾向于焦虑,不怎么友好,但更开放,具有艺术气息。他们尊崇勇气和想象力,对葡萄酒和鸡尾酒没太大兴趣,但可能大量饮用啤酒。
古典音乐爱好者更友好,有责任感,情感上更稳定,追求智慧与内心的和谐。重金属和说唱音乐迷通常比较害羞。内向的人喜欢沉思性的音乐,他们会迷恋巴赫赋格曲中的数学对称,或者肖邦、德彪西音乐的复杂性。在电影品味上,他们更容易被《出租车司机》、《迷失东京》、《哈洛与慕德》吸引。
如果你在一个人的房间里发现许多音乐录影带、动作电影,则这个人很可能是外向型的,因为外向型人格的人追求感官刺激,比如狂野的颜色、性与暴力的主题。你还经常会在摇滚音乐会、舞厅、剧院之类的地方见到外向者,这些环境都是高度社交、高度刺激的。
如果一个人对各种音乐类型都能照单全收,那么你基本可以判断他是一个高开放性的人。开放性强调了一个人兴趣的广泛性以及对各种不同观点的赏识。对一般人而言,音乐上的冒险性从20岁之前就结束了,他们喜欢的音乐停留在高中时代或者大学时代的老歌,但开放性高的人会始终追求新的音乐风格。
宠物也许不应该列入“东西”的行列,但对主人起到非常重要的情感调节作用。戈斯林教授专门研究过“猫人”和“狗人”的区别。与猫相比,狗更爱热闹,喜社交,所以喜欢狗的人也通常会有更高的社交性。总体上,“狗人”比“猫人”更倾向于外向型性格,更友好,也更尽责,而“猫人”则更倾向于神经质,也更开放。“猫人”通常独居,生活在公寓里,而“狗人”更倾向于结婚生子,住大房子。独身女人最可能拥有一只猫。
第三种线索叫行为痕迹。行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只有一部分行为会在环境中留下物质痕迹,比如桌上一个脏的空咖啡杯,那是你不愿意清洗而留下的痕迹。钱包、手提箱、书桌、地板、床头、梳妆台、毛巾架、冰箱,甚至垃圾堆,都是寻找行为痕迹的好地方。有时候,你甚至会在一个人的脸上找到行为痕迹——长时间的皱眉、怒视或者微笑,都会在脸上留下印记,越老越明显。
研究行为痕迹是一种不会打扰他人的窥探方式,但它必须是一种持续、稳定的行为模式。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人不会偶尔才想起去整理物品,他的每一天都是系统化地生活着。有些人在搬入新办公室之后,常常决心要进入一种崭新有序的状态,一开始他也许的确会有所进步,但一两年之后就会故态复萌。所以,如果我们真的对理解一个人感兴趣,就应该关注那些一致的行为、态度、情感以及思想线索,而不是迥然不同的信息。一位FBI探员说自己在调查犯罪现场的时候总是喜欢在房间里静坐一会儿。这样,他就能淡化一些过于醒目的线索,而让其他线索有现身的机会。
“第六感”
“如果我去中国,我会不知道怎么解释中国人的东西。一个男人不知道怎么解释女人的东西。你得有香水的知识,才能判断一款香水对女人的意义。一个时尚中人才能明白马克·雅各布斯的最新款式是什么意思。”戈斯林教授这样告诉本刊记者。
所以,窥探者的洞察力很多时候取决于知识的渊博程度。但是,对一个窥探者来说,更重要的是整合信息的能力。在窥探过程中,将单一的线索与某一种个性元素画上等号,是一种很危险的诱惑。我们常常希望根据一个人床头的毛绒熊玩具,或者一张整洁的桌子,就能判断一个人的为人如何。但这个世界要复杂得多,一个线索可能会修改另一个线索的意义。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线索,也许并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但它会打开一个窗口,让我们问一些本来不会去问的问题。就像波洛在《阳光下的罪恶》中所说的:“有点像你玩的拼图,夫人,我要把所有的碎片凑起来,就像一幅镶嵌画——很多的颜色,很多的式样——而每一片奇形怪状的小碎片,都一定要拼在它该在的地方。”
除了空间之外,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语言都会泄露他的真实想法。每一种碎片铺展开来,可能都是一门学问。美剧《别对我撒谎》就是一部关于怎么通过面部表情识别谎言的教科书。
握手的力度、走路的姿势、跳舞的姿态,都隐含了丰富的个性线索。60年代,美国摄影师菲利普·哈尔斯曼的《跳跃》汇集了当时社会名流、演员、政客、法官、工业巨头以及科学家的近200个跳跃镜头。几乎每个人物的跳跃方式都泄露了他们的个性。一个克制的跳跃(僵硬的头部和贴在身边的双臂)可能显示出你的谨慎,不按常规的跳跃则表现出创造力,达利先生起跳的时候与他构成完整画面的是从空中飞过的一只只猫和一桶桶水。
语言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线索。当一个人使用“我”的频率很高时,通常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对人比较防备。女性、自杀的诗人和沮丧的人都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心理学家还发现,当一个人说真话的时候,使用第一人称(我、我的)和排除性词语(但是、除了、没有)的频率比较高,这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思考过程。
最后盗用“超感警探”帕特克的一句话: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第六感”或“读心术”。把五种感官体验整合到一起,就是“第六感”。■
http://www.dooland.com/magazine/article_96013.html
记者◎陈赛
像波洛一样阅人
“当你第一次进入一个房间时,你得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这里都有些什么东西?比如这里有几本书。这是好的开始——书能泄露很多信息,包括主人的爱好与品位。第二个问题,这个东西是什么状态?它是怎么被使用的?这些书被读过了吗,还是随便翻了一下?书页上有笔记吗?或者能抖出一些松饼屑?第三个问题是位置。一本书所在的位置会告诉你它真正的心理功能是什么?它是放在客厅的书架上展示给别人看的,还是放在床头夜间慢慢研读的?”
萨姆·戈斯林,美国得州大学的心理系教授,《窥探术》一书的作者,也是“窥探学派”(Snooponology)的开创者。这位教授喜欢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我曾经因为动物的个性问题采访过他,无意中发现他还有一项更有趣的研究,关于“东西”怎么泄露人的个性和内心世界。他的研究方法很简单,两组调查员,一组调查人,用传统的问卷、访谈等方法,另一组则调查这些人的房间,从空间里找线索。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窥探者。”戈斯林教授告诉本刊记者,“从第一次见面开始,你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搜集对方身上的各种线索,衣着的品位、香水的味道、握手的力度,说话的语气……从而形成对这个人的基本判断。”
阅人到了最高境界,就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大侦探波洛,一叶落而知秋。在《尼罗河的惨案》中,波洛觉得希蒙对太太的爱慕显得太做作——那样一个平凡、不善辞令的英国人,照理是不惯于流露感情的。这一点印象后来成了破案的关键之一。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观察者。一个研究显示,当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你对这个人的印象能达到20%的准确度。亲近的朋友或者配偶可以达到35%,几乎没有人能达到60%以上。即使对于自己,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极少,也很少人知道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子的。
“阅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戈斯林教授说,“你得调动很多认知能力和心理资源,包括观察、记忆、推断、情感,去猜测和判断另外一个人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事?如果没有这种观察和揣测他人想法与感觉的能力,我们无法处理哪怕最简单的社交情境,遑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人未必是天生爱说谎,只是有意无意,对人对己,我们都会选择性地遗漏一部分信息。这就是阅人的盲点——你的信息常常是匮乏的。”戈斯林教授告诉本刊记者,“我的研究越深入,我越相信心智之外的东西更能反映心智之内的东西,尤其像卧室、浴室、书房、办公室之类的地方,散落了关于一个人的品位、习惯和个性等许多线索,日积月累,是很难作伪的。”
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是否有责任感,可以观察他们的卧室和办公室。房间的整洁有序与一个人的责任感之间关联度极高——书桌上的日历、笔筒、即时贴,墙角的杂货箱,按字母顺序编排的书架等等,都是对秩序的渴望。
如果你走进一间屋子,觉得这个屋子很有特色,比如沙发是用旧船身制作而成,或者图画是倒挂的,或者餐桌表面喷涂着各种图案——你发现了一个有力线索证明房主是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开放性高的人在创造性和想象力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以达·芬奇为典型代表。
办公室里的装饰物和个性化物品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一个员工的外向性。外向者喜欢展示与自己的成就与价值相关的阅读资料。他们还喜欢与人交往,所以办公室的门经常是开着的,沙发会很舒服,桌上摆了糖果,吸引人们在这里停留。颜色也是一种很有力的线索。办公室里大胆的颜色说明主人权力很大,而且精力充沛。至于没有办公室的小职员们,仅仅观察他们的办公桌就可以找到很多线索。一张空荡荡的桌子常常暗示了对工作的不满或者不够投入。桌上一盘绿色植物则可能说明了他是个充满热情、对这份工作有长远计划的员工。
美国东肯塔基大学的研究员梅瑞迪斯·威尔斯针对不同工作领域的230多人开展了一项研究,发现喜欢装饰自己办公室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更有满足感和投入感,身体也更健康。
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是心理学上最常用的五个人格维度。它们描述了一个人最基本的个性特征,比如开放性代表好奇心、创造力,责任感是指自律、控制力、计划性,外向性是指外向、热情、喜欢占主导地位,宜人性是友好、信任、充满同情心,神经质则是伍迪·艾伦式的人物,焦虑、紧张、情绪化。物理空间里关于焦虑的线索并不多见,除了黑衣服和励志海报。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穿黑衣服,或者办公室里挂着励志海报,则此人很可能情绪不稳定。
无论定义一个人是忧郁、内向,或者把自己凌乱的房间解释为“创造性”,我们似乎都能从这种分类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安慰。但是,如果你的“窥探”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你得到的只是一张粗线条的肖像画,没有细节,没有灵魂,应付一面之缘可以,但恐怕不敢拿它来选择爱人。
“东西”的秘密语言
90年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曾经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当我们试图理解一个人时,怎么才算真正理解他呢?如何从一个系统的科学角度理解一个人?”
他自己给出的答案包含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基本的个性特征,即“大五人格”;第二层面是角色、目标、价值观,即一个人关心什么?在人生的某个特定阶段想要什么?第三层面是身份,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将生活中的不同元素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关于自我的故事。
作为一名传统心理学家,麦克亚当斯的工具是问卷和访谈。虽然他设计的问卷非常精彩,也的确获得了很多丰富的个性信息,但戈斯林教授认为,普通人不必通过那么正规的方法去了解一个人。事实上,对“东西”的窥探同样可深可浅,关键在于你挖掘线索的广度和深度。
有一次,戈斯林教授正在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丽莎家中做客。她的书架上放着一本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这本书的位置引起了他的好奇——它被单独放在一个书架顶端的一个小平台上,一个很隆重的位置。他决定根据这条线索直接询问她。她说这本书是前男友送的,海明威在书中追忆的成名前在巴黎的那段生活让她非常着迷。她认为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葛楚德·史坦等人一样,一开始也许怀才不遇,但最终会令世人瞩目,哪怕有些人在死后方证明自己的价值。
从丽莎的书架、音乐集和房间的装饰风格,戈斯林教授基本可以判定这是一个浪漫的文艺女青年,但她对《流动的盛宴》的特殊感情泄露了更多的信息。后来,在她的电子邮件签名中,他看到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伟大的精神总是受到平庸之辈的强烈反抗”……当看到她的网络ID——“丽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时,他对她的个性已经没有什么疑虑了。
戈斯林的《窥探术》中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读起来像短篇侦探小说,但因为有个性心理学与环境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做基础,你可以直接拿来做实战指南。
按照心理功能,戈斯林教授将一个窥探者可以寻找的线索分为三种——身份标签、情绪调节器和行为痕迹。身份标签是关于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最好的例子是照片,尤其是裱在相框里的照片,因为这些都是主人希望记录,并展示出来的关于自我形象的瞬间。一张旅行的照片是揭示“旅行者”的身份,与父母亲密相拥的照片是表明自己的乖女儿身份,一个年轻人接受奖状的照片是表明自己的成功和荣誉……有些照片因为与人生的一些重大关节联系在一起,可能会揭示很深刻的心理内容。我在MIT采访一位著名的生物学教授时,发现他的办公室墙壁上贴的大都是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尤其是与祖父在一起种花、盖房子的照片,而不是像其他教授一样,贴的是自己的学术成就。后来的采访中,这位年近七旬仍然精力充沛的教授告诉我,他研究生涯中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追溯到小时候祖父手把手教给他的东西。
身份标签可以是贴给别人看,也可以是贴给自己看。所以,一个高水平的窥探者,不是仅仅从一个观察者的眼光看待这些物品,还应该尝试代入主人的角色来观察。当你坐在主人常坐的椅子上环顾四周时,往往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线索。一张照片因为摆放方式的不同,可能暗示了完全不同的心理功能。当然,如果你进入一个房间,发现一张照片都没有,这可能同样表达了关键的个性特征。
身份标签还可以出现在T恤、徽章、文身、鼻环、海报,甚至鞋子上。匡威被耐克收购后,一个穿了多年匡威帆布鞋的朋友觉得被当面扇了一个耳光。匡威所代表的嬉皮和特立独行的气质已经变成他对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有时候我们的确会试图“改造”自己的空间,给人留下一个更好的印象。但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这种企图总是与内心深处一个更隐秘的愿望相互斗争: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我们更希望别人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这种心理趋势在虚拟空间中尤其明显。根据戈斯林教授对Facebook用户的研究,绝大部分人都在社交网络上试图表达和交流一个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一个更加理想化的虚拟身份。
在虚拟世界里,人拥有更多的控制权和表达欲,而且身份标签都有清晰的来源,因此也更容易辨识。像邮件名字、论坛ID、MSN头像、签名等,都很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一连串毫无意义的数字组成的ID很可能指向一个内向者,一个稀奇古怪的ID后面很可能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ID还能很容易地检测出一个人的自恋倾向。根据社交网站上朋友的多寡,你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外向。如果你的朋友喜欢拿名人名言做MSN签名,而且又不至于更换得太频繁的话,你很可能从他的签名中发现他的核心价值观。
英国《卫报》有个专栏叫“作家的书房”,专门拍摄和介绍英国当代一些著名作家的书房。自从读了《窥探术》之后,我就拿这个专栏练手,根据书房照片猜测作家的个性与写作风格,然后看他们自己的介绍文字加以验证。
一位爱尔兰诗人的书房让我大为费解。这诗人叫做谢默斯·希尼,书房的各种线索都表明他是一位严谨、自律、高度专注的人,但他书桌附近有一个用玻璃罩住的怪鸟标本,给人一种很无厘头的感觉。看过他的介绍之后才知道,原来他为了做成自己书桌的那棵树的牺牲感到惶恐,他怕自己的书房太舒适了便再也写不出东西,于是搞了一只鸬鹚标本站在那里监视自己的工作……
如此看来,鸬鹚标本是一个情感调节器,虽然比较怪异。书籍、音乐、电影、家庭照片、旅行纪念品、母亲的旧家具、祖母的茶壶,甚至墙面的颜色,这些都是情感调节器,能帮助一个人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或者专注于眼前的某项工作。
根据戈斯林教授的研究,在所有的情感调节器中,音乐是最可靠的线索。即使面对一个陌生人,只要瞥一眼他的iPod播放列表,你就可以迅速得到他平常并不显露的许多心理信息,比靠外表、衣着、电影,或者政治倾向来判断更可靠。比如摇滚爱好者倾向于焦虑,不怎么友好,但更开放,具有艺术气息。他们尊崇勇气和想象力,对葡萄酒和鸡尾酒没太大兴趣,但可能大量饮用啤酒。
古典音乐爱好者更友好,有责任感,情感上更稳定,追求智慧与内心的和谐。重金属和说唱音乐迷通常比较害羞。内向的人喜欢沉思性的音乐,他们会迷恋巴赫赋格曲中的数学对称,或者肖邦、德彪西音乐的复杂性。在电影品味上,他们更容易被《出租车司机》、《迷失东京》、《哈洛与慕德》吸引。
如果你在一个人的房间里发现许多音乐录影带、动作电影,则这个人很可能是外向型的,因为外向型人格的人追求感官刺激,比如狂野的颜色、性与暴力的主题。你还经常会在摇滚音乐会、舞厅、剧院之类的地方见到外向者,这些环境都是高度社交、高度刺激的。
如果一个人对各种音乐类型都能照单全收,那么你基本可以判断他是一个高开放性的人。开放性强调了一个人兴趣的广泛性以及对各种不同观点的赏识。对一般人而言,音乐上的冒险性从20岁之前就结束了,他们喜欢的音乐停留在高中时代或者大学时代的老歌,但开放性高的人会始终追求新的音乐风格。
宠物也许不应该列入“东西”的行列,但对主人起到非常重要的情感调节作用。戈斯林教授专门研究过“猫人”和“狗人”的区别。与猫相比,狗更爱热闹,喜社交,所以喜欢狗的人也通常会有更高的社交性。总体上,“狗人”比“猫人”更倾向于外向型性格,更友好,也更尽责,而“猫人”则更倾向于神经质,也更开放。“猫人”通常独居,生活在公寓里,而“狗人”更倾向于结婚生子,住大房子。独身女人最可能拥有一只猫。
第三种线索叫行为痕迹。行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只有一部分行为会在环境中留下物质痕迹,比如桌上一个脏的空咖啡杯,那是你不愿意清洗而留下的痕迹。钱包、手提箱、书桌、地板、床头、梳妆台、毛巾架、冰箱,甚至垃圾堆,都是寻找行为痕迹的好地方。有时候,你甚至会在一个人的脸上找到行为痕迹——长时间的皱眉、怒视或者微笑,都会在脸上留下印记,越老越明显。
研究行为痕迹是一种不会打扰他人的窥探方式,但它必须是一种持续、稳定的行为模式。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人不会偶尔才想起去整理物品,他的每一天都是系统化地生活着。有些人在搬入新办公室之后,常常决心要进入一种崭新有序的状态,一开始他也许的确会有所进步,但一两年之后就会故态复萌。所以,如果我们真的对理解一个人感兴趣,就应该关注那些一致的行为、态度、情感以及思想线索,而不是迥然不同的信息。一位FBI探员说自己在调查犯罪现场的时候总是喜欢在房间里静坐一会儿。这样,他就能淡化一些过于醒目的线索,而让其他线索有现身的机会。
“第六感”
“如果我去中国,我会不知道怎么解释中国人的东西。一个男人不知道怎么解释女人的东西。你得有香水的知识,才能判断一款香水对女人的意义。一个时尚中人才能明白马克·雅各布斯的最新款式是什么意思。”戈斯林教授这样告诉本刊记者。
所以,窥探者的洞察力很多时候取决于知识的渊博程度。但是,对一个窥探者来说,更重要的是整合信息的能力。在窥探过程中,将单一的线索与某一种个性元素画上等号,是一种很危险的诱惑。我们常常希望根据一个人床头的毛绒熊玩具,或者一张整洁的桌子,就能判断一个人的为人如何。但这个世界要复杂得多,一个线索可能会修改另一个线索的意义。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线索,也许并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但它会打开一个窗口,让我们问一些本来不会去问的问题。就像波洛在《阳光下的罪恶》中所说的:“有点像你玩的拼图,夫人,我要把所有的碎片凑起来,就像一幅镶嵌画——很多的颜色,很多的式样——而每一片奇形怪状的小碎片,都一定要拼在它该在的地方。”
除了空间之外,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语言都会泄露他的真实想法。每一种碎片铺展开来,可能都是一门学问。美剧《别对我撒谎》就是一部关于怎么通过面部表情识别谎言的教科书。
握手的力度、走路的姿势、跳舞的姿态,都隐含了丰富的个性线索。60年代,美国摄影师菲利普·哈尔斯曼的《跳跃》汇集了当时社会名流、演员、政客、法官、工业巨头以及科学家的近200个跳跃镜头。几乎每个人物的跳跃方式都泄露了他们的个性。一个克制的跳跃(僵硬的头部和贴在身边的双臂)可能显示出你的谨慎,不按常规的跳跃则表现出创造力,达利先生起跳的时候与他构成完整画面的是从空中飞过的一只只猫和一桶桶水。
语言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线索。当一个人使用“我”的频率很高时,通常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对人比较防备。女性、自杀的诗人和沮丧的人都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心理学家还发现,当一个人说真话的时候,使用第一人称(我、我的)和排除性词语(但是、除了、没有)的频率比较高,这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思考过程。
最后盗用“超感警探”帕特克的一句话: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第六感”或“读心术”。把五种感官体验整合到一起,就是“第六感”。■
http://www.dooland.com/magazine/article_96013.html
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
films
山楂树之恋,张艺谋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徐克;刘德华,刘嘉玲,李冰冰,邓超
剑雨,吴宇森;杨紫琼,郑宇成,林熙蕾,徐熙媛,王学圻,余文乐等
城中大盗(The Town,2010),本·阿弗莱克
eat, pray, love;julia roberts
The.Owls.Of.Ga'Hoole.2010.猫头鹰王国:守卫者传奇
to be
赵氏孤儿
让子弹飞
非诚勿扰2
纳尼亚传奇3,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A Better Tomorrow 2010,无籍者/无敌者/韩版英雄本色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徐克;刘德华,刘嘉玲,李冰冰,邓超
剑雨,吴宇森;杨紫琼,郑宇成,林熙蕾,徐熙媛,王学圻,余文乐等
城中大盗(The Town,2010),本·阿弗莱克
eat, pray, love;julia roberts
The.Owls.Of.Ga'Hoole.2010.猫头鹰王国:守卫者传奇
to be
赵氏孤儿
让子弹飞
非诚勿扰2
纳尼亚传奇3,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A Better Tomorrow 2010,无籍者/无敌者/韩版英雄本色
books
1 佛祖在一号线,李海鹏
2 市场的逻辑,张维迎
3 云南/中国旅行指南系列,三联书店,叶孝忠//易晓春//毛燕鸿//胡圳 满足
4 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旅行指南系列,三联书店,(澳)Lonely Planet公司|译者:闵楠
5 权力与市场/奥地利学派译丛,(美)穆雷·罗斯巴德|主编:冯兴元|译者:刘云鹏//戴忠玉//李卫公|校注:姚中秋
6 除非灵魂拍手作歌,苗炜
7 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钻石版),中国人民大学,(美)简·博克//莱诺拉·袁|译者:蒋永强//陆正芳
8 新资本主义的文化,上海译文,(美)理查德·桑内特|译者:李继宏
2 市场的逻辑,张维迎
3 云南/中国旅行指南系列,三联书店,叶孝忠//易晓春//毛燕鸿//胡圳 满足
4 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旅行指南系列,三联书店,(澳)Lonely Planet公司|译者:闵楠
5 权力与市场/奥地利学派译丛,(美)穆雷·罗斯巴德|主编:冯兴元|译者:刘云鹏//戴忠玉//李卫公|校注:姚中秋
6 除非灵魂拍手作歌,苗炜
7 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钻石版),中国人民大学,(美)简·博克//莱诺拉·袁|译者:蒋永强//陆正芳
8 新资本主义的文化,上海译文,(美)理查德·桑内特|译者:李继宏
爱情夜宴,我该不该盛装前往?
爱情夜宴,我该不该盛装前往?
叶靖
爱情似场夜宴,说好盛装前往
一点小小念想,便将平凡扮靓
恨,是别人给的过往,自己坚持的幻想
耸耸肩膀,该忘的就不要多想
爱,是缘于心的善良,真诚浇灌的希望
暖暖相望,该忘的却狂思乱想
你,是我前行的力量,隐形的翅膀
一切思量,只为你飞翔
我,是你甜美的时光,快乐的磁场
所有武装,只供你欣赏
灯火辉煌,乐声飞扬
以为好戏即将登场
却原是美好幻想
我终将独自伫立舞台中央,寂寞吟唱
你将我Turn on
却让我体会喜怒哀伤
从此就像天使折断翅膀
再也无法自由飞翔
爱情似场夜宴,说好盛装前往
我已打扮停当,也知道与你的精彩永不限量
可我却开始犹豫彷徨
不知该不该继续前往?
叶靖
爱情似场夜宴,说好盛装前往
一点小小念想,便将平凡扮靓
恨,是别人给的过往,自己坚持的幻想
耸耸肩膀,该忘的就不要多想
爱,是缘于心的善良,真诚浇灌的希望
暖暖相望,该忘的却狂思乱想
你,是我前行的力量,隐形的翅膀
一切思量,只为你飞翔
我,是你甜美的时光,快乐的磁场
所有武装,只供你欣赏
灯火辉煌,乐声飞扬
以为好戏即将登场
却原是美好幻想
我终将独自伫立舞台中央,寂寞吟唱
你将我Turn on
却让我体会喜怒哀伤
从此就像天使折断翅膀
再也无法自由飞翔
爱情似场夜宴,说好盛装前往
我已打扮停当,也知道与你的精彩永不限量
可我却开始犹豫彷徨
不知该不该继续前往?
订阅:
博文 (Atom)